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那么脾胃生病有哪些病因呢?


脾胃生病的起因



1

思虑过重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人体的一切思维活动均需要由心来掌控。


在五行中,火生土,火对应的是心,土对应的是脾。


思虑过重的人,心被消耗太过,自然无力生土,脾气随之虚弱。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的文人、现在的很多知识分子都给人“手无缚鸡之力”的脾虚印象,他们的脾虚就是因为用脑过度、心思太重导致的。


而国人一向擅长用脑子,甚至用心术,这就增加了“脾气”受损的几率。


2

太过安逸

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是与生俱来的,而脾主四肢和肌肉,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每日活动,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


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则普遍缺少运动,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也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3

放肆饮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


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都会伤及脾胃。


补脾,得辨证!



如果想要“补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1

脾气虚

病因:饮食不节,忧思劳累,久病重病,素体脾虚(天生体质脾虚)都可能导致脾气虚。


表现:食后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排便无力。


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


脾气虚的危害:


脾气虚时,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转化和吸收,易生湿邪。


脾气虚严重会出现中气下陷,有头晕,内脏下垂等表现。


脾气虚会影响其统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现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牙龈出血等。



推荐饮食:


01.黄芪薏米粥


材料:取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米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作用: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02.黄芪党参粥


材料:黄芪20克,党参20克,茯苓20克,生姜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将生姜切为薄片,与党参、黄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时,煎煮30分钟后取汁,大米淘洗干净,与药同煮成粥。


作用:健脾补气消脸黄。适用于脾胃气虚者,见脸色萎黄、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2

脾阳虚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脾胃虚寒。在中医里,“阳”代表温暖,阳虚了,人就会感到寒冷。


病因:过于贪凉,平时吃太多生冷或居所温度过低都会损伤脾脏阳气。


表现: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泻,腹痛腹胀、喜欢温暖、喜欢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剧。平时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虚浮而苍白,女性白带清稀量多。


舌脉:舌淡胖伴齿痕,舌头伸出时还会有水滴出来的感觉,苔白滑,脉沉缓。


推荐饮食


温阳化湿汤


材料:砂仁20克、莲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四味药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时,然后加入猪肉一起再煮半个小时即可。


用法:作为正常饮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一周吃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上火、口舌生疮的人不能食用。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热的人可以用生薏仁。此外,猪肉偏凉,怕冷的人可以鸡肉代替。



3

脾阴虚

在中医里,“阴”是和“阳”相对的,“阳虚”通则寒,“阴虚”则热。


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


病因:饮食偏颇,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别是长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损耗脾阴,造成脾阴不足病证。


表现:饥不欲食,低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唇干不欲饮,手足烦热,面色㿠白但两颧潮红,大便偏干、排出无力,腹胀夜间加剧。


舌脉:舌质嫩偏润、苔少,脉细弱偏数。


推荐饮食


沙参麦冬扁豆山药粥


材料:沙参10克,麦冬10克,炒扁豆15克,干山药20克,粳米50克。


做法: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再将汁加粳米、扁豆、山药煮成粥食用。


调理脾虚的五大主要穴位

下面这些穴位,按摩艾灸都可以,只要坚持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1

脾经原穴:太白穴

太白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凹陷处。是脾经五输穴之一,五行属土,由于太白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中医有句话说,五脏有疾取其原,它是最强的健脾补脾穴位。



2

脾经俞穴:脾俞穴

脾俞穴的分布和它所属脏腑部位接近,可以治疗本脏或本腑的疾病。因此用脾俞来补脾是再自然不过了,实际艾灸取穴时也可以用“俞原配穴”法,也就是背俞穴和原穴一起来配合使用,效果很好。



3

脾经募穴:章门穴

章门穴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4

胃经募穴: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5

祛湿大穴: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这个穴位祛湿效果比较好,经常艾灸可以很好的健脾祛湿。


脾胃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了,但现在很多人脾胃都不怎么好,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多思多虑、心情抑郁、生气、熬夜、空调、冷饮、少运动、乱节食……这些造成脾胃失和的原因,有的人没有认识到,有的人认识到了但实在难以避免,都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

来源:中医养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太白   艾灸   沙参   黄芪   脾胃   穴位   气血   脾气   中医   可惜   饮食   疾病   关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