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印象(之二) 沙曼屯与莫斯科兵营

沙曼屯这个地名在50后及以前的老哈尔滨人中应该是印象深刻的,60后及以后的人大概只知道有个生活区叫沙曼街区,在南岗和兴路西南,学府路以东,从一街区一直排到六街区一大片,多数 人只知道这里是八九十代建的铁路家属区,至于小区的名字大概只觉得有点儿“洋”味,并不知道它与沙曼屯之间的历史关联。如果你和一些老人探究沙曼的意思,有人会说是“土坯房”,还有人会说是“兵营”。

“沙曼 ”听上去是有点儿洋味,确实源于俄语,但加个”屯“就是土洋结合了。大家知道,“屯”是东北地区对农村自然村落最广普的一种称谓,沙曼屯之名的确有点儿另类,然而,沙曼屯之所以令人关注,不仅是这个土不土、洋不洋的地名,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爷辈的老人提起沙曼屯,马上会有偏僻、落后,沙尘暴扬的想象场景。确实,过去的沙曼屯就是这个样子。

早在十九世纪末,就陆续有一些从山东逃荒来的农民到这里落户。他们开荒种地,盖起了一座座遮风挡雨、借以栖身的马架子和土坯房。

逃荒农民搭起的马架子

那时候,这一带除了一些东歪西倒的土坯房和零星田地之外,到处是野草荒蒿、坟冢墓地,土匪盗贼时常出没,路劫绑票时有发生。当地贫民悲愤地唱道:沙曼屯,沙曼屯,晴天三尺土,下雨两脚泥;出门怕绑票,天黑就插门;夜里听狼叫,几黑不见人;土屋靠坟圈,和鬼搭界毗。

早期贫民居住的地窨子

当然,无论是哈尔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还是沙曼屯的兴起与扩展都和中东铁路建设都直接相关。当年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出哈尔滨站的第一站是顾乡屯火车站(在现康安路与铁顺街交叉的西北角,哈商大南侧),主要功能为运送军事物资,故被称为“军需小站”。后来作会让车、卸货、临时中转等用,后来也承载了接送旅客的功能,每年客流量近万人。该站因距贫民聚集的沙曼屯较近,加上当地居住人口密集,对沙曼屯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影响。而另一个重要影响也与顾乡站相关。

顾乡屯火车站站舍旧址

因顾乡屯站具有“军需小站”的有利条件,1903年9月,沙俄外阿穆尔铁道兵旅团首批部队共300余人开进哈尔滨,其中一部分军队就驻扎在沙曼屯附近,从那时起,这一带被称为“莫斯科兵营”,与原沙曼屯贫民聚集区同属一个区域。

最初建起的莫斯科兵营

莫斯科兵营驻扎初期的民安街一带也是荒野没有人烟,只有一些泥泞的羊肠小道,寒冷冬天站岗的士兵穿羊祖宗(老山羊皮)氈疙瘩,据说夜里有时候就冻死了。俄军为躲避严寒也学中国人挖掘地窖居住,地窖很大,里面生火炉烧柈子,每个地窖可居住几十个士兵。

兵营中的俄军官兵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后,出兵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战争后,最后以沙俄惨败、日本惨胜而告终。

在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成为沙俄的大后方。来自欧洲、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参战部队,全部在哈尔滨集结、编队,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开往辽东半岛和南满作战前线。

在兵营集结的沙俄军队

为此,沙俄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的地包(抚顺街区 )、铁路沿线沙曼屯、王兆屯、成高子等地建立并扩大了驻军兵营,其中以哈站到沙曼屯一线驻军最多,哈尔滨一时间成了日俄战场的后方补给站。

沙曼屯一带的兵营

日俄战争后南满的残余俄军撤回北满,总共约7万余人,其中驻扎在哈尔滨莫斯科兵营的有3万余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驻哈俄军陆续转移到欧洲战场,但仍留有1万多士兵留驻哈尔滨。然而,高峰期建起的大量兵营还是成了空置房,于是,附近胆大的居民就乘虚而入,搬进了空留的兵营。其实这时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谁占算谁的。直到后来哈尔滨成为开放商埠以后,沙俄侨民大量涌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想起被中国老百姓占据了的“兵营”,便派人去驱赶,收回。

俄军队及俄侨居住的兵营

1918年7月,在收回部分兵营的同时,中东铁路管理局为解决大批铁路员工的住房问题,决定先让员工从懒汉屯自建路向南建了67所土坯房,俄语土坯发音为“沙曼”,故该地从音译称之为“沙曼屯”(Саманный городок)。自此,这一带的铁路员工土坯房与收回的部分兵营连成一片,俄国人统称这片住宅区域为“沙曼格拉道克(俄语,土坯房小集镇)”,但仍被中国人土洋结合,叫成了沙曼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沙曼屯有俄国军人,有俄罗斯和欧洲来的侨民、难民,有火车机务技术人员和工人,有山东、河南、河北逃荒谋生来的农民,聚集在简易或废弃的兵营、手工自建的土坯房、地窨子里形成了一个复杂、贫穷又不断扩大的群落。

回到开头,沙曼屯到底是土坯房还是莫斯科军营,答案已经有了:沙曼屯的名称源于土坯房,这里曾经是沙俄莫斯科军营的驻地。其实,取沙曼为名的街道也有,道里与十二道街相连的一条街叫霞曼街,它最初的名字也叫沙曼街,后来雅化为霞曼街。可以想见,当年中央大街(原中国大街)开发之初,处于边缘的十二道街一带肯定也是一片土坯房。

多说一句前面提到的懒汉屯,其实它和沙曼屯一样,也是土洋结合的产物。

懒汉屯这个奇怪的名字在和兴路和西大桥一带的部分老哈尔滨记忆中还会有,它的大概方位是北起铁路,南抵和兴路,西临清滨路,东至老动物园墙根,现在大多属于哈工大的地面。直到解放前这里还叫懒汉屯八道街、七道街,而木兰街则直接叫做懒汉屯街。这里和临近的新沙曼屯一样是沙俄中东铁路驻军家属的聚集区。在这里,闯关东而来的保定人与闯远东的东欧侨民便成了邻居,但这里的侨民不同于南岗、道里,多为穷人。他们饲养奶牛、种植果树,也免不了要从中国人那里购买土豆、小麦和饲牛草料等,可每到冬季中国人就“猫冬”了。俄侨买不到草料和食物就气得大叫:这些中国人都是懒汉!中国人听懂了这句话,于是懒汉屯就这么叫开了。


随着土坯房小集镇的形成和扩大,沙曼屯的地理概念也扩大,人们将周边的无名的建成区和附近的荒郊野外都统称为沙曼屯。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占后期)开始,这里又悄然发生了变化,文化教育底蕴在这里渐渐聚集。1941年,哈尔滨商业学校(现商大)在沙曼屯建校;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将延安外国语学校搬迁到这里,1958年改为黑龙江大学;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期,哈军工、哈工大都曾经在这里落脚,设立学校预科;哈师大、哈医大等一批高等学府都在这里生根发展,大区域的沙曼屯变成了学府区!

哈工大第一批预科班一年级在沙曼屯预科校址合影

沙曼屯的铁路职工住宅一直延用到解放后,直到九十年代初,这里一直是铁路家属区。老哈铁职工孙二哥现住沙曼二街区,回想往事仍记忆犹新。当年,已经成家生子的孙二哥正日思夜想的盼着能分到一套住房,81年终于如愿,单位通知分给他一处住房,在沙曼屯,他赶紧去现场考察。当时这里一共有11道街的俄式平房,一屋一厨,有个小院,不仅面积小,而且十分破旧,看房后心情很不好。

没想到,他带上家人第二次来的时候,房门被撬开了,邻居说大跃进时这房子是他家的,后来被征用了,并拿出原房产地契。孙二哥向单位报告,机关工会把这个邻居鲍家告上南岗区法院,结果,两次庭审后,法院将该房判给鮑家。无奈,机关工会只好重新给他安排住处。想不到十年后,他居住的哈站广场地区改造,住在这一带的铁路员工全部移迁到沙曼小区,不过,这时的沙曼小区也已经完成改造,原有的俄式平房全部改建成七层楼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莫斯科   兵营   哈尔滨   沙俄   土坯   侨民   中东   俄军   懒汉   印象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