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rect Team 1 便携解码耳放套装体验 - TDS REVIEW

Audirect Team 1 Portable USB-DAC - TDS REVIEW

エーユーダイレクト Team 1 ポータブル DAC 搭載アンプ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Audirect Team 1: V (Excellent)

Audirect T-2: V (Excellent)

Audirect AUD-BT: V (Excellent)


这是奥迪莱特 Audirect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六个产品。

跟当年对于 Beam 3 系列的大横评一样,写 Team 1 也是个工作量相当大的过程,如果不是这东西足够好,恐怕这其中几十款耳机的搭配结果是不会做的。希望各位读完。


包装、配件与设计 | Package, Accessories & Design

包装体积控制在较小的程度,设计相对简单,默认单机购买的配件包含一条 USB-C to USB-C 的解码线材(和过去 Beam 系列用的那根外观一致)和一个新款的 Audirect USB-C 母转 Lightning 公的 OTG 转接头。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方案进行购买。

Team 1 在大体上延续了 Beam 4 的设计元素,可以看到机身正面标志性的四道棱。机身体积控制在相当小的程度,甚至不比 Beam 4、Beam 3 Plus 等更大。五轴 CNC 锆砂阳极氧化处理的金属外壳也足够结实,做工细节优秀。3.5mm 单端和 4.4mm 平衡接口位于底部,右侧是四个物理按键,分别负责电源开关和增益切换、音量控制和播放控制。

顶部的接口为负责 DAC 的 USB-C、负责充电的 USB-C 和 3.5mm AUX IN。所以你可以直接将 Team 1 作为独立的耳放来工作。当然,这个 AUX IN 的设计初衷其实是为了搭配蓝牙模块来使用,具体会在后面进行介绍。

正面是一个液晶屏幕,用来显示实时的解码规格、电池状态和增益/滤波选项。相对于大部分便携解码耳放来说,这块屏幕的显示都算是全面、易懂了。只是这个屏幕形状……总让我想到 Moto 360。


功能配置与输出性能 | Features & Output Specs

作为一个我个人认为不能再叫做“小尾巴”的解码耳放,Team 1 内置了 1300mAh 的电池,在默认状态下均以内部电池供电工作。这也是它与小尾巴们不算同一个赛道的核心原因之一。所以 Team 1 也内置了一套专利 iPS 电源管理系统,在使用包装自带的 USB-C 线材时,会在默认状态下全部使用 Team 1 机内自带电池进行供电,仅在电池余量小于5%时才开始从转盘取电,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

虽然表面上 Team 1 还是采用了 ESS 的 ES9281 AC Pro 作为解码芯片,但实际上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吃老本”,Team 1 上的9281是第一次能够“超频”的9281方案。在经过专门优化之后,Team 1 的潜力上限也能够更好挖掘。支持 DSD512、768kHz / 32bit Wave PCM 的解码规格。

模拟电路方面,Team 1 采用了三级放大的方案。一颗 OPA1612 双运放加上四颗 RT6863C。高电压的设计可以让它对于高阻抗耳机的输出功率比起过去的设备要好上不少。具体在三种不同负载下的输出参数可以详见 Audirect 提供的参数表。三档增益和三种数字滤波也都延续了下来。

信噪比 SNR 为 -118dB,THD+N 低至 0.0004%,失真控制是没什么问题的。底噪的主观感知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是使用低阻高灵敏度的“底噪探测器”们,也基本听不到底噪的存在,背景的纯净度相当高。


T-2 线材的工作逻辑 | How T-2 Works

作为套装售卖的 Team 1 有一个包含 T-2 线材的选项,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条线材搭配下的 Team 1 才是完整形态的 Team 1。

T-2 线材的本质其实是把过去的 T-1 线材加强屏蔽的特性和 Y 线增强供电的设计“融合进化”。它的一端是连接转盘的 USB-C 公头,中间的模块上有一个 USB-C 母口用于连接外部电源,另一端则是分离供电与数据的两个 USB-C 公头。材质为 6N 单晶铜与 5N 单晶铜镀银,两条固定在一起的线材分别负责供电和音频信号传输,并且加强了屏蔽。

那么 T-2 线为什么对于 Team 1 这么重要呢?这就要解释一下看似设计怪异的背后为了实现怎样的功能。在一般的 USB DAC 连接安卓手机、播放器等的时候,系统会对于所连接的设备默认进行供电,小尾巴产品也正是利用了这一项特性来集成取电、音频传输于一个接口。但是由于 Team 1 这类内置电池的设备在常规工作状态下不需要从手机取电,那么怎样能够避免系统的默认对外供电呢?首先,T-2 分离出来用于音频传输的那条线相当于断掉了手机通过这条线对外供电的可能。同时,另一条线的存在来负责电源的问题,利用中间模块的 USB-C 母口连接外部电源负责给手机和 Team 1 同时充电。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解码器有自己电池的情况下徒耗手机电量的问题,还解决了信号屏蔽的问题,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帮助两个设备都实现了更长时间的使用,甚至还能让 Team 1 实现更稳定的大功率输出。本质上,这就是一个把 Team 1 玩成台式电源分立设备的一个设计。

说实话,这条线的形态让 Team 1 似乎没法在路上方便地聆听了,但得益于机器本身优秀的表现,在随停随听的场景中,你可以把它作为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实现更多的玩法和更好地性能释放。其实在默认状态下,你完全可以以类似捆绑的形态来一线连接使用,但毕竟尽可能实现更多玩法还是很好的。


耳机搭配 | Capability

和过去我们体验很多前端类产品一样,Team 1 的耳机搭配,也有一个适应性实际测试主观感知列表。从耳塞到耳机,从低阻到高阻,从封闭到开放,从单端到平衡,我们粗略地尝试了90款耳机在 Team 1 下的驱动功率能否满足、风格搭配是否合适。请参见以下表格。品牌和型号无先后之分。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声音描述均按照 T-2 线材连接外部电源、F1 默认滤波模式进行。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不会特别突出,是比较克制的状态,下潜相当不错,极低频的响应良好。收放速度适中,但是残响保留得少一些,中下盘听上去很干净但不会出现过分快速凌厉的情况。氛围烘托不是浓郁、高晕染感的路线,还是在有一定烘托基础上尽可能地保持背景的黑暗程度。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不会有着重强调的调整,位置合适。Team 1 的中低频听上去是扎实、有力、克制、干净的,这给它搭配各类耳机时引入了更少的低频渲染,使得它的忠实程度足够高。

中频,人声的厚度适中,位置会稍微靠前一点,相对精致程度比较高。对于人声的质感和线条重视程度基本相当,男女声之间的偏向性也不会明显。Team 1 引入的中频音染也非常少,对于人声的音色有着良好的反映,且相对合适的厚度以及颗粒感保留会对于一些声线过粗过厚的男声有相当的友好程度。对于一些录音质量较差的人声,Team 1 可以反映录音的不足,但是并不不会完全牺牲掉包容性。在保留有一定颗粒感的同时,顺滑程度是不缺乏的。人声频段的通透程度非常高,即使搭配一些稍闷的耳机,也不会让人声的闷感加重。不过也需要指出的是,在搭配一些人声偏干的耳机时,Team 1 也不会有所找补。喉音的位置基本正确,有一定气声比例,但是不会过多,齿音有所打磨。

乐器方面,同样是质感与线条都有所照顾。弦乐器中的小提琴和竖琴表现尤其出色,在有一定的扎实程度同时,拉拨弦的细节丰富、稍有突出。中提琴、钢琴、吉他等的表现也比较良好。大提琴的形体感不会有所缺乏,但是会有一点收得快。铜管类的气势感适中,不会特别突出,但是该有的信息量都有。需要亮感的小号等不会缺乏亮度。木管类普遍在合适的厚度基础上注重了所谓“空气感”,整体听上去没有堵塞的感觉,音色准确性也基本没毛病。乐器的泛音量不会过多,但是自然度很好。打击乐器的存在感合适,有轻微的刺激感。

高频亮度适中,总体的平滑程度很好,在通透的同时不会有尖锐、影响自然度的尖峰突出。极高频的信息量也不会有所缺乏,延伸不错。

Team 1 的声场相对是比较宽松的,横纵都能拉出较远的空间感,边界感不会很清晰,轻度的弥散感保持了自然度。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做得很好,也没有牺牲掉整体感。解析能力在小体积解码耳放里非常突出,信息量基本是小机器(包含各类尾巴和小型一体机)下的最高一档,且不会有特别突出的“解析感”溢出问题。动态和瞬态均有着良好的表现。


蓝牙模块的工作逻辑 | How AUD-BT Works

现在来讲一讲这个蓝牙模块吧,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AUD-BT 自己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产品,很多经销商也是这么卖的,但是它的设计起初就是为了 Team 1 而生的。

这个东西起初其实来自于工程机时期一个只有转接头大小的东西,经过多半年的优化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你对于 Mojo + Poly 这套东西有了解的话,其实 Team 1 + AUD-BT 组成的形态也有点类似那一组。不过要说起来,其实 Beam 3 Plus 就是个整合的设计,只是这次为了 Team 1 的分立和体积做成了模块化设计。

AUD-BT 的本体和 Team 1 一样也是铝合金为主的外壳,只是背部使用了一块磨砂表面的有机玻璃,有一点过去 Beam 系列的意思。体积控制得很小,是一个与 Team 1 主机等宽等厚的方块儿。做工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左侧为三键式操作区域,右侧是集成式麦克风和 USB-C 充电口。底部是 USB-C 公头和 3.5mm TRS 三极公头。

在与 Team 1 合体工作的状态下,AUD-BT 的两个公头与 Team 1 主机的孔位严格对应,插入后这一套是一个完整的蓝牙解码耳放方案;在独立工作的状态下,AUD-BT 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蓝牙解码耳放来使用,只是需要搭配一个公头转换器(包装内包含)。

在合体状态下,你可以把这一套的逻辑理解为 AUD-BT 机内的方案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解码以及 DSP,并进行一次放大。随后通过 3.5mm 的公头 Line Out 给 Team 1 主机来调用主机内的放大电路,实现二次放大。这个过程是不使用 Team 1 机内的 ES9281 AC Pro 解码的。同时,由于两个部分之间的连接还有一个 USB-C,这个 USB-C 所起的作用是充电。毕竟就像前面提到 Mojo + Poly 那样,很多人是直接长期固定着来使用的,那么通过 AUD-BT 机身的 USB-C 母口,可以实现给一组两机同时充电。

在独立状态下,这个工作过程就更加简化一些,AUD-BT 机内方案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解码和 DSP 以及放大。3.5mm 的公头连接一个转换器切换为母座形态,这样直接插上耳机即可。


蓝牙模块的配置与声音 | Specs & Sound Description of AUD-BT

AUD-BT 采用了高通 QCC5125 作为蓝牙方案,支持的编解码器为 SBC / AAC / aptX / aptX HD / aptX Low Latency / aptX Adaptive / LDAC。由 QCC5125 预留的 I2S 接口桥接后,AK4331 负责解码工作。组合状态下可以续航约8小时。

信号稳定性方面,对于 AAC 和 LDAC 下的连接进行了实际主观测试。AAC 下连接 iPhone 14,在 WLAN 开启和关闭状态下均能够稳定持续连接,此时的也不会出现丢包、卡顿等问题。LDAC 990kbps 下连接 Xperia XZ1C 同样能够有着稳定持续的连接,在开启 WLAN 下也没有明显的丢包问题,卡顿也极偶尔发生;关闭 WLAN 之后则稳定性会更好一些。密集信号场景仅在 990kbps 下偶尔出现卡顿。总体来说信号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延迟表现上,AUD-BT 即使在 LDAC 990kbps 码率下也能做到相对较低的延迟感知。在连接延迟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XZ1C 和 Xperia 5 II 时,浏览流媒体视频,延迟均在正常语速约半个字以内。

AUD-BT 单独工作在 LDAC 990kbps 档位时,自己默认的声音是一个相对中性但是比较柔和的声音,中频厚度适中,不会特别突出人声和乐器的线条感,对于一个蓝牙模块来讲,它的声音风格适配性是相对比较广的。至于驱动能力,AUD-BT 本身面对大部分低阻耳塞和低阻监听头戴,都还是能够游刃有余的。只是如大尺寸动圈塞、高阻耳塞、中高阻抗头戴等,还是建议与 Team 1 连接后以组合形式推动。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风格搭配方面的建议,尽管通过声音描述和上面的表格,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即 Team 1 的声音其实搭配绝大多数耳机都不会在风格层面出现冲突。然而,在实际搭配的时候我还是有一些建议给到。

首先是由于 Team 1 全频通透、能量分布均匀且染色偏少的特性,对于一些期望通过前端搭配来获得风格上的明显改变的烧友或许不是一个符合预期的选择。对于一些氛围浓郁的耳机、中频密度非常高的耳塞等,会发现在搭配 Team 1 时不像一些国砖、胆机耳放那样保持高厚度、高密度的声音质感,而是会显得透亮一些——这对于一些木振膜耳塞用户以及中低频有染色的耳机用户来说,会缺点“味道”。

那么我的建议会是,尽量搭配本身声音中性程度较高的耳机,或者是通过调整其他环节来获得期许的风格。事实上,对于这个方向的用户,Team 1 后续也有 mod 计划,通过调整内部的电容等部件来实现不同的声音风格。这方面可以关注后续 Audirect 的公布情况。同样,要求较高的用户也在搭配转盘时可以注意一下,如果搭配一些风格比较干、本身速度感已经比较快的转盘,也会有一些不适应感。不过还好,大部分手机或者电脑的输出是不会有这类问题的。

真正的总结性评价其实很简单,我会认为 Team 1 这套套装在声音表现、创新性与可玩性、技术实现上都做得非常到位,甚至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小型解码耳放参考标准之一。考虑到所能够实现的声音素质和中性透明的声音风格,无论是 Team 1 本身还是整个套装,抑或是分拆下来可单独使用的这些套件,我都认为是足够令人满意的产品。或许完整形态看上去比较复杂,也颇占点地方,但这反倒更让我期待 Audirect 真正的台机作品能够做成怎样。



KingTsui, TDS Studio.

March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蓝牙   人声   线材   适中   厚度   耳机   套装   程度   声音   风格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