桂林有一个因驿道而兴的古村,记录了千年繁华之路

  湘桂走廊,又名“湘桂古道”,起于道州(今湖南道县),终于临贺(今广西贺州八步区)。作为连通湖南、广西的交通要道,它既是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也是湖南、广西多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曾经车水马龙的古道,因为现代交通的开通,已难觅当年的盛景,但我们仍能从三街镇溶流上村这样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中,一瞥它当年的荣光。

  图①:高高的马头墙昭示着昔日的辉煌。


  一个因驿道而兴的古村
  2200多年前,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在兴安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使湘桂谷地成为水道和陆道并行的交通要道,号称“湘桂走廊”。《史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如果从舜帝南巡时算起,这条湘桂道延续了四千多年之久。
  灵川三街镇自古为“楚越往来之要冲”,驿道通南北,水路连楚越,是中原经湘桂走廊南下的必经之路,是桂北曾经的经济和军事重镇。
  自小溶江与大溶江汇流处起,三街境内的陆道起点为小溶江义渡,然后经小溶江铺、上南流(今溶流上村)、鲇鱼堡(卡)、凉风桥、上花坪、甘奢铺(今广化)、留田、龙门驿抵达灵川县城(今三街)北门外,再穿过县城,或经西关外,往五里排、七里店、善政铺、甘棠驿(经灵川县城),过甘棠渡,前往桂林。
  溶流上村是关卡鲇鱼卡的前一站,可想而知,行旅客商在过卡前都要在此处暂作休息,做些准备。因此,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开始,溶流上村就有人定居,凭借驿道之利从事农耕和商贸生意,逐渐形成村落。据村民介绍,最早来到溶流上村居住的是唐姓,现在村里的大姓李姓来到溶流上村定居的时间较唐姓晚大概100年,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清代至民国时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张、秦、阳、蒋等姓相继迁入,形成如今六姓共居一村的局面。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开通,新的交通工具快速、便捷,取代了千年水陆通道。古驿道或被掩埋覆盖,或湮没在荒山野岭,基本上已经很难找到大段完整的古驿道遗迹,目前三街境内仅存的几座小石桥和几段零星古道,为探寻古驿道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见证。但是,驿道上的古村落依然存在,并且还保留着很多古建筑和古民居,其中,以溶流上村的古民居保存最好。

  图②:村中的门楼。


  深深大院留住往日辉煌
  溶流上村旧称“上南留”,“南留”或写作“南流”。新中国成立后,因其位于小溶江南岸,改今名“溶流”,“上”表示“北侧”,是个方位词。
  岁月的洪波将古道的商贾记忆推向滚滚而流的江水中。驿道见证了这一切,同样,这里的建筑也记住了这一切。若是有机会来溶流上村一行,自然还是为看建筑而来。
  溶流上村整个村子坐西朝东,背靠北障山,面向桂黄公路。走进村庄,百年古树点缀着恬静古朴的村落,颇有“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浓厚韵味。村中的建筑大多顺应湘桂古道走向,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这些古民居大多为砖木混合结构,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具有很强的美感。墙内为实木结构,梁柱用上好的油杉木,门窗用樟木、楠木等雕刻成花格门、花格窗。街巷规划整齐,水道畅通,房宅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体现出溶流上村作为湘桂古道上典型村落的历史特征。
  行走于古民居之中,巷道相连,古道就在脚下。《灵川县志》载,从目前保留下的部分驿道可知,驿道中心路面宽约1米,用黄糖砖镶砌;两边各加附道30至40厘米,用鹅卵石的侧面进行编排挤压铺砌。据考,黄糖砖一般为唐代烧制。其砖体窄小,状如黄糖片,故俗称黄糖砖。由此可以判断,驿道至少在唐时就已修成,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溶流上村的古民居中,李家大院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据村民介绍,李姓的始祖名叫李必招,是山西太原人,因为到广西做官,辞官后就定居灵川,先是在双塘圩,后迁至溶流上村。经世代繁衍,到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时,李家的大字辈后人李大信(字梦花),以郡庠生出任岑溪县教谕,八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李家大院从李大信手上开始兴建。光绪年间,他的两个儿子继续扩建,形成现在南北两排、东西数进的规模。
  走进大院,只见房屋建筑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的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大院还结合运用了少数民族民居干栏吊脚楼的部分结构,在二层厢房的立面上层外接出悬挑式吊脚廊。置身其中,不仅能领略建筑带来的美,或许还能在沧桑与古朴中,寻得一份由今至古的穿越。
  近年来,李氏家族的后人无偿提供场地,大院摇身变为溶流上村民俗文化展馆,向来访者展示当地的发展变迁、民俗文化、历史古物。不经意间,你还会看到地灶里堆满了灰烬,窗台上摆放着药品……主人生活的痕迹还停留在这里,氤氲着生活的烟火气。

  图③:融合了少数民族民居特征的李家大院。

  图④:村中的古民居。


  神岭瀑布下的诗意栖居
  当历史人文与灵秀山川相遇,便交织描绘出溶流上村的独特气韵。
  古有谚语云“鸟不过灵川”,说的就是鸟儿飞不过溶流上村后的北障山。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一:“桂林府山川,北障山,在灵川县北二十里。重峦叠嶂,绵亘数里,高逾千仞,一名百丈山,又名把仗山,当风飚起,则飞鸟回旋不能度。谚称‘鸟不过灵川。’谓此。”
  “百丈山头雨乍晴,灵川江上水初生。”明初文学家解缙在《灵川发舟》描绘了这里因地势导致的气候复杂多变。当地居民也会根据这些小气候征兆,预测气候变化。
  既然飞不过百障山,不如就停下来看看这里的风景。每逢寒冬,山峰积雪,如同整片的白云,晴霁灿然。这就是明清时期被列为灵川八景之一的“障峰霁雪”(百嶂霁云)。现在已不是观赏“障峰霁雪”的时候,却能在不久后欣赏到“百嶂红云”,这是因为溶流上村有了新的风景——杜鹃花林。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满北障山,一簇簇如跳动的火焰,一丛丛若灿烂的晚霞,从山脚蔓延到山脊。村民还说道,每到雨季,便是山中神岭瀑布群的最佳观赏期。
  瀑布景区的山脚下,地势平坦,从北障山发源的溪河穿村而过,滋润着溶流上村这片土地。当地村民依托地理优势,积极探索发展草莓、葡萄等生态种植产业,续写着湘桂古道上的时代故事。

路书
  地图软件搜索“溶流上村”即可。(记者胡晓诗 整理)


杨二说说

把所有问题
都自己扛

  湘桂古道这条路,二哥没走过。但二哥走过潇贺古道。
  现在想来,那也是好多年前了,到如今,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没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当年走潇贺古道的队伍是散了,不过,这心还在。这倒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湘桂古道也好,潇贺古道也罢,这都是当年从湖南往南进入广西的通道,没有这官方的通道,老百姓只好自己踩条道出来,但可想而知,这自己踩出的道,肯定不如官方的道好走。
  二哥小时候,当地农村出过一件事,十分凄惨。
  当时连下了几天暴雨,乡下的田耕路就变得十分泥泞,据说隔壁村有小孩要去上学,就一小坡,硬是走不上去,用上了四驱——也就是手脚并用——都不行。刚好旁边有一锄地的老乡,好心给小家伙挖台阶上去。挖一阶,走一步,挖一阶,走一步……眼看就要到顶了,谁知小家伙高兴,步子迈大了,最后一锄头,就挖在了脚趾上,把脚给锄掉了一半,结果成了终生伤残。
  从那个时候开始,每每无路可走时,二哥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个故事。这样的心态甚至都影响到了二哥的人生路,一旦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二哥就会绕道而行。如果连可以绕的路都看不到,二哥干脆就驻足不前,等候老天的下一步安排。
  这种心态是好是坏,二哥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太过消极,一点进取心都没有。
  确实是这样,因为这种心态,二哥一辈子成就都不高,全靠一点小聪明维持生计。不过,有时候想一想,这又是多大个事呢?不是说,要允许生物的多样性吗?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性格的人,岂不也是很无趣?
  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二哥觉得这话说得好。起码它契合了二哥的想法,就是我有选择的自由。你们选了那边,走出了一条捷径,没问题。但二哥觉得捷径太陡,风险也大,二哥选择绕个圈,走另外一条更平坦但可能更远的路,你也不能老说我是吧?
  二哥年轻时好运动,运动过度后,留下的后患就是未老膝盖先衰,上坡勉强,下坡就难堪了,得跳着下,要不然侧着身子一步一步往下挪,连老母亲看我下楼梯,都差点要掉泪,说你这造孽的样子,年轻时该是干了多少坏事啊。
  二哥也曾思考过这问题,一辈子没害过人,怎么就把自己给害了呢?但可能,这就是性格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毕竟,二哥的绝大部分坏事,都只停留在想象中,并未付诸现实,而按照法律来讲,这其实是不能定罪的,除非你能弄一个思想罪出来。这样想的时候,二哥也就释然了,再怎么说,二哥都是一个一心向善,与世界无害的人。
  二哥也是没想到,一条驿道,居然就想得这么五湖四海、天花乱坠,但这就是二哥的性格。尤其是喝了点本地的土米酒后,二哥更是思如泉涌,往往平时不敢说不敢想的思路,突然就冒出来了,挡都挡不住。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二哥的这些想法里面,好好理一理,说不定就有些事是可以归入到创新的范畴里的呢,对社会,这也是种贡献。
  二哥觉得吧,这个世界需要组织人马修驿道的人,给世人提供方便,但也需要像二哥这样的人,五花八门,光怪陆离,与人无害,却给世界带来一些笑容,心知肚明,相视,会心一笑。这也算一种境界吧?


来源: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驿道   灵川   山川   广西   湖南   古道   大院   村民   年间   繁华   千年   建筑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