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口就变i人”,年轻人词穷怎么破?

文 孙岱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下降。他们面对学习总结、工作汇报等场景时,总是突然语塞,出现“词穷”现象。有网友表示,“春节家宴上被点名发言时吭哧半天,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工作中常常“话就在嘴边,但不知道怎么说,磕磕绊绊的,显得底气不足。”


词穷焦虑、思考能力下降逐渐成为一些年轻人社交的阻碍。近日,有媒体调查数据显示,有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43.2%的受访青年表示用笔写字变少,41.5%的受访青年遇到过词不达意、难以准确表达想法的情况。



年轻人出现社交卡顿,或许与当下频繁使用网络用语、依赖短视频等碎片化获取信息的习惯有关。各种网络热梗可能拉近了同频好友的距离,也为不同次元的人们设置了看不见的语言屏障。比起过去人们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小心翼翼、斟字酌句,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更乐于使用压缩过、具有冲击力的简短词语。


与此同时,很多人在线上做社交“E人”,回归现实生活中却变社恐“I人”。开口忘词、提笔忘字,语言匮乏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思维上的懈怠。当人们过于依赖电子快餐,懒于独立思考,沟通只想堆砌表情包,分享欲降低,表达能力难免退步。


当下,与年轻人“词穷”的相关热搜和讨论,反映了人们关于表达的重视和反思。而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注重线下交流和思维训练等多方面入手。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应对“词穷”,要加强阅读,还需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广泛的阅读习惯;尝试摆脱“电子奶瓶”,减少对碎片快餐内容的沉迷;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锻炼表达技巧等等。走出思维倦怠,或许并没有那么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表达习惯不好,而是在不同的表达环境下,我们说话写作也应该有所区别。就像此前,小学生作文中满是网梗引发争议,人们所担忧的其实是网络用语对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影响。毕竟,只有先学会规范表达,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用语。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是规范语言表达的极佳环境,师长的言传身教对提高个人逻辑思维、培养表达能力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弘扬,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语言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谈吐表达,是人际沟通的基本需求。想要思路更清晰、表达更有条理、说话更流利更自信,还需要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慢慢进步。在快节奏时代,对待“词穷”的年轻人,我们不妨多给予一点耐心。



文字:孙岱

图片:中国青年报、新华网

朗诵:王茜

责编:张永群

编辑:孙岱 张雪瑜 范天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年轻人   语言文字   用语   社交   思维   习惯   能力   语言   青年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