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的12个部位好吃大有讲究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好兆头。”在中华农耕文明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农历二月二日作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好日子。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不同地区的老百姓在二月二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不过它们多多少少都与“龙”有关,其中有大家熟悉的“龙耳”“龙鳞”“龙须”,也有鲜少耳闻的“龙胆”“龙骨”“龙腰”。细细数来,“龙食”多达12种,看来人人都想在特定的日子里咬一口“龙肉”,祈愿新年幸福安康。

龙头——猪头肉

北方很多地区都有“龙抬头吃猪头肉”的习俗,这被称为“挑龙头”。猪肉怎么就成了龙头?这是因为在古代,人们在腊月便开始杀年猪准备过年,但人们会将猪头保留下来,在二月二这天用来供奉龙王,二月二吃猪头肉的习俗便渐渐地被传承了下来,寓意吃了“龙头”就沾了“龙气”。

龙须—面条

龙须面是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历史。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入沸水时如龙入海而得名。二月二这天吃龙须面有“顺心如意”的寓意,不过如今已为平民食品,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随着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如今餐饮业界已将龙须面的标准定义为14扣(16384根),更有技艺精湛者可将龙须面抻至20扣以上。

龙眼—馄饨

俗话说“画龙点睛”,馄饨形状浑圆,形似龙眼,在沸水中沉沉浮浮显得炯炯有神。二月二许多人家会煮馄饨吃,相当于借龙眼,祈盼新的一年双目炯炯有神,生活过得精神。

龙拿珠—面条+馄饨

馄饨不只代表龙眼,还可以是珠宝的象征。在广东地区,人们将馄饨、面条混煮一块,因面条细长似龙,馄饨圆润如珠,馄饨被面条所包裹,宛如宝珠被长龙所缚拿,便有了一个更添财气的名字——“龙拿珠”。

龙耳—饺子

在中国尤其是在北方,一顿饺子就是最大的幸福仪式感。饺子的形状虽千奇百怪,但耳朵状的更为常见。据说,医圣张仲景在冬天还乡时,见乡亲们耳朵被冻得通红,心里难受时常挂念。后来他在门前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之时开张,将祛寒的食材用面粉包裹成耳朵的形状。一碗饺子一碗汤,人们吃后全身暖暖的,耳朵也不冻了。不过,二月二这天吃饺子讲究吃“肉菜饺子”,有荤有素、有肉有菜,取“肉菜”谐音“发财”,寓意财源滚滚来。

龙皮—葱饼

山西吕梁地区的人们在二月二这天喜欢吃葱饼或煎饼,是谓“揭龙皮”。这是因为传说二月二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则是龙王的胎衣,这一天吃煎饼可为龙王避灾,寄托了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

龙鳞—春饼

立春之日吃春饼被称为“咬春”,二月二吃春饼则是“咬龙鳞”,这是因为春饼皮薄,叠卷后细长形似鳞片。咬龙鳞的习俗源自清代,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更大更有韧性,象征着做人要有骨立劲儿,要卷的菜也更丰富,从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酱肉、肘子、熏鸡、酱鸭到炒韭芽、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等,荤素俱全。

龙蛋—包子

在河北滹沱河流域,人们将包子称为“龙蛋”,以此暗示自己是“龙种”,非平凡之人。此外,当地还有“龙抬头,人抬脚”的习俗,有志者多在这天举步迈向未来。

龙胆—年糕

所谓龙胆,就是油炸年糕,这种习惯流行于京津冀地区。据说,由黄米面做成的年糕油炸后色泽金黄,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而古时龙的颜色以金色为尊,于是油炸年糕便被形象地称为龙胆。

龙骨—麻花

这一说法源自晋南地区,当地人称之为“啃龙骨”。二月二意味着春耕的开始,当地人希望吃了麻花,就能像龙一样身强体壮,力大无穷,干起农活儿来更有劲儿。

龙腰—糕点

江浙沪地区的人们有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习惯。腰是支撑人体的关键部位,食用龙腰糕则寓意把腰撑住,身体健康。这与当地天气有关,潮湿多雨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腰酸背痛。在众多糕点中,五黑糕最受欢迎,食材主要是黑芝麻、黑豆、黑米、桑葚、枸杞等,营养丰富,口感清香,谷香与果味相得益彰。

龙子—米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连寻常可见的主食米饭,在二月二这天也有了别样的称呼——“龙子”。这是因为米饭颗粒分明,状若龙子,故得此名,包含着多子多福的期许。

来源:封面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春饼   龙胆   年糕   馄饨   龙王   寓意   面条   习俗   饺子   部位   讲究   好吃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