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明星再当爸,这样生育“坑妻伤子”95%的人却不知情!

(图源网络,未允侵删)

澳大利亚一个调查发现,75%的年轻人低估了女性年龄对生育的影响,95%的年轻人低估了男性年龄对生育的影响。

昨天看到有姐妹在感慨,为啥张纪中都那么大年龄了还能生育,关键是,妻子在医学上也算超高龄了,为啥我们就这么难呢?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这个话题也上了热搜,今天他妻子回应的话题又登上高位热搜,足可见关注度之高。

我曾经写过一些关于男性高龄生育的问题,文后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什么赌王八十多岁还在生,某画家八十多也成功生子等等。

你们说的都没错,我也写过文章,甚至查了很多文献,确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便高龄精子配上年轻卵子还能有七成整倍体胚胎。

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多的卵子,无论多么高龄的精子,只要能形成胚胎,都会有机会成功妊娠,实现高龄产子,年龄对男女就是这么不公平。

但真的只要怀上生下来就可以了吗?孩子的质量如何?妻子在孕期是否顺利?这些都是优生优育乃至最低的健康妊娠所必须要关注的。

今天我想就高龄父亲生育的话题,来谈谈这些问题。

01Plos one:父亲高龄直接影响胎盘印记

我们先从小鼠研究开始看,胎盘表观基因组在调节哺乳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胎盘甲基化的改变,通常在印记基因上观察到,会导致不利的妊娠并发症,比如宫内生长受限和早产。

这个小鼠试验是分析同一父系雄性的整个自然寿命的后代,并排除了雌性年龄或不孕不育等混杂因素。

分析了来自来自相同的父系男性在年轻时(4-6个月)和年龄(11-15个月)所产后代的胎盘,观察它们胎盘的差异。

结果发现,父亲的年龄显著影响了胚胎胎盘重量、胎儿体重和长度。

这个结果可能很多人不是特别理解,胎盘的重量和胎儿体重的比值被认为是胎儿生长受限(FGR)中胎盘储备能力是否充足的一个潜在指标。

很大一部分印记基因参与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并在胎盘和大脑中发挥重要作用。父系表达的基因通常促进生长增强,而母系表达的基因参与生长抑制。

胎盘的主要作用是胎儿的营养,这些结果与胚胎胎盘重量显著降低相结合,从而影响胎儿体重和顶臀长度的显著减少。

另外通过对胎盘进行甲基化化验,发现在父系自然衰老时胎盘观察到明显的高甲基化。

也就是说,在胎盘许多印记位点上存在父亲年龄效应,导致失调,为未来不利的胎盘和后代健康状况提供了一种机制。

我们知道如果胎盘发育不良,将会产生很多孕期的并发症,比如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子痫前期、胎盘早剥,甚至自然流产等等。

这不仅仅是对胎儿不利,对怀孕母亲的健康和生命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高龄生育,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2022年也有一项小鼠研究,小鼠雌性(2-4个月)与年轻(4-6个月)或老年(18-24个月)雄性交配,观察到胚胎分裂、胚囊和胚胎发育率下降。

与年轻组相比,高龄雄性所生胎儿更轻、更短。这项研究表明,父亲高龄对随后的胚胎和胎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02BMJ:人类研究结果同样触目惊心

当然了,用抬杠的方法说,上面都是动物研究,动物不能和人类等同,动物结果只能是前瞻性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研究的结果。

这是发表在顶刊BMJ上的一个回顾性美国研究,系统回顾了2007年到2016年高龄父亲与围产结果的关联。

这里面涉及了超过4000万活产数据,主要记录父亲年龄与胎儿主要围产结果和母亲主要围产结果。

结果发现,较高的父亲年龄与早产风险增加、低出生体重和低Apgar评分有关。

调整孕产妇年龄后,与25至34岁父亲的婴儿相比,45岁或以上父亲所生的早产几率高出14%;

调整孕产妇年龄后,与25至34岁父亲相比,孕妇癫痫发作几率高出18%;

调整孕产妇年龄后,与最年长父亲生育的孕妇患妊娠糖尿病的几率高出34%。

估计与年长父亲相关的早产中13.2%和18.2%的妊娠糖尿病可归因于父亲高龄。

这充分说明,高龄父亲与对母亲和后代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

03高龄父亲基因突变数是高龄母亲的四倍

高龄生育对母亲也并非绝对不公平,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的一篇动物研究就收集对比了年轻和高龄雄性果蝇的生殖系统图谱。

从整个精子成长过程来看,不管年轻还是年老精子在早期精母细胞中都有着相近的基因突变比例,大约50%左右。

神奇的事情来了,当精子分化成功之后,事情出现了差异。

年轻果蝇精子基因突变细胞比例不断下降,新发突变比例降至8%,老年果蝇精子突变细胞比例下降缓慢,最终新发突变比例达到40%。两者差距巨大!

这提示我们,在包括人类在内的诸多物种中,更年长的爸爸往往会遗传更多新发突变给后代.

因为老化精子在发生过程中无法清除基因突变,以及细胞变异增加。

具体到人类会不会这样,我们可以看2017年9月发表在全球顶级期刊《自然》上的一篇研究。


这篇研究提到,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年龄越大,子女的新生突变频率就越高,母亲每年带来0.37个新突变,而父亲高达1.51个,父亲几乎是母亲的四倍!

这种突变可能与智力障碍、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等神经发育疾病和罕见病有关,总而言之这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我们还是应该提倡在适龄生育,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儿,高龄生育只是看上去很好,之所以上新闻上热搜,还是因为本身比较稀少。

今天是三八女生节,在这里圈姐祝愿各位姐妹孕气满满,龙年抱娃,请更多关爱自己,请尽量减少孕期并发症,从让另一半适龄生育开始!

全文完!现在流量为王的年代,点赞量和在看量也是系统推荐重要的标准,所以如果您觉得圈姐写的还不错,希望动动您好看的小手,给我点个赞,如果您能转发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会让更多孕育困难的小家庭受益,同时您也收获一份功德,谢谢您!

郑重声明

本账号发表的内容仅作为资讯分享,本账号不做任何形式的营销推广,文章观点不能直接用作医疗诊断或健康干预建议。在采取任何预防或治疗措施前,请与你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


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公众号

永远在意真实数据和文献论证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过最无助的岁月


——THE END——


参考文献

[1]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paternal age and aneuploidy rate? An analysis of 3,118 embryos derived from young egg donors. Fertil Steril. 2020 Aug;114(2):293-300. doi: 10.1016/j.fertnstert.2020.03.034. Epub 2020 Jul 9. Erratum in: Fertil Steril. 2020 Nov;114(5):1122. PMID: 32654815.

[2]Advanced paternal age directly impacts mouse embryonic placental imprinting. PLoS One. 2020 Mar 6;15(3):e0229904. doi: 10.1371/journal.pone.0229904. PMID: 32142542; PMCID: PMC7059926.

[3]Paternal age impairs in vitro embryo and in vivo fetal development in murine. Sci Rep. 2022 Jul 29;12(1):13031. doi: 10.1038/s41598-022-16469-9. PMID: 35906367; PMCID: PMC9338298.

[4]Association of paternal age with perinatal outcomes between 2007 and 2016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BMJ. 2018 Oct 31;363:k4372. doi: 10.1136/bmj.k4372. PMID: 30381468; PMCID: PMC6207919.

[5]Transcriptional and mutational signatures of the Drosophila ageing germline. Nat Ecol Evol. 2023 Mar;7(3):440-449. doi: 10.1038/s41559-022-01958-x. Epub 2023 Jan 12. PMID: 36635344; PMCID: PMC10291629.

[6]Parental influence on human germline de novo mutations in 1,548 trios from Iceland. Nature. 2017 Sep 28;549(7673):519-522. doi: 10.1038/nature24018. Epub 2017 Sep 20. PMID: 2895996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父系   胎盘   胚胎   精子   高龄   突变   胎儿   父亲   年龄   母亲   明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