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19国道黄草山长(寿)涪(陵)边界

但渡镇位于重庆市长寿区东南部,距城区仅10公里。场集毗邻龙溪河畔(长江一级支流),傍依黄草山脉(属盆东平行岭)与涪陵区相隔。G319国道、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长涪段、宁蓉铁路渝利段均从场镇内外侧穿越通行,三环高速公路还设有但渡互通。早在清代乾隆年间,龙溪河畔有一座白渡子(原白渡村,今但渡新场东侧的龙寨村),即为当时的渡口。清代中叶随着入川移民逐渐增多,有不少移民选择在了龙溪河沿线落户屯垦,繁衍生息。其中来自湖北的但姓家族(‘但’在湖北是一个大姓氏)于嘉庆年间迁移到龙溪河右(西)岸的浅丘沱湾处筑房聚居,小地名渐称但家湾(又叫‘犁鸳沱’)。清代道光年间,但家湾依渡口而兴场,且根据姓氏命名,故称“但渡场”,那阵子可通过小船舟行龙溪河或者徒步古道越岭铁炉垭口连接长寿县城。清末设但渡乡,民国置但渡联保。1953年建立新政,合并周边小乡。1958年划属龙溪公社(驻治邻封场),1961年析分但渡公社,1984年恢复但渡乡,1993年撤乡升镇。在这几十年时间里,但渡场历经了下硐电站建设与长涪公路(今G319国道长涪段)通车,特别是下硐电站蓄水后,地处龙溪河西岸的原但家湾(犁鸳沱)老场聚落被淹没,但渡乡便在1957年迁往龙溪河东岸的三堡石坡丘上(岸畔台地)。1958年长涪公路通车,主路径途经龙溪河西岸,并于东岸龙寨村修建联络线沟通三堡石,但渡场由水运码头成为陆运节点,交通功能进而发生变化。

但渡镇在长寿区辖域内的方位,摘自2021年版《重庆市地图册》


邻封作为长寿区东部中心镇,自1953年结束涪、长跨界局面后,一直承担着区域管辖功能(老区公所建制),但渡便是它的几个“小弟”之一。某些行业单位就在下属场集里设立有办公驻地,比如规资系统。


龙溪河蜿淌但渡镇,横向切割黄草山坡麓深丘,并在但渡辖域构造出三块台地(今但渡新街与三堡石老街就坐落于台地上)。多条支流汇注龙溪河主干,如同枝叶状,形成一幅完整的水网格局。场镇东西两端则分别修建了下硐与回龙寨两座电站。但渡的农业种植也依托龙溪河开展灌溉,耕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柑橘、蔬菜,部分水库、堰塘、渡槽等设施对此发挥着很大作用。


地处坡丘台地上的但渡镇。这里老地名叫做宋家庙(明代所建,早已不存),原属下洞村(现已撤并)。2001年底但渡镇政府由三堡石老街迁驻到此。目前是但渡镇的新场与开发区,三环高速公路长涪段“但渡互通”出入口距镇政府仅200米。新场聚落为块状,今称“下洞街”,场外那片水稻田除传统耕种外,还用来饲养鱼禽(稻田鱼、稻田鸭)。


但渡镇政府迁到宋家庙(下洞街)新场后,虽然可以直通高速公路,但若要走319国道去长寿城区或邻封镇以及长寿湖,还得从龙寨村那边绕行。所以在2015年左右,就直接从新场修建了一座跨越龙溪河的桥梁,往西约2公里到曾祠村即与国道相接。


位于龙溪河西岸的但渡场早年雏形聚落——但家湾。蓄水后老场被淹没,后来村民又在岸畔较高的坡台端修筑房屋,形成了一片新的居民点,今属但渡镇曾祠村1组。远处是宁蓉铁路渝利段“龙溪河特大桥”,全长1176米,2013年底随铁路干线同步开通。


龙溪河蜿淌低山丘陵(下游,西向),下硐电站位于前方约4公里处,那里是一段峡谷风貌,景色还挺壮观,今后有时间再去做深入探寻。龙溪河也是服务长寿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源。


从新场来到1957—2001年间的但渡老街“三堡石”继续探寻。按照地名正规说法,应该称“堡”,源于附近三个土石丘(川渝方言读音‘bao’,三声),而路牌文字却将“堡”换成“宝”,则是当地人所期盼的财富寓意。老街管理建制为三堡石社区,目前随镇政府都迁到新场去了。新场(下洞街)与老街相距1公里。


三堡石老街呈弧形带状聚落,一条路纵穿而过。图右是以前的但渡商场,仅剩“但”和“场”两个字了。龙溪河大桥引桥部分从老街西侧跨越,如果渝利铁路是按照120KM的标准建设,也许但渡还会设一座火车小站。


1957—2001年间的但渡乡/镇政府驻地。这栋办公大楼共有4层,看建筑风格为八、九十年代才修造。现已全部废弃,当年人潮如织,如今人去楼空。一层部分房屋竟用来饲养家禽。


位于三堡石老街的原但渡镇政府招待所,招牌手写字体,年代氛围十足。以前能够在里边住宿的人群,几乎都是来这里办事、出差的行政机关或国企、事业单位等工作者,也算一个乡镇最高标准的食宿接待场所。而旁边原乡镇企业办公室,更见证了改革开放年代(特别是从八十年代中期到1992年‘下海潮’前后),乡镇产业化蓬勃发展、城乡进入新一轮融合阶段所创造出的红利效应! 2000年左右乡镇企业却逐渐没落,被高手段资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乡镇人口凋敝,各类资源向大城市涌入集中,由此带来诸多复杂问题。


三堡石东场口,地貌空间中的聚落起伏感就显得非常直观了,房屋建筑顺循公路错落延伸。


临近春节,不少在外工作、学习、奔波的但渡人纷纷回到老家祭祀、团拜、走亲戚,虽然有些人他们来一趟只呆很短时间,却依旧抹不去心中那份乡愁情怀。三堡石聚落外侧的水稻田园,收成过后以待春耕播撒良种。冬日下午,两头牛儿也将这里作为了一处天然觅食场。


2001年11月,但渡镇政府由三堡石迁驻宋家庙(下洞街)的文件批复。半年后(2002年5月)长寿撤县设区,成为重庆直辖以来,第一个整县改区的地方。


1981年版《四川省地图集》对但渡公社的标注,图中驻地又写成“三保石”,应该是被简化了。图上还标注有下硐、回龙寨两座电站。邻封场当年仍作为龙溪公社(区公所)驻地。


个人通过“天地图”采用三种不同颜色的圆圈,分别标注了但渡场及但渡乡/镇三大驻治聚落。蓝色圆圈是但渡场最早雏形——但家湾;紫色圆圈是1957—2001年间的驻地三堡石老街;红色圆圈为新场今址。目前无论老街还是新场,人口都较少,感觉非常冷清。包括赶场日(但渡逢每月新历147日,新老都有集市)也不例外,就连当地人都说“赶场天都没得啥子人”。但渡距离长寿、涪陵、重庆主城都不远,自身又缺乏产业,人口大多数都往外流了。只剩下部分中老年人,日常活动要么闲聊,要么打麻将,或者下地耕田,安安心心度过愉快晚年。


民国三十三年版(1944年)《长寿县志》(陈毅夫 编撰)中对长涪古道(老大路)的文字记述。从县城出北门先到桃花街,遂分路折向东行,过铁鑪(炉)垭口,下坡至但渡场(但家湾老场)。行抵但渡后又要开始分路了:一路跨龙溪河向东,越岭黄草山,过升平场,进入涪陵境内韩龙场,再往南行过致远场(曾与韩龙场合并组建致韩镇,今属李渡街道致远社区),最终到达长江北岸李渡场(原李渡老街,今马鞍街道双河口社区)。另一路仍沿着龙溪河西岸,过梅家岩、万寿(岁)场、郑家岩到达长涪跨界聚落——邻封场(今长寿区东部在1953年以前尚属涪陵,详见本公众号2月6日那篇文章),再从邻封场跨龙溪河经石回场南下到韩龙场,并与黄草山的路线相连接。长涪之间在黄草山脉与龙溪河畔形成了“多路径、串节点”的交通行途网络。


1958年通车的长涪公路(今319国道)在但渡场东侧跨越龙溪河后,自双河村开始盘越黄草山脉,经楠木院竹海、吊洞(楠木院村村委会)到长涪边界,再一路下山,经垭口村、金银场至李渡新城。公路走向与古道路径重合并不多,公路还要近一点。另外貌似长涪古道主线并没有走楠木院。

但渡镇楠木院竹海深处的黄草山冬日风景,“千岭碧秀,绿意盎然”!


民国三十三年版(1944年)《长寿县志》(陈毅夫 编撰)对黄草山脉的文字记述。


楠木院位于黄草山脉西坡,早在唐代这里就建有一座静观寺(一说为鹿困寺),历经三朝,元末毁于兵乱,明代由定慧寺(位于今长寿城区)高僧主持重建,遂称“观音寺”,且因寺院置身在苍翠葱郁的楠木竹海中,又名“楠木院”,清代与民国另有所扩建。但楠木院之后再被损毁废弛,原址五十年代作为林业管理站与林业科学管理所办公点。八十年代后期依托竹林资源,一方面发展楠竹(木)生产基地,同时又打造了竹海森林公园(省级,1997年获批),并修建有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景观要素具备“幽、青、古、新、特”,九十年代的重庆乡土地理教材以及长寿旅游概况介绍中,楠木院仍拥有较高文字出镜率。现如今随着旅游内容增多,楠木院作为传统旅游景点已不再热门(如果寺院尚在要好些),时过境迁,伴随那松涛拂涌,守护远山之沉寂!

G319国道楠木院服务区,白色房屋为公路道班,右侧就是进入森林公园的大门,四周林海翠竹相环绕,鸟鸣幽然怡自得!


G319国道黄草山段的同名服务区,旁边是一家酿酒作坊与经营店铺。在这里设服务区,难道是为方便照顾店家的生意么?


但渡镇楠木院村村委会办公楼,坐拥楠木密林间,此处小地名叫做吊洞。


从楠木院村村委会沿319国道再盘绕约1.5公里,登顶到达长寿与涪陵交界处的垭口,当地人俗称“长涪界”。一位大人正带着小孩在这里游玩,并教他认识界桩上的地名文字。


长涪界垭口全貌,公路在此循坡起伏。周边有好几家蔬菜、水果私营种植基地(农业园)与规范化畜牧养殖场。蔬果基地可进行采摘游玩,畜牧养殖场则能直接购买新鲜肉类。


如果沿G319国道去往重庆主城,长涪边界垭口这儿刚好100公里。但现在除了部分骑行爱好者,几乎没有人会全程走国道去重庆,里程信息仅供参考。而100公里到达重庆市区的地方,应该就是朝天门广场上的零公里起点处。


由长寿进入涪陵,涪陵区境内属李渡街道垭口村,林业资源归该区永胜林场管理。前方路口左转是一家叫做“十二居”的民宿,那里也打造了榨菜文化风情园。


长寿区境内属但渡镇楠木院村,道路中间的沥青铺设处就是分界位置。这块长涪2号界桩立于2017年,1号界桩在长寿区云集镇大同村与涪陵区百胜镇中心村之间,探寻荔枝道的时候已做拍摄记录。长涪两区边界线全长84.2公里,2000年进行了首次勘界,共设立编号界桩4座(两座双面,两座三面)。


由长涪界垭口通往“十二居”民宿的道路(里边还有几家水果种植采摘基地)。这一带从2019年开始即划属“重庆市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李渡片区”范围,该产业园总面积504平方公里,含括了涪陵区在长江北岸的李渡、江北、百胜、珍溪4个街镇,其主要种植作物便是榨菜的原料——青菜头。涪陵区气象局还为产业园建设了气候站开展24小时农耕服务工作。

此外对于李渡,涪陵本地人或关注行政区划的爱好者都知道,在1995—1997年间李渡短暂设立过市辖区,今涪陵区西部大多数乡镇都曾属于李渡区。如今李渡已成为涪陵在长江北岸的新区开发组团,引领城市拓建,高铁站、高校(长江师范学院)、工业园、微创园等都集中分布在那里。政区建制分为了李渡、马鞍、江北三个街道(组团核心是李渡和马鞍)。

10月21日,重庆市涪陵区气象局完成了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气候站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5个气候站的建立将为农业产业园内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提供气象监测依据,进一步提高气象现代化为农服务水平。

重庆市涪陵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李渡街道、江北街道、百胜镇等地,拥有极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建成的农业气候站能24小时不间断采集示范区内风向、风速、气温、湿度、雨量、日照、辐射、浅层地温等各类气象数据,实时数据以每一分钟上传到采集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摘自“中国气象报”2019年10月22日专题报道:《涪陵: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气站投入使用》 记者 倪超


公路从长涪界盘绕下山后来到垭口村,这里也是G319国道进入涪陵的首个行政村,因地处黄草山东缘坡麓垭口而得名。垭口村为浅丘地貌,图中是一段山前冲沟(又叫‘冲田’),空间特征上具备明显的“垭口”形态(U型鞍部)。沟内水稻田亦呈梯状连片分布,蓄灌区域用来放养家禽或渔类,旁边坐落着零散民居,在此还可眺望远方黄草山脉。


李渡街道垭口村村委会办公楼,与黄草山脉遥相对应。垭口村到李渡街区12公里,中间会路过金银场。到涪陵老城28公里。以前没有开通高速公路的时候,这里也是车辆往返渝涪之间的必经地点,垭口村农耕产业除水稻和青菜外,还有花椒及高粱,并多次与长江师范学院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草山   长寿区   国道   涪陵区   老街   涪陵   长寿   聚落   楠木   镇政府   边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