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夏40多座古桥背后都有故事,你走过几座?

极目新闻记者 黄忠

通讯员 程超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方文化,也是一段历史。武汉是有名的桥都,江夏则是武汉古桥数量最多的区,目前保存下来的江夏古桥有40多座,它们分别建造于元、明、清时期。

670多岁的南桥藏身乡野,是武汉现存最老的桥;相传李白走水路,从青莲庵码头上岸,赴李邕的江夏之约,后来这里建起青莲庵桥……每一座桥,都像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历史的渡口,看着这片热土的变迁。

近日,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编辑出版了《江夏古桥》一书,每座桥都标注了地理经纬度、历史介绍、精美图片,配发了视频二维码等,方便读者和游客认识、了解江夏古桥。

江夏古桥为何这么多?每一座古桥的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故事?连日来,极目新闻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南桥

至今已有675年仍保存完好

江夏河湖密布,自古就是著名的桥乡,至今仍存有古桥40多座。它们矗立在时光的河流中,演绎着生活的画卷。

这些古朴的桥梁,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也慢慢地成为了江夏的一种象征和标志,为这座千年古郡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气息。

元代南桥

位于江夏区山坡街的南桥是武汉乃至湖北省境内,现存最早且有明确纪年的桥梁建筑,修建于元末至正九年(1349年),距今已有675年历史。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南桥,只见陌野之间,港汊之上,石桥静静藏身乡野之中,青苔与杂草镶嵌桥身。石桥栉风沐雨,历经数百年,至今保存完好,仍能通行。

南桥拱圈底面中部刻字

江夏区文旅局副局长田园介绍,南桥拱圈底面中部刻有“至正九年己丑春江夏南桥—力鼎”,一行十三字,楷书;桥头南面镶嵌着一块“康熙三十六年”青石碑。

“从桥上的铭文看,南桥建造的时间为公元1349年。康熙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697年曾加以修葺。”田园告诉记者,当地大屋饶村所藏的《饶氏宗谱》记载:“迄元至正年间,东山公阡陌云连,外则特建南桥,内则重修墙壁墙里,饶氏群称巨室……”这段记载证明,当地饶姓富户饶东山出资修建了南桥。田园介绍,在古时候,南桥是当地村民通往外界的必经通道,连通江夏古驿道,是繁盛的码头街市。

开展端午“走桥”活动( 极目新闻记者邹斌摄)

1989年,南桥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田园告诉记者,自那时起,江夏区文旅部门还安排了文物保护员进行看护。作为饶姓东山公的后人,70多岁的饶浩功和他的儿子饶星火一直守护着南桥,守护着这座“活历史”。

记者了解到,江夏正围绕南桥辖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挖掘《南桥的传说》、绘制南桥长卷、开展端午“走桥”活动等形式,重现南桥的历史风华。

狮子山三眼桥

三个桥孔如半轮碧月一线相连

三眼桥位于江夏五里界狮子山村宁港大汊上,这里是一条古航道,是江夏发现的唯一的三孔石拱桥。2011年,该桥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丰水时节,狮子山三眼桥远远望去,三个桥孔如半轮碧月一线相连,若沉若浮于波光之上,气势恢宏,恰如古诗词所描绘的“雁行横月浦,虹影卧江流”。桥头还立有四座石狮子,守护着这座古桥。

狮子山三眼桥

记者现场看到,三眼桥中孔大,两侧孔小,大小相间,协调和美。“三眼桥建在宁港这条古航道上,由于临近梁子湖,河港面较宽,所以要建三孔石桥,才能跨过河港。”江夏区文博专家祁金刚介绍,该桥全长36米,桥面呈哑铃形,用长方形青条石错缝平铺,桥腹斗厢内填充黄土。桥中部高两头低,桥体墙面采用一顺一丁错缝交替砌筑。

狮子山三眼桥

挡水墙

记者注意到,桥的东西两端侧面各建有“八”字形的挡水墙,桥墩两边各建有挡水墙柱,前端呈三角形,起到分水进孔的作用,减缓水流对桥墩的直接冲击,同时也具有对桥墩的保护和稳固作用。

祁金刚告诉记者,据当地《王氏宗谱》记载:三眼桥建于清代,是族人王钏为翰林官时督办兴建,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桥头石狮

“这条古航道是进入纸坊的重要通道,船只往来频繁,纸坊居民的生活用器都是从这条古航道,运送至纸坊的水码头。”祁金刚介绍,1989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距三眼桥不远处,发现一处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内采集有红褐陶器标本和石斧等,“发现较多的还有鱼钩,证明远古先民在梁子湖区域有较多的渔猎活动,这一条连通梁子湖与纸坊的通道自古就有之。”

祁金刚介绍,1991年,当地还发现两处银器窖藏,出土银盘10件、银杯8件,錾刻花纹精美,造型别致,“这也证明了这条古航道的贸易活动繁荣、手工业发达。”

青莲庵桥

相传李白从此地上岸会李邕

横卧江夏区郑店街青莲庵村四组西北部约150米处的一条河港上,青莲庵桥寂静无声。如果不是有当地学者的讲述,一般人很少知道这座古桥背后的故事。

记者现场看到,桥面现保存有十块长条石,两端桥基呈八字形状,中间桥墩东西两端呈三角形,主要用花岗岩麻石砌建,间砌少许的红砂石,桥体保存较好。

青莲庵桥

青莲庵桥

“这是一座的清代石桥。”江夏区博物馆负责人程超介绍,此桥面两侧原建有护栏,毁于20世纪50年代。这样较大的双孔平梁桥,在江夏区也不多见,已被列为江夏区文物保护单位。

紧邻青莲庵桥有一湖称之为玉盆湖,此湖与鲁湖广袤湖面相通,是一条古航道。玉盆湖曾是远近闻名的水运码头,涂州、鲁湖、斧头湖以及金口的客商船只停靠玉盆湖的青年庵码头,帆船桨影,商客云集。

青莲庵桥

湖北省作协会员、作家刘和平告诉记者,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已近暮年的名士李邕,回到了江夏。他得知李白在距离江夏不远的安陆,便派人邀请李白来访,以文会友,煮酒论诗。

青莲庵桥

相传,李白便从洞庭湖乘小舟走水路,来到鲁湖和玉盆湖,最后在青莲庵码头上岸。李白和李邕一同来到江夏乌龙泉街的李家铺后,意外听到了商人之妇讲述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江夏行》。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后来,为了生活和买卖更加方便,青莲庵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石桥,桥因地名,这就是青莲庵桥。仅存的青莲庵石桥建于晚清时期,是附近村庄往来及前往涂洲的要道。”刘和平说道。

释疑

江夏古桥为何这么多?

“江夏是水乡桥都,据《江夏县志》记载,早在清代之前,收入其中的桥梁建筑计有大小60余座,分布在古驿道与古航道的湖港汊上。通过全国文物普查发现,不少已经损毁破损,目前江夏境内还有古桥40多座,部分仍在使用。”武汉市江夏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太明介绍,江夏区境内湖泊众多、河网纵横,自然少不了古桥的身影,它们见证着沧海桑田、城镇变迁,也正是因为有了桥,才有“小桥、流水、人家”。

王太明介绍,江夏古桥分砖桥、砖石桥、石桥三类,结构为拱桥与平梁桥两种,分三孔、双孔、单孔三种,大部分为元、明、清代修建。在作为交通建筑设施的同时,桥也承载着历史的信息,尤其南桥、灵港桥,均有明确的纪年及维修碑刻,为研究江夏乃至武汉地区桥梁交通史提供了实物材料及断代标尺。

灵港桥

“自古以来,修桥铺路就是造福大众的大善之举。此外,明清时期江夏经济相对发达,催生了民间集资建桥。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一座座古桥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王太明介绍,古桥大多分布于较小的河道之上,供周边居民步行之用。比如江夏的灵港桥,随着水路作用不断弱化,集市不在,河道也没人清理。虽然宁港河道堵塞不通,但灵港桥在风侵雨蚀下仍屹立如初,古老的灵港桥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还能通行汽车。

“二十四桥”之一的仿卢沟桥 (极目新闻记者刘中灿摄)

王太明介绍,江夏的古桥,很多都有美丽的传说。比如,位于江夏区湖泗街下浮山村湾的一条湖汊上的浮山桥。桥因紧邻浮山而得名。据传说浮山古时是活的,每遇起雾、下雨,山头就晃动,它是梁子湖汊的一座山,人们便叫它“浮山”。但随着岁月流逝,许多老桥渐渐失去功能,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见证。为了推广桥文化,江夏还在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烟波浩渺的杨桥湖上,打造了“二十四桥”景观,每座桥风格特异,值得打卡。

目前,江夏古桥中,1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座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余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多属文物点,还不是正式的文保单位。江夏将继续深挖古桥文化,举办系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领略江夏古桥之美。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江夏文旅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至正   狮子山   浮山   青莲   新闻记者   航道   武汉   石桥   李白   故事   历史   武汉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