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重大变故前,应该何去何从?苦难的经历也是人生的磨炼

2015年

2015年的6月份,有一家心理机构诊断我老公,是自闭症。


这不是玩笑话,而是我花了230元,一家三口做了心理沙盘以后,得到的结果。


心理老师说我儿子没事,但是我老公心理问题很大。


大到他在整个沙盘的演示中,不配合、不融入、不沟通。


虽然这个结果我不相信,但是我承认我老公确实心理压力特别大。


与此同时,机构老师明确告诉我:你家孩子今年上小学够呛,明年也难说。


正常来说,我儿子应该是2015年9月1日,去小学报到。


听机构老师这么一说,我瞬间没了主意,一股股寒意涌上心头。


孩子完整的句子不会说,来和去都搞不明白什么意思。


10以内的加减法不会。


虽然认识很多汉字,但都是机械性记忆。


这个时候,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过去的三年,我钱没少花,给孩子的训练没少做,结果在上小学前的临门一脚,被告知老公也有心理问题。


最黑暗最难抗的时候,我只能求助于单位,给我点时间,让我全身心去投入家里事。


2015年的7月份,我让公婆撤出带孩子训练的工作。


由我正式带着孩子去自闭症机构,全天上课。


我把头发剪掉了,把原来工作中光鲜靓丽的衣服打包进了衣柜,从网上花了79.9元,买了两身轻便的套装。


化妆品我也都收了起来。


走投无路了,破釜沉舟吧。


我又找了一家新的机构。


那个机构离我家有8公里的路程,骑电动车要20多分钟。


为了训练孩子能明白什么是数字,我把电动车前面,安装了一个小座,孩子坐在前面,从出家门口开始,我就走走停停,从路边的大树到底商的门店,拿着他的小手,坚持每天读、每天教。


一开始他是抗拒的。


二环路上有个驾校,当时外面停了好多货车,驾校那个小道边上,经常是左边停3辆货车,右边停4辆货车。


我儿子从小对汽车有兴趣,所以这一次我找到了方法。


10以内的加减法,对于普通儿童来讲,掰着手指头就能学会。


而我家孩子,硬是每天我带着去来来回回数这些货车,他脑子里对数字才有了认知。


为了教会他10以内的数字分解,我任何事物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


汽车、水果、还有炒的蒜薹、瓜子、树叶……哪怕是我中午带他去吃拉面,我也会把面条断开,在饭桌上不断给他做着强化训练。


那个时候的我,非常疯狂。


像个永动机一样,睁开眼睛,就是对着孩子,疯狂的输出。


中午我们娘俩在机构,中午不睡觉,我会带着孩子在机构外面废弃的小火车道上捡石头。


左手捡2个,右手捡8个;左手捡7个,右手捡3个……


凑十法,凑十法,为了让他学会这个10的意义,我甚至连机构旁边那家住户养在笼子里的兔子屎都不放过。


在我眼里,只要能让我儿子学懂一点数学,我这一年,就算没白过。


甚至连晚上睡觉前,他刷牙的时候,我也在不断发着指令,上牙齿刷4下,下牙齿刷6下。


终于,他在2015年10月份的时候,能够独立且快速的把练习册上的凑十法,准确无误的写明白了。

当时,他的机构,每天下午有两节的感统课。


感统课就是让孩子运动,通过运动,去刺激他的神经发育。


感统课都是家长陪同,需要体力。


老师给我们安排了7个项目,我硬是让老师加成了10个。


40分钟一节课,两节课就是80分钟,在这一个多小时里,除了喝水和上厕所,各个项目,我都是朝死里练。


孩子不配合,又哭又叫。


我当时抱定了一个信念:只要练不死,你就要给我完成任务!


我174身高的个头,带着孩子,满教室翻跟头。


一开始,一个又一个跟头,翻的我天旋地转,头晕恶心,但是为了孩子能跟上节奏,我把眼泪憋进肚子里,每个项目,我都是亲力亲为,让他克服掉心理那种恐惧。


原来在机构,他也是上感统课。


但训练强度不疼不痒,简直就是浑水摸鱼。


这次,我是来真的了。


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这些训练,是孩子的大脑要高度参与训练的,必须要保证百分百的质量完成。


每一个项目,我都是拼尽了全力,连喊带鼓励,在教室里激情四射。


有一些家长看不惯我的这种做法。


觉得没必要这么苛刻。


他们觉得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学点知识,比在感统课上,比折磨孩子强。


但是我相信运动能改变孩子的生理机能,一辈子受益,哪怕我多受点罪。


周六,我还给孩子加了两节感统课,一节课90元,两节课180元,孩子练,我也练。


周日,我会带着他去附近爬山,骑小车,拍球,只要能动起来,我都愿意去做。


刮风下雨,甚至是鹅毛大雪天,我都要保证孩子每天的运动量。


外面出不去,我俩就爬楼梯。


丝毫不敢懈怠。


在运动的同时,每天晚上睡觉前,阅读和复述句子,也是我的日常训练项目。


中间,我还跑去天津自费参加了5天的自闭症相关培训课,学了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

2016

2016年2月底,我带着孩子,又去了河北唐山。


那里有个特殊儿童的小学预备班。


当时,我也是力排众议,非去不可。


我的目标和信念只有一个----必须要把我儿子,送进小学。


到了唐山之后,第二天我就租好了房子。


机构附近1500元的电梯房我没要,租的是600元的老破小顶楼。


一是省钱,二是为了让孩子每天坚持爬楼训练。


我老公跟着我,就在唐山呆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连物资都没准备齐,他就临时有事走了。


这次孩子上课,我不用跟着,每天就是接送四趟。


除了给他做饭,我满脑子就是想着如何让他的语言再次突破。


为了能够把自己再逼一把,我把智能手机,也换成了老人机,有什么事就去电脑查阅资料。


这个期间,我研究了很多小游戏。


每天带着孩子下午放学后,一边走路,一边跟他玩着,比如我经常在路边的一排大树上,每棵树上扎上一张纸条,让他根据纸条上的线索信息,去找我给他提前准备好的小零食。


在家里也是,只要能调动起孩子的参与性,我都是现场编辑一段小话剧。


为了让他多说、多想、多动脑子。


他的心智和语言,在这个时期,也有了飞速的进步。


同年4月底的时候,我根据一些老家长提供的信息,联系到了一个苏州的心理老师,并且预约要去再次诊断下。


这次去苏州,全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


我以又离婚为要挟,给孩子争取了一次去面诊的机会。


因为这个老师需要父母双亲,同时在场。


我想尽一切办法,把我老公弄到了苏州。


我从唐山上的车,他在石家庄上的车,虽然同一辆车,但是他赌气不来找我们。


无所谓,只要他能去。


到了苏州之后,诊断的结果又是一道晴天霹雳,我儿子精细动作的水平,和2周岁的小孩,差不多。


结合整体情况,老师说:预计今年上小学,很难。


但是,他排除了孩子是自闭症的可能,说是发育迟缓。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老师给予了我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和信赖感。


他面诊了4个多小时,一直观察孩子。


像我这种的家长,无论去医院还是其他的机构,从来没有被如此细致入微的,对待过。


我当场就落泪了,求老师一定要帮我救救孩子。


其实那个时候,我真的是死马当活马医了。


只要我还活着,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放弃。


我的表现也让我老公感到了震惊。


那天我很失态,整个人歇斯底里。


老师告诉我,孩子马上7岁,太大了,如果他能进学校,你就必须要听我的,我给你家庭训练计划,你务必要完成。


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我不能发怒,不能失控,只能温柔的坚持。


我捂着脸,使劲点着头。


重新带着孩子返回唐山后,我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整顿挑食,还是要从他根本不吃的芹菜开始。


为了能让他吃进去一根芹菜,我崩溃了好几次。


有一次,我儿子为了反抗,爬到了窗户边上,意思是我再逼他,他就要跳下去。


我始终面不改色,和他对峙着。


我知道,但凡我妥协和后退一步,往下的训练,更不可能完成。


他一着急,跳下窗户,拿着一根削尖的铅笔,朝着我的左脸,就扎了进去。


当时那一瞬间,我心如死灰。


只想一巴掌把他扇倒在地。


可是我忍了!


哪怕脸上出了血点,孩子吓坏了,我还是面不改色,让他把芹菜吃下去。


语气在颤抖,我也得顶住强烈的情绪波动。


最终,他还是乖乖听话,把芹菜吃完了。


下午把孩子送到机构后,我一个人找了个没人的角落,才敢抱头痛哭。


直到现在,我左脸上还有那个消除不掉的铅笔印记。


老师还让我准备大米、红豆、绿豆、黄豆,给了我一张指令表,每天按照20以内的数字分配,让孩子拿着筷子夹。


3白2红7绿8黄……只要是20以内的数字,不断打乱顺序,家长发出指令,孩子就要按照要求完成。


每天要练习30次。


速度越快越好。


这个项目,也是老大难。


为了抗争,孩子抓着我的头发,踢着我的肚子,把我的胳膊咬的都是牙印,我的脖子也被他抓的一道道的红印记。


他年龄大了,力气大了,更难弄了。


很多次,我都在想,算了,放弃吧。


但是,如果我放弃了,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对他如此的付出。


只能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晚上,我还得整理孩子当天的训练内容汇报,写成文字版,发给苏州的老师。


他一边点评我,一边批评我,一边又鼓励着我。


关于我家孩子没有规矩性这个概念,我也是煞是头疼。


说教,根本就不管用。


为了增加中午的训练时间,我买了二手的电动车,去机构接他,路上,孩子的手一直伸进我的衣服里。


无论我义正言辞警告过他多少次,他都是笑嘻嘻的,根本就不听。


索性,我直接现场教学。


在一个大雨天,我叮嘱了一同去的家长:你在我后面跟着骑车,如果我出了什么事,你先帮我看好孩子。


路上,坐在后座的孩子,又把手伸进了我的衣服里。


我抱着一颗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心,直接骑着电动车,朝着人少的马路边,撞了上去。


明明知道自己会受伤,但是我还得去做。


手被蹭破了皮,脸也花了一块。


从地上爬起来以后,我对着吓傻的孩子说:你看,因为你坐车,手不老实,结果妈妈就出事了。


为了让他长记性,就算那天我摔成脑震荡,我也认了。


这次以后,他真的记住了。


明白了自己的行为,和一些不好的结果,是息息相关的。


后来他回石家庄后,顶撞爷爷奶奶,对老人说话不礼貌,我也是带着他给老人下跪,道歉,必须让他明白一点:这个世界上,是有规则的。


学校有学校的规则,家里有家里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


如果你学不会,没有一点敬畏心,以后必定要吃大亏!


更何况是他这种,混混沌沌的小孩,更应该明白规矩、秩序的重要性!


在唐山这么几个月,我每天都处在高压的精神紧张之下,每分每秒中,都当最后一天去过。


在唐山我给孩子买了自行车和滑板车,周末带着他也是不间断去运动。


哪有山头,就带着孩子往哪爬。


身处外地,哪有什么人生地不熟?被逼到一定份儿上,什么都能接受和面对。


中间,我有一次高烧,烧的差点不省人事,也没有求助任何人,把孩子艰难的从机构接回来以后,吃了一把退烧药,就睡了。


楼下的男住户来找我,说我儿子在屋里扰民,他老婆扬言要赶我走,看到他胳膊上的老虎纹身,我知道不好惹,拎着一大袋子水果,去他家上门谈判。


还有被其他家长借钱不还,揣着明白装糊涂。


房东恶意不退押金,还以本地人的姿态,找理由扣我钱。


这些事情,都是我一个人要去面对和解决的。


老公中途和我公婆就来了一次,住了一天。


我妈一次没来。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老了差不多得有10岁。


人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就要努力活成自己的靠山。


2016年7月-8月份,我再次辗转到苏州训练了两个月。


同年9月份,我把孩子送进了普校小学。


我儿子是当年唯一一个,在机构同龄里能够正常入学的孩子。


2017-2021

这几年我给孩子报了羽毛球班。


教练知道孩子不是走体校的料,只让他跟着大课混。


小班有4个孩子,都是精英,但是教练拒绝。


为了让我儿子能混到小班,有一次我特意在小班上课的时间,带着我公公和孩子,去了球馆。


我叮嘱我公公带着孩子,在门口等着,不要过来。


教练很错愕,这个时间没你家的课,你怎么来了?


我指着远处的老人和孩子,先给教练深深鞠了一个躬,然后对他说:教练你看,我家老人和孩子来都来了,你给我我们一个机会吧。


教练看到我这样,再看看我公公和孩子,可怜兮兮在门口站着。


有点于心不忍。


最终,他还是同意了我儿子进小班训练。


练了四年球,虽然没有任何名堂,但是孩子的眼睛活泛了,视觉追踪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反应也变得快了许多。


尤其是在学校的公开课上,他是哪个最勇敢、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


成绩不是拔尖,但也不落后。


小学这么几年,有些老师看出了我儿子偶尔有些异样,但是都没怀疑过什么。


只是觉得他个子高,心智小,发育有点慢。


她们都不知道的是,这个孩子在3周岁的时候,被判定为重度自闭症。


每一次开完家长会、上完羽毛球课、还有我家的陶笛课,只要我在,都会给老师鞠一躬。


在他们眼里,我是个很认真而且很负责的家长。


只是每次还得给他们行大礼,有点受宠若惊。


我只是在感谢所有帮我的人,对我儿子的辛苦付出。


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获得相应的福报。


原来,每年的除夕夜,我和我老公都会哭,我俩最怕过年,最怕孩子长大,最怕这道坎,迈不过去。但是最终是挺了过来,这条路,真的太难走了,稍有不慎,不是万丈深渊,就是滔天巨浪,每一个这种这样家庭的父母,都在经历着一种看不见天日的煎熬。

这种孩子的家长,我们的眼泪特别不值钱。


我们的付出也特别微不足道。


我们拼的就是自己有限的能力,把孩子托举到最高值,但是在托举的过程中,多少家庭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最起码我知道有两个并肩作战的男家长,都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个吃药,一个卧轨。


触目惊心。


谁不会享受岁月静好?


但是谁又能防得住突如其来人生巨大的考验?考验着金钱、考验着感情、考验着人性。


带养过这样的孩子以后,我才明白,什么叫:吊着一口气,拼命活着!


幸好,我的世界,雨过天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自闭症   唐山   小班   苏州   变故   何去何从   苦难   家长   老公   老师   机构   孩子   小学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