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度近视不能“鸡”,通识教育抚平了我的“内卷”焦虑


我被逼着做减法


我的大女儿因为家族遗传基因问题,4岁时就检查出了高度近视。我和老公的家族有3位长辈在没上过几年学的年代里,近视1500度以上,有一位戴着2000度的眼镜矫正视力也只有0.3。好在我女儿的视力在干预下提升很多,未来只需控制近视度数,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从她检查出近视,我就没打算让她上任何课外辅导,也不会让她大量刷题、写作业,课外班有3个,她热爱的画画课,两个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运动类兴趣班。


我女儿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她最喜欢的两件事偏偏是读书和画画,我只能不断打断她,给她限制时间。放学不许回家,必须在户外玩。周末她看书我会把她拉到户外,让她一整个下午玩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看书和画画。别的孩子在忙着提高成绩,发展才艺,她的首要目标是控制住近视度数,作业最好没有。


放学玩到学校没人


当孩子的健康出了问题,父母就会被逼着做减法,不再全都要,转身去思考教育带给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这样的能力一定要通过满满的辅导班和大量的课业压力获得吗?我是从应试教育里突出重围的妈妈,我也只走过这一条路,但是我很期待有别的可能性来拯救我女儿的眼睛。


所以我对各类反传统的创新教育都很关注,也一直在寻找适合我女儿的“护眼”课程——用眼少,但能带给孩子重要的能力。我开通了几个学龄前儿童的优质音频,因为不用眼,还能满足她对故事和知识的渴望。我就是这样遇到的童行书院。


遇见童行的通识教育


我几年前在一个平台上订阅了樱桃舰长的《让孩子爱上思考的100堂深度阅读课》,孩子来来回回听了三四遍。我觉得这100堂课背后的团队很了解孩子,也很懂得什么对孩子是重要的,于是便找到了童行书院,发现原来孩子听的是童行书院通识启蒙课的一部分。


为了了解通识教育,我听了景芳老师的通识音频课,还看了几十期“景芳时空”对谈。我渐渐意识到教育带给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学历,而是思考方法和价值判断。童行的教育理念也是倡导不焦虑,不内卷。带着对童行教育理念的认同,我打算让女儿尝试一下童行的通识启蒙课


和我给孩子听的其他知识类音频相比,童行的通识启蒙课程不只是传播知识,而是以培养孩子提出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为目标。尤其在chatGPT发布之后,我觉得通识教育更像是一种应对未来的教育探索。


上学出门前和自己的画合个影


大语言模型正在让知识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和记住大量知识相比,善用工具精准高效地获取知识更重要。在未来与AI的竞争与合作中,一定是具有创造力、能进行深度和宏观思考的人更有优势,通识教育正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思考能力。我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再能培养出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也相信未来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要经历大的变革。为了保证本文主题不太分散,具体原因我不详述了,连续使用两周任何一个大语言模型,一定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当我认清这一点,我对女儿眼睛中了“基因彩票”也释然了。要不是孩子眼睛的问题,我很可能会惯性地把我的经验套到她身上。


我和女儿的《时空之旅》


我女儿正在学通识启蒙课程的《时空之旅》,它从世界的起源开始发问,到人类如何出现,又如何构建了人类文明,再到自然和人类文明如何演化,未来又将走向何处,课程以时间跨度为经,以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纬,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知识组织在一起,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引导孩子用整体的宏观视野看待我们的世界和文明,以及由此诞生的无数知识。


每节课一个主题,不断提出问题,不断穿梭时空,回到过去探寻答案,最后落在和人类、和我的关系上。课后有思维方法总结和练习,因为我带孩子学习通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她习得思考方法和价值观,我们就把课后主题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这部分。


学完机器主题课后自己设计的自制披萨机器人,还带有音乐播放、送餐和洗碗功能


为了帮她找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我一边观察孩子学习时的情绪和表现,一边不断做调整,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们的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不对知识点记忆做要求,课后鼓励她提出相关问题。


最开始我希望孩子能多记住一些东西,两节课后我发现有少量的内容会超出孩子理解力,这种要求本身也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放弃了,便和孩子说理解她能理解的就够了,有感兴趣的就问,不用刻意背什么。


课后讨论时,我会让孩子先说说关于这个主题她学到了什么,还记不记得讨论了哪几个问题,她有新的问题吗,这可以帮我了解她理解到什么程度。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很容易说出一堆零散的知识点,却提不出相应的问题。这也说明被动掌握知识是相对容易的,但提出问题才能把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或发现其中的结构,这是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为了帮她练习提问,创造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这种代入孩子很喜欢,也很有效。比如看完《万物的构成》那节,孩子说她不理解”万物的构成“问题的由来和回答。我让她把自己想象成原始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植物从土里长出来,他们获得了食物,看到鱼儿在水里,抓也抓不完,你会好奇什么?她说会想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难道是土和水变的?在情境里她一下子就体会到了。


学了十几节课后,她恍然大悟:”妈妈,我发现每节课都要问什么的起源,把它们放在一起就是世界的起源了。“我很惊喜她看出了课程设计的内在结构,这是一种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和结构就不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一起总结课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我说这是提问的”套路“,包括who, when, why, what, where, how, how much, 还有时间的维度,过去是什么样,现在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因为有课程做支撑,这些提问的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她使用过的,一点也不抽象。我鼓励她多观察身边的事物,试试这样提出问题。她说她的画画能力过去和现在也是变化的,现在画得比以前好,因为她每天都画,还不断尝试,所以进步了,说完她自己也挺开心的。


课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创作的小漫画



二. 小手动起来,让孩子亲身体验思考的方法。


刚开始上这门课时我就告诉她这是一门很有趣的课,不仅可以听故事、学知识,还会送你一个”思考工具箱“,每节课都会送给你一个思考的小工具,你要记得把它们放进你的小箱子,以后有问题就可以把他们拿出来试一试,还能让你变聪明呢。


对孩子来说,”推理猜想、归纳总结”等思考方法听起来是抽象,但若能让孩子在故事中或动手体会,他们会很容易感知到。因为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主要靠身体的感知来学习。教研老师为每个思维模型都提供了一个练习场景真的是非常用心。我女儿说她最喜欢做思维练习和课程中涉及的实验,只要她说做,我一定全力打下手。


我们做阿基米德的排水实验时,得先找到两个材质相同、质量相同的东西,我们称了一堆玩具,都没有找到一样重的,孩子很沮丧:“我觉得我永远也找不到两个一样重的东西了,我不想做了。”我说:“你觉得阿基米德做实验时就正好有两块一样重的金子在等着他吗?”她明白我的意思,最终我们磕磕绊绊完成了实验。


我们跟着课程做了松果闭合实验、不同材质导热实验、观察小狗鼻子干湿,如果家庭环境不允许,就发挥她爱画画的特长,她很喜欢在纸上用画画模拟实验,这是我们自创的纸上游戏。我们在纸上模拟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和盖仑血液循环理论的谬误、王国的起源、城邦的构成、军队的建立和战争。动手时一定会遇到问题,但它们都成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课后在纸上模拟军队的建立和战争,简陋的火柴小人是妈妈画的


在动手过程中,孩子不仅体验到了科学家的工作和思考过程,知道科学家也会犯错,还体会到克服条件限制,创造出实验需要的环境和工具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只有实际动手做才会遇到。有一天女儿和我说:“妈妈,我发现看视频里的实验和自己动手做感觉是不一样的。”她还特意和我分享了她们教室里贴的“We learn more from mistake than success .",她说她怎么在教室里快一年了才看到这句话。其实是她体会到,所以才看到了。



三. 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思考和回答,放下对孩子表现的预期。


最开始几节的课后交流并不顺利,我总希望孩子能说出某个答案。所以无论我表现得如何耐心,她还是可以感受到那股隐形压力。这样的讨论气氛紧张,孩子兴趣越来越少。我意识到问题在我,8岁孩子(实际:六六刚学的时候是7岁)的想法天马行空是正常的,我按照成人的逻辑能力要求她,不仅是在磨灭她的天性,也是在“降维打击”。


最开始需要刻意练习接纳,我会提醒自己“我不是在给女儿上课,也不是要通过她的回答测试她有聪明,我只是想让她觉得我们讨论的话题很有趣,让她觉得她的所有思考都很棒,很有价值。”知易行难,我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不去评判她,于是我决定先改变说话的套路。


我给自己制定了几个预设回答。如果她的回答不合逻辑,我会说“你的想法很有趣,我怎么没想到。”如果我有灵感,也会和她天马行空乱说一通。如果她给我只言片语,我会极力肯定她的思考并给她更多提示。如果她对某个问题没有头绪,说”不知道“,我会说”这个问题是有点复杂,但我看到你有认真想了,没有放弃,已经很棒了。“语言的改变开启了我和她之间的良性循环。


城市主题课后,边画边解释城邦如何演化为城市


经过一段时间,我女儿感受到我不再评判她,而是真正在乎她的想法,她也越来越积极地思考和表达,现在我很少听她说”不知道“。我们的主题讨论从气氛紧张的5分钟变成了四五十分钟的谈天说地有时来了灵感,她提笔就边说边给我画一个主题小故事。


现在我女儿依然会有很多天马行空,不合逻辑的想法,但我知道那就是一个8岁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幼稚,不科学,但都来自她的内心,是非常真实,非常宝贵的,我对她的接纳和尊重也越来越发自真心。



四.开放式问题不要受课程观点的限制,将知识和过往经历联系起来,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答案。


我女儿的记忆力还不错,她总能记住几句课程中的高阶表述给我个小惊喜。记忆力好是优势,但我不希望她记忆她不理解的东西,然后以为自己懂了。所以在涉及开放式问题时,我很警惕她直接给我背两句台词,背答案会滋生思考惰性。我反复和她说那是樱桃舰长的看法,你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对错,六六可以找一找自己的答案。


为了帮她找到自己的答案,我会帮她回忆生活中的观察、过去的经历,读过的书,别人的或她自己创造的故事,在熟悉的场景中孩子很容易找到知识和自己的关系,形成自己的答案。比如我们在讨论绘画、文字、雕塑、乐器等她熟悉的主题时,她就有很多话说,也能结合自身经历总结出这些艺术形式都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观点和感受,这个答案是她从画画、捏陶泥的经历中感受并提取的,是她自己的答案,当她悟到就永远属于她,不需要记忆。


和谐之美主题课后,她画画表达对不和谐的感受


遇到她不熟悉的内容,一是类比她熟悉的东西帮她理解,二是用前面提过的创造情境,角色扮演体会或和她分享我的相关经历和感受。孩子很喜欢听妈妈过去的故事,然后问一堆问题,这也能帮她回忆起自己类似的感受,讨论也就进行下去了。


比如孩子对”图腾、凝聚力“很陌生,我就让她想想代表她学校的颜色、学校的吉祥物,大家一起唱校歌时有什么感受,在她回顾自己经历的同时,也建立了对”图腾、凝聚力“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什么人可以和她成为朋友时,开始她思路没打开,我分享了我上学时不愉快的经历,她找到了共鸣,向我吐露了一些她在学校的事,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通识课程带给我和孩子的变化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进化是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抱着“测试孩子”的心态多半会失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或者觉得孩子时灵时不灵,也很难坚持下去。我现在非常享受和孩子聊天的过程,每次课后讨论我都能感受到一种亲密关系在我们之间流淌。她会时不时向我吐露一些内心的小秘密,我也很期待主题讨论她讲的故事或者画的画,她以故事和画画作为知识的创造性输出是我没想到的。


学习了半年的《时空之旅》并不足以让她考试成绩更好,也没有让她博学多才,但从一些瞬间我知道我们的《时空之旅》正在从我意想不到的地方改变着她


她会在我休息时用4种方法计算12+15,然后拿给我看:“妈妈,我想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我计算时就能快速想到方法,算的更快。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方法才重要,是不是?”我当然希望她能算的又快又准,但看到她能自己反思不足并总结找方法,在那一页写满数字,画满图示的纸面前,我觉得计算速度没那么重要了。


她现在时不时就有一些生活中的小发现。比如一次洗簌时,她看到水滴在瓷砖缝里,小缝颜色就变深了,便做了一些观察和实验找原因。这些变化让我看到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真的可以培养。


我们观察了几天小狗鼻子的干湿,她总结完“小狗醒着的时候鼻子多数是湿的,睡觉时是干的”后,特意交代我:“妈妈,你在家要继续观察。我们才观察了4天,也许它不对。”她已经学会了质疑观察结果,还有了“样本量少,结果不可靠”的意识。


在讨论完秦始皇修长城的功过后,她说没有人一直正确,不会犯错,又从正反两个方面讨论了她和好朋友的关系,和我分享她对自己上课走神的反思和对策。在这些课后讨论中,我的一大收获就是了解了很多她在学校的经历和感受。


她现在会更细致地观察、思考,开始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还不像以前怕犯错了,能自我反思,更好地处理外界评价、冲突和负面情绪。这些她“开悟”的时刻比她做出很难的数学题还让我开心,因为我觉得这些能力和人生的幸福感相关,比学术成绩重要的多。


真实之美主题课后,为自己和姥姥、姥爷画的肖像


到了文章的最后,本应升华一下主题,给通识教育一个美好的畅想,但是我想了好几天最终觉得我没有资格,毕竟才学了半年,教育本来就是脚踏实地的事,升华就算了。而且写作的第一原则就是要真诚。最后说一说我现在心态的变化吧。


我这个接受应试教育的妈妈的确在这种高压教育模式下习得了学习能力,也学会了越挫越勇。我的“内卷”焦虑也在于此,害怕如果她不经历我当年的锤炼,就会像温室的花朵,不知道奋发向上,也不知如何努力。

陪孩子学了半年通识启蒙后,我开始相信不给孩子安排满满的日程和大量的习题,孩子也能找到向上的力量。和孩子课后讨论时,我时常会觉得她的精神世界越来越饱满充盈,我坚信她现在习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未来不仅会影响她的学业,更会影响她面对人生抉择和挫折的方式。


这也让我对“内卷”的焦虑日渐减弱。也许她以后做不出很难的题目,不能获得优秀的竞赛成绩,没有漂亮的学历,但如果她能找到自己的热爱,让生命不断生长,成为一个完整的自己,也可以是幸福的一生。



谢谢六六妈妈带来的分享,相信看到这里的读者们一定有被最后那句话话感动,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初心和心愿。的确当下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面临太多的环境压力,我们在压力中负重前行,必有所妥协,但时代也在要求我们“改变”,AI等技术的创新一直在向我们释放信号,有能力和勇气做出改变的一定先来自成年人我们自己,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关注“创新教育”,未来属于有创新力的一代。


“迎接新学期,做出新改变”,童行如期开展了“迎新知梦启航”的促销活动(至2月29日),除了课程价格优惠还有很多图书等专享赠礼,和课程很适配,欢迎所有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和家长们,也邀请同学朋友一起来童行,扬帆起航~ ”


开学季赠品“快览:




作者 | 正负A

前图书编辑现全职妈妈

爱阅读和写作

幸福的普通人一枚

家庭美育践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女儿   课后   近视   焦虑   高度   答案   能力   妈妈   课程   孩子   方法   知识   主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