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实力愈发配不上名气了

2月3日,不少股民刚从前日的暴跌中缓过劲来,正是急需安慰的时候。

券商一哥中信证券就在研报中指出:“当前股票质押风险整体可控。”

有财经媒体把此番言论发上微博,次日只收获了4800的点赞量。

从这个角度看,券商一哥甚至比不上资深散户胡锡进大多数时候的发文。

但如果换个思路,假设发声的不是中信,也许两者间的差距还有缩小的可能性。


一哥的“做空黑历史”

中信证券,有过一段疑似“做空”的“黑历史”。

让我们回到2015年,那个牛市与股灾齐飞,无数人钱包鼓了又空的时代。

上半年,巨大的财富效应下,私募、非标通道信托、场外配资等杠杆疯狂涌入市场,股价狂飙突进。6月15日,上证指数最高飙升至5178.19点。

此后证监会监管收紧,泡沫破灭,上证指数在2个多月暴跌40%,创业板指在3个月内暴跌50%。

7月,在监管层倡导下,中信证券等21家券商以不低于1200亿元的资金投资蓝筹股ETF,中信先后出资共计211亿元。资金入场,大盘一度回升至4000点上方,但很快再度下跌。

救市效果不彰,华夏时报发文直指华尔街,称桥水基金已经潜入中国,以贸易账户布局股指期货做空A股,对冲基金Citadel,已经开始利用上市公司马甲发起进攻。

上海司度,就是彼时被怀疑的马甲之一,中信证券孙公司中信联创对其持股20%。

尽管中信证券辩称已在2014年11月将上海司度股权转让,且中信联创并未参与后者的日常管理,证监会仍对其下了罚款3.08亿元,没收违法所得6165.59万元的重手。

而在苦大仇深的股民眼中,中信证券甚至背上了“通敌”的“罪名”,即便2018年,证监会下达结案通知书,表明其违法两融事实不成立,许多股民至今仍难以释怀,将其视为“股灾帮凶”、“内鬼”、“股奸”。

如今股市再度走低,仿佛历史重现,股民们心头,不由得重新思考起了那个问题:

“中信证券,到底有没有做空?”

亏损中的股民们很难保持理性,加上自媒体和股民们大肆渲染,中信证券俨然就是A股市场的“罪人”。

但有一说一,这样的严重指控,下得着实草率。

首先,从中信自营权益类证券及其衍生品对净资本的比值来看,从2021年的41.37%一路走低至31.12%,这像是要加注做空的态势?

其次,要说靠自营赚钱,红塔证券在业绩预告里表示净利增长700%,且主要来自自营业务,在去年腥风血雨的市场里取得如此成绩,你不好奇它用的是什么金融工具?

最后,中信期货各项股指期货空单数量确实冠绝一众券商,问题是期货公司暂时还不能做自营,都是代客交易,说白了就是个中介,它要怎么干预走势?

在有限的信息和口径里,我们确实无法对这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


一哥的交易系统,很脆皮

有如此的历史,中信证券本应绞尽脑汁扭转形象。

然而并没有,它在2023年的关键词之一,是“宕机”

6月19日早盘10时左右,有投资者在社交媒体反馈信息称,中信证券的交易系统瘫痪,无法完成交易。

具体表现就是买卖操作既无法成交也无法撤销,更要命的是钱还取不出来,只能看着它一路跌。

急坏了的投资者们纷纷致电中信客服,后者一句“不知情”的回答,比打太极更令人崩溃。

半小时后,交易系统才终于恢复正常,但投资者错过的交易机会再也无法弥补。

7月13日,深圳证监局在调查中发现中信证券存在机房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性不足,信息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疏漏等问题,对其采取了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

同时,深圳证监局还对方兴、侯敏、何涛三位中信证券的责任人出具警示函,方兴是中信证券的首席信息官兼信息技术中信行政负责人。

一个多月后,另一张罚单也悄然而至。8月29日,上交所更为详细地披露了上述故障发生的经过及持续时间,并对方兴采取书面警示的监管措施。

但毕竟宕机30分钟,已经够得上证监会公布的“严重事件”的判定标准,所以在9月25日,深交所再发公告,对中信证券及方兴采取书面警示的自律监管措施。

至此,中信证券业喜提券业极稀有的“一事三罚”成就。

如此脆皮的交易系统,着实不太符合一哥的身份。

只因一哥在这方面,也确实没花太多心思。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2020年与2021年的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中信证券2020年信息技术投入为13.74亿元,排名第3。但从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来说,这一数字为5.11%,排名仅第22。

2021年,中信证券信息技术投入为17.37亿元,同比增长了26.42%,投入金额排名仍是第3。但从信息技术投入占营收比重来说,这一数字为5.09%,排名下滑至第25。

在同行纷纷加大科技投入的背景下,一哥却是云淡风轻,不急不躁,稳坐钓鱼台,王者风范尽显。


一哥的保驾护航,看上去很美

2023年的另一关键词,是“算账”

证监会算一哥在近些年投行业务尽调时走过场的账。

投行业务,那是中信证券的王牌。去年前三季度累计IPO 规模523 亿,市占率15.9%,行业第一;IPO 家数33 家;再融资规模1200 亿,市占率28.4%,行业第一;债承1.4 万亿,市占率14%,行业第一。

所以理论上,中信的尽调,就代表着投行尽调的最高标准。

我们来看看最高标准表现如何。

2015年,央企航天通信通过收购智慧海派51%的股权,作价10.65亿元,中信证券是财务顾问。2016年,航天通信又收购智慧海派7.68%股权,对价为3.88亿元,58.68%股权的收购合计14.53亿元,形成商誉7.57亿元。

看上去毫无问题,又将是一哥在资本市场的一桩代表作。

2020年,航天通信发布公告主动承认智慧海派财务造假,智慧海派通过虚构业务的方式,在2016年至2018年累计形成虚假收入69.02亿元,虚假利润25.74亿元。从数据上看,智慧海派的业绩大部分都是虚假的。

一家做手机代工的民企,财务造假居然瞒过了坐拥无数金融英才的券业一哥,最野的逆袭爽文都不敢这么写吧。

不过即便是一哥,偶有失误也很正常。

下面这单,一哥的表现一定更精彩。

力源科技于2021年5月13日在科创板上市,上市前通过提前确认11个水处理项目进度的方式,给财报美容,虚增营业收入1.04亿元、虚增利润总额0.27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24.71%和68.23%。

相当常规,极其明显,非常常见的财务造假方式,会计课本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以一哥的水平,绝对能轻松识破。

然而并没有,力源科技就这样大摇大摆顺利上市了。

大概是因为这样的操作太低级,见惯大风大浪的一哥一时没反映过来,也说得过去吧。

可能得上点难度,才能给一哥发挥空间。

去年1月,桂东电力(现为广西能源)发布公告称,2019、2020年上半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收、成本虚增问题,具体方式是以自己旗下的若干家子公司互为销售端和采购端,再与另两家关联公司一道形成贸易闭环。

看上去稍显复杂的体外循环体系,但对一哥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

作为财务顾问,中信证券在报告中给出的意见是“所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类似的案例至少还有7个,屡屡翻车,中信证券投行部的一众精英们的从业资格备受外界质疑。


结语

向高盛看齐,曾是中信证券的目标,也是“麦子店高盛”这一诨名的由来。

出身名门中信集团,营收和业务排第一的中信,逐渐成为了“券商一哥”,如此称号是荣誉,也是负累,尤其是在背负着如此“黑历史”的情况下。

因为它把中信证券的一举一动都放到聚光灯下,被投资者和同业反复观摩解读。

成立于1995年的中信证券,即将迎来自己的第30个年头,相比155年的高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再度赢回投资者公信力,或许是行稳致远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中信   券商   证券   海派   信息技术   证监会   名气   交易系统   投资者   实力   智慧   业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