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读乱回”背后,是什么样的渴望?

“如果给您5厘米,您愿意加在哪里?”“家在北京。”“您对暧昧有什么看法吗?”“我也很爱我自己的妹妹。”

“已读乱回”的另类沟通方式,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看似“句句有回应”,实则“事事没着落”,说了等于没说。春节期间,不少年轻人把“已读乱回”小技巧用在了应付亲戚的盘问、餐桌上的尴尬发言中,催生了一系列段子,让“主打一个已读乱回”登上了热搜榜单。

年轻人为什么要对长辈、亲戚“已读乱回”?玩梗之外,或许还藏着对畅通代际沟通的期盼。

用“已读乱回”应付刨根问底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前两天。”

“什么时候回去?”“过两天。”

“有没有男朋友啊?”“有一些。”

这个春节,你有没有被这样的对话段子刷屏?济南市民王倩看着短视频,不禁觉得既好笑又解气——每年春节回家,她最怕的就是应对亲戚的各种盘问,“躲又躲不掉,答又不想答。”王倩说,自己平时在外地工作,每年春节的合家团聚非常难得,她理解亲朋好友的好意关心,却又实在不想把自己的工作、收入、感情状况当成谈资。虽然网上的“已读乱回”大法她不敢当着父母的面施展,却十分能理解那些年轻人的心情。

“00后”大学生小罗亲身实践了“已读乱回”。“有亲戚问我考了多少分,我说‘老师给多少分就考了多少分’,亲戚又问‘那老师给了多少分’,我说‘我考了多少分老师就给了多少分’。”小罗说,自己的回答虽然不如网上段子那么“出效果”,但也明显感觉到亲戚已经对跟他聊天失去了兴趣,还有一些问题自己干脆瞎编,“反正他们也不会真记得,来年指不定就忘了,还会故地重游般再问一遍。”

春节假期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已读乱回”,还得是“黄龙江文学”。当餐桌上父母、亲戚让你起来“说两句”,你会尬聊还是埋头干饭?有些网友用一串“乱码”让所有人陷入沉默——“你有这么高速运转的机械进入中国,记住我给出的原理小的时候,就是研发人研发这个东西的原理是阴间政权管着,他是五世同堂旗下子孙,你以为我跟你闹着玩呢!黄龙江一派全都带蓝牙……”社交媒体上,甚至还有博主专门出教程“怎样快速背诵全文”,教大家用这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胡言乱语躲过当众发言。

“主打一个已读乱回”春节期间冲上热搜,无数博主出攻略教学怎样应用“废话文学”“发疯文学”“客套文学”……什么样的亲戚能让这届年轻人如此费心神?

敷衍也是无奈 反击边界感缺失行为

大包小包上门去、热热闹闹走亲戚,曾经是多少人难忘的春节集体记忆。而如今,“过年走亲戚”的习俗似乎正在逐渐被年轻一代淡化,甚至还出现了反感。喜欢“爹味”说教的二舅、“什么都想管”的三大爷、“催婚催育”不能停的大姑、打探攀比“无下限”的大姨……成了不少年轻人的“过年阴影”。原本该其乐融融的拜年场景,变成家中长辈“高高在上”抛出话题、发出“灵魂拷问”,小辈们被迫应对、尴尬挠头。

用“已读乱回”敷衍亲戚“盘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段时间还有一个热搜,‘年轻人有自己的亲戚’,那就是合得来的好朋友。”王倩说,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真正的亲情不只建立在血缘关系上,更基于理解、尊重和情感的共鸣,而对于长年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一年到头只见一面的亲戚,确实没有亲近感。偏偏很多时候,对方会以“都是亲戚”“为了你好”的名义,对年轻人的私生活评头论足,总把“我们年轻的时候怎么样”“你以后就明白了”等口头禅挂在嘴边,不管是真情还是客套,听多了都会觉得有些心烦。

“我觉得用话术应付亲戚,其实是对他们没有边界感的一种反击。”市民陈先生认为,“工资多少”“有对象吗”“结婚了吗”“买没买房”,这些都是个人隐私,有的亲戚也许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却总想把你的底细挖个底朝天。殊不知,很多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比较敏感,所谓的聊家常在他们那里更像是“被审问”,无形的压迫感让人喘不上气。

为什么年轻人用“已读乱回”来应付亲戚?济南日报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5.05%受访者选择了“疲于应对盘问”,58.67%受访者选择了“表达不满和反感”。

沟通存在落差 别把亲戚“妖魔化”

亲戚真有那么“可怕”?“80后”市民孙波觉得,是互联网把亲戚“妖魔化”了。

“有些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对亲戚的感情。过去生活在农村,家里有个大小事儿,都是亲戚从各个村里赶来搭把手,谁家亲戚多,就是一个家族兴旺的象征。”孙波还记得,自己都大学毕业了,还经常到姑家住十天半个月,再到姨家住十天半个月。现在大家口中的亲戚,在那个相见并不方便、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是实打实的亲人。而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所谓亲戚的行为暴露在大家面前:有些亲戚占了别人房子还理直气壮;有些亲戚借钱不还,逢年过节就躲债;有些亲戚教育出了“熊孩子”,大过年的把别人家搞得一团糟……这些信息可能会让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对“亲戚”这两个字产生一些天然的敌意,才会提前在网上学习“已读乱回”话术。

孙波觉得,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多时候是小辈曲解了亲戚、长辈的关心。“有些时候我们觉得亲戚的热情‘假’,其实对方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只是代与代之间表达方式不一样。年轻人会用‘热梗’、流行语,老一辈则是更直白的表达;年轻人觉得某位亲戚一年只见一面,老一辈心里却珍藏着你儿时的趣事。”孙波说,自己深有感触的是,曾经跟在自己身后疯玩儿的侄女已经步入社会,如今再见面,对方脸上挂着礼貌但客气的微笑,其实自己心里也有失落。

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显示,39.45%受访者表示自己跟亲戚有事时才来往,19.26%受访者表示很少来往,15.6%受访者表示几乎不来往,25.69%受访者表示跟亲戚交往频繁。问起走亲戚的意愿,20.18%受访者表示非常乐意并感到开心。

相互理解体谅 团聚氛围更融洽

年轻人用“已读乱回”应对亲戚背后,其实也表达了对团聚氛围的期盼——多一点真情实意的关心,少一点虚情假意的客套;多一点轻松愉快的家常,少一些喋喋不休的唠叨……

“其实不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都应该学会互相理解。”孙波说,“80后”的自己今年43岁,既了解老人唠叨背后的关怀,也了解年轻人反感背后的渴望。年长一辈可以尝试理解年轻人的“社恐”,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聊起,逐步拉近关系和距离,用更易被接受的语言分享作为“过来人”的经验,而不是一味说教,全是“客套话”自然会遭到“已读乱回”话术回怼。“有时候,年长一辈其实是在努力表达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善意,只是对年轻人的生活和兴趣不太了解。咱们也可以改变心态,试着读懂长辈,尊重长辈的智慧,不要在心里预设敌意、一味排斥抗拒亲戚。”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88.52%。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让七大姑八大姨“同住一个屋檐下”成了过去式。亲人之间不仅有城乡之隔,更有区域之隔,亲缘关系的“离散化”成为必然趋势,“断亲”现象越发明显。

“难得的团聚时光,是让年轻一辈融入大家庭、联络亲情的好时机,回家的游子渴望的是温情,而不是成为‘八卦’的中心、用隐私来活跃餐桌上的氛围。”一位采访对象表示,要避免年轻人“已读乱回”式的敷衍,就要做到不去攀比、不嫌礼轻、不问隐私、不炫耀自己、不贬低他人,能帮衬就帮衬,不能则少打听,别在最该亲近的时刻推开彼此。

街采

市民王先生

我觉得“已读乱回”是年轻人表达不满的一种方式,因为有很多亲戚会刨根问底询问个人隐私,但我们又不想透露,只能用这种方式结束话题。对于这种表达方式,我是可以理解的。

市民李女士

我个人觉得这种表达方式不是很礼貌,亲戚的问候,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关心,不愿意透露过多个人信息的话,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乱回”不适用于亲人之间。

市民刘女士

我觉得长辈应该学会当“懂事”的亲戚,不要盯着年轻人的私生活不放,团聚本来是件高兴的事,也有利于联络感情,没必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心把本来就不算亲近的小辈推得更远。

微观点

年轻人渴望真正的亲情

燕赵晚报

面对年轻人的“断亲”现象,首先需要长辈亲戚做出必要的反思。毕竟不同年代的人,理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你觉得自己问问晚辈工资多少、职务高低、有没有男女朋友没有什么关系,甚至算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关心,但是在作为晚辈的年轻人看来,这可能就是一种冒犯,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作为长辈,可以给年轻人在工作、生活、婚恋问题上一些中肯的建议,但是不要居高临下指指点点。

但是作为年轻人也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亲情关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这种建立在各种伦理亲情的人际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是说你想断就能轻易断掉的。正如有网友所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重视和老家的亲戚交往,不重视这种亲戚关系,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生活目前还很顺利,没有遭遇大的波折,而一旦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遭遇了波折,就会凸显出亲情的可贵乃至不可或缺。

大多数年轻人,也并不是真正的薄情寡义,而是从内心渴望真正的亲情,渴望那些没有掺杂利益关系的亲情。而这又会反过来对于年轻人提出要求,那就是对亲朋好友的“盘问”多些宽容,如果实在不想回答的问题,也不妨以既真诚又委婉的方式,告诉对方,以获得对方的理解,而不是动辄有了“断亲”的年头,然后更加疏远了和亲戚的关系。

别对“亲戚”有敌意

百度百家号 知音职场故事

首先,不能带着功利心看待这件事,不应按照外面社交的那套,想着从这场活动中获得什么好处,没有好处就认为是无意义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过年走亲戚是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传统活动,是民间礼仪文化的缩影。大家一年忙到头,可以说一年几乎就这一次机会聚在一起畅聊。平时没时间,若是春节也不走动,那真就很少有机会见面了。家里若有90多岁的老人,那真是见一年少一年,所以趁着春节看看长辈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许多年轻人不喜欢走亲戚,是因为害怕了各种亲戚的过度关心,催婚、催生、问成绩、问工作、问收入,小朋友总要被逼着表演节目,有人仗着自己是长辈专挑那些冒昧的问题问,令人感到不适。这些不好的习惯就要靠我们小辈去引导改正了,告诉长辈不去攀比、不嫌礼轻、不问隐私、不炫耀自己、不贬低他人,能帮衬就帮衬,不能则少打听。大家有血缘关系、天然亲近,别因为这些细枝末节的陋习反而成了彼此讨厌的人。

最后,走亲戚就是一场单纯的联系血脉亲情的社交,聚在一起说说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交换一下对世事、行情的意见看法。只要摒除陋习,那不失为是一场有意义的社交活动,比起职场的被迫应酬,岂不是更让人身心愉悦?

网友回复

网友@Cripple-svt:事事有回应,件件都敷衍。

网友@A_Limerance:主打的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网友@铛铛有点甜:比“已读不回”更高级的对话模式出现了。

网友@慢慢也是一种诚意:“已读乱回”就是有礼貌但不多。

记者手记

“已读乱回”背后是亲情渴望

这届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他们很难抽出时间与亲戚进行深入交流。当亲戚问及他们的近况时,年轻人往往只能简单地回答几句,甚至用敷衍的态度来应对。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交流,往往被一些现代因素所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渠道。他们更倾向于在虚拟世界中展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与亲戚面对面交流。

然而,用“已读乱回”敷衍应付所有亲戚的做法,并不是一种可取的行为。实际上,亲戚中绝大多数是真的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的。

“已读乱回”玩梗背后,是我们对亲情的渴望。也许在吐槽某些“奇葩亲戚”、敷衍某些“熊亲戚”之余,我们也应该更加重视与亲戚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期望和关心。(济南日报记者曹雅欣)

来源:济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受访者   小辈   济南   长辈   社交   亲戚   亲情   年轻人   春节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