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真实现状,热辣背后都是假象!



时隔三年,过年回了趟老家,安徽某号称新三线的地道四线城市。


从大学外地读书开始,我已经离家在外十几年,老家对我还算热情,对我的欢迎礼就是一张热情的违章罚单。


这座城市的行政规划非常奇怪,市域面积很大但主城区只是一个县级区,建成区面积非常小,开车半小时就能兜一圈,这也让不少当地人自嘲本地是一个大县城。


老家的底色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至今仍处在产业转型的震荡之中。


短暂的走马观花的返乡之旅遇到不少新人新事,从中可以看到当下社会变迁的缩影。


这篇文章三千多字,想省时间的可以直接拉到第三部分。



1

热辣的基建



和传统印象流中三四线城市凋敝不同,春节期间的老家格外热闹,霓虹璀璨,人头攒动,王家卫来了也得夸一句繁花迷人眼。


小城这些年的发展肉眼可见,集中表现在城市大基建突飞猛进,一个蔚然大城拔地而起。


最引人注目的是整个城市的骨骼框架拉得特别大。


城市的边界已经拓展到了三环,原先那些城市边缘星罗棋布的村庄连带着耕地被形形色色的产业园区及新开发楼盘占领。



这些园区的产业也很纯粹,基本都是从沿海省份招商过来的鞋服和化工企业,属于利用本地人口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淘汰产能。


表哥家的村子早在多年前拆迁,当时的村民土地赔偿价是四万五一亩,如今遗址上矗立了几家化工企业。


不少本地失地村民选择到这些工厂干一些体力活,一个月也能挣个四五千块的高薪,就是工厂环境很一般,日常会接触到大量粉尘。


工厂远方就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安置楼盘,中间夹杂着十余年都没有消化完成的菜地和闲置的良田,偶尔还有鸡鸭路过,田园牧歌和现代式工业化在此处完美共生。



作为一个胸怀产业升级大志的地级市,老家还拥有追求先进生产力的高尚梦想。


于是一些概念时髦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园应运而生,动辄就打出全国某某产业基地的口号。


考虑到老家只有一所二本守门员大学的骨感现实,我不得不为他们的勇气点赞。


当基建为王,整个城市都在毫不掩饰的洋溢着天量投资的味道。


曾经平平无奇的城市天际线,因为几座地标高楼的加入显得精神抖擞,而那些承载着不少人回忆的老旧社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相比之下,连年翻修的主干道和恨不得河道贴金的环城河维护全都成了小工程。


老家基建的集大成者是老火车站改造,不仅整个站楼建设成了楚风汉韵浓厚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连带着东西两大广场也进行了升级改造。


曾经下车就拉人的昏暗逼仄的红色灯光区已经没了踪影,化身为塔吊林立寄托城市发展蓝图和希望的大广场。


火车站之外,又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新楼盘。



每一个小城市都热衷打造概念火热的新区,将各种机关单位、教育、医疗等核心资源搬迁于此,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同时,也自然而然打开购房者的六个钱包。


老家倾力打造的是政务新区,而整个政务新区的点睛之笔又落在一个滨河公园。


它的建设标准完全不输某些中部省会的城区公园,有音乐喷泉、有摩天轮、有水上项目,以及沿着新拓的河道向无尽的田野延伸的健身步道和绿化带。


再配上展品不多但体量不小的博物馆,展览不多但体量不小的美术馆,病人不多但规模不小的医院,于是这里成为本市最贵的楼盘片区,热门楼盘的均价已经突破一万元大关。


类似的新区还以火车站、高铁站、产业园为中心分布在城市的东南西北,规划非常潇洒。


我不禁暗自思忖,有如此强劲的投资拉动,老家的GDP势必得到充分保证。



2

滚烫的消费



不仅是城市基建脱胎换骨,老家在文娱消费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大城市的水准差距正在迅速抹平。


不大的主城区已经聚集两座万达广场,像苏宁、吾悦等购物广场也争先恐后踩在超市卖场的肩膀上成为小城消费的顶流场景。


一些一二线城市常见的餐饮、鞋服、茶饮品牌在这里充分下沉,街头随处可见打扮精致的潮流男女。



整个春节期间,商场最热辣滚烫的是电影院、餐饮业还有珠宝首饰店。


电影票的价格可以飙到90块一张,即便如此还场场爆满。


各式餐饮连锁品牌基本上都是一位难求,到处都是排队吃饭、排队厕所的画面。


而那些老牌金店里更是挤满富贵的人群,大多在为婚姻准备五金。


红红火火的场面不禁让人感慨,所有唱衰经济的专家学者都是大骗子。


老家春节另一场盛大消费是扎堆的婚礼季。


很多人选择春节结婚,不是因为喜欢雪天的氛围感,主要考量就是利用返乡潮可以有效提升婚宴上座率。


年初二那天,我在本地知名的一家准五星酒店参加了一场婚宴。在酒店大堂专门数了数,只是这一家酒店中午就有四场婚礼以及一场满月酒。


酒店门前的接亲车队几乎就没消停过,并且大家都特别重视婚礼的头车,基本上都是玛莎拉蒂、保时捷起步,然后后面跟着一排奥迪A6收尾。



婚礼上,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老家年轻人用新款苹果手机的特别多。像新能源汽车也渐渐普及,同桌的一个乡镇小学的特岗教师就开着特斯拉上下班。


年轻人敢于花钱之外还有老家愈演愈烈的攀比风气。


邻里之间的彩礼会攀比、首饰会攀比、宴席会攀比、新房会攀比、汽车会攀比,一切都成了身份的象征,这也意外促进了老家第三产业的繁荣。


在县城青年有钱又有闲的消费升级面前,想尽办法消费降级的都市青年只想赶紧结束对话,溃败的像一个逃兵。


让人惊讶的是老家几个热门楼盘的售楼部春节期间人气也比较旺。


各家开放商都在争相利用各种礼包政策争抢返乡客源,日均到访都可以达到数十组,与整个楼市的基本面截然不同。


支撑这波热潮的动力也很简单。


当农村的医疗、教育资源合并变少,城区里人为制造的需求依然源源不断吸引着渴望进城的广大农村青年。



3

刺痛的现实



很多人春节返乡都有就地躺平的冲动。


然而,以上热辣滚烫的现象并不是一个四线城市的真实全部。


尤其是研究完这座城市的经济数据后,就会发现这种炙热的表象之下是产业空心化和农村空心化的冷峻现实。


虽然整体GDP在省内排名尚可,但老家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在省内已是末流,并且财政自给率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个经济和财政实力并不突出的城市注定无法支撑繁花似锦的基建现实,这就需要用到用时一时爽的债雾工具箱。


我查了一下,老家的债务压力并不轻松,并且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城投企业的负债普遍偏高。


过去二十年,我国所有城市的发展路径大同小异,核心不过是抓住了土地城市化的进程。


但随着夜壶效用的失效、产业转型的乏力,失去了足够的经济动能驱动整个经济循环。


因此如何偿债成了摆在老家这种小城市面前的大难题,并且很容易陷入债滚债的温柔陷阱。


所以,老家透支明天的建设进展是真,未来的天花板不高也是真。



比起经济上升空间的有限,小城市更让人窒息的是阶层的剧烈分化,这也让经济温热传导到每个人身上的体感不尽相同。


我遇到的能在老家能过的非常舒服的有且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体制内家庭,一种是市区原生家庭。


他们整体的精神状态特别饱满,似乎所有的大盘震动都与己无关。


比如我一个高中同学,两口子一个在银行上班,一个在国家电网上班,父母也有市教育局的背景,钱多事少离家近三样全占了,住滨湖大宅,过精致生活,每个假期都像是行走的旅行指南。


另一个高中同学,如今是整个城市的卫浴品牌一哥,见面都需要预约那种,一切只是因为大学毕业后就继承了他父亲打下的江山,正准备入围优秀青年企业家的名单。


这两种家庭配置在小城市都可以活得非常滋润,生活质量远比在所谓大城市打拼的中产高级不少,并且通过通婚和继承等方式不断加强自己圈子的护城河。


就像一个庞大的蜘蛛网,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去交换需要的资源,从而鼓捣起小城里的风云变幻。


因而,小城市里最难受的从来不是就业机会少或者祁同伟那般站在高位的生杀予夺,而是一个招呼、一个条子就可以把你牢牢按在地上不可动弹。


我遇到的留在老家打拼的普通青年,有的上学成绩也还可以,但进入社会就败下阵来。即便这几年很努力,也没有打拼下太多家底,总是被社会教训,整体的精神状态也很一般。


关系大于规则,人脉决定成败。相比之下,大城市里倒显得相对透明可爱。


最近,老家尝试做网红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多基本都是高中都没读完的年轻人。


他们投身短视频不是因为互联网嗅觉多么敏锐,纯粹是关于未来没有太多出路,与其上班拿一两千块的死工资,不如搏一搏成为月入过万的大网红。


这背后原理和寺庙求佛的玄学差不多,本质还是小城市就业机会的缺少和就业环境的脆弱,是普通人要想在小城市出头越来越难。


至于他们背后的广大农村,尽管有了通达的道路和整齐划一的厕所,但仍然无法掩盖无尽的落寞,成不了容纳他们肉体和灵魂的自留地。


每年春节,大家都会沉浸于一个关于老家的柔软梦境。


然而让人悲伤的是,当那些外地车牌如候鸟匆匆散去,小城市的安逸美好只属于那些位于塔尖的少数家庭。


守在这里的大部分人还是隐入尘烟,在家乡并不明朗的未来里辗转浮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拔地而起   基建   假象   县城   新区   老家   楼盘   婚礼   现状   现实   真实   产业   城市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