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节国内旅游开门红,了解中国古都,历史地理学让你爱上旅游

中国的城市,跟其他任何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国家的城市一样,价值不断地在改变。现代的重要城市,往往在历史上却没什么地位。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2024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榜单》评选出一线城市23座、二线城市32座、三线城市45座。2024年春节十佳旅游城市排名依次为重庆、北京、洛阳、三亚、苏州、长沙、上海、青岛、南京、西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今年春节8天假期数据测算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增加超9千万人次出游;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相当于占去年GDP的0.5%),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7.7%。

1、发号施令的中国古都

从公元前27世纪,中国第一位国家元首、黄帝王朝一任帝姬轩辕开始,到20世纪中国境内清王朝末任帝溥仪被逐下金銮宝殿为止,4643年间,中国共出现了83个大小不同和寿命不同的政权,有559个男女帝王(397个是皇帝和162个是国王)。83个政权共建立了96个国都,曾充当过发号施令的场所。

如今东部第一大港上海,17世纪时尚是一个荒凉的渔村。西部边疆的伊宁,直到18世纪并入中国版图后,才成为重镇。以大雾闻名世界的重庆,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才突然重要,之前不过是一个闭塞的崎岖山城。而在历史上曾充当过非常重要角色的城市,现代却大都凋零。

云南的大理,曾作为大理帝国的首都516年之久。黑龙江的阿城,20世纪时是金帝国的首都,宋王朝皇帝赵佶父子就匍匐在它那简陋的宫阙之下。

建都时间最久的前十名是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北京、山西夏县(古称安邑,现隶属运城市)、江苏南京、湖北江陵,河南开封、河南商丘、浙江杭州、河南新郑(隶属郑州市)。

中国最早、最古老的国都,是居第十位的新郑,筑城时间在公元前27世纪,仅比西方世界萨尔贡帝国的阿卡德城,稍晚100年。

居第四位的夏县,筑城时间在公元前23世纪居第八位的商丘,筑城时间在公元前18世纪。

居第六位的江陵,筑城时间在公元前7世纪。但这一系列的在古中国烜赫一时的权力中心,现在虽然仍有名称相同的城市存在,却很难再找到昔日光荣的残迹。

建都之久居第一位的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13朝古都,西周、秦、西汉、新朝、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唐朝先后在此建都。它所在位置的渭河流域和关中地区,是古中国的精华所在。

秦岭横亘在古都西安之南,跟渭河平行,主脉东西700公里,主峰太白山高度3767米。主脉平均高度2500米,比太行山要高1000米。它的峻峭而惊险的岭谷,有效地把中国中部隔断。它的尾巴跟淮河的头部遥遥相接,连成一条“秦岭——淮河线”,作为中国本部南北的分界。秦岭以北跟淮河以北,属于华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统。秦岭以南跟淮河以南,属于江南地理的和人文的系统。秦岭拥有古中国最著名的“栈道”工程,在悬崖绝壁上,凿洞插杆,上铺木板,作为穿越山脉的道路。若干使历史扭转方向的战役,就是由于战胜的一方能控制栈道的缘故。

7、9世纪时,受到吐蕃王国和叛军的攻击,灌溉系统破坏,人民逃散,不能再维持一个经济单元,西安才丧失继续作为国都的资格。但20世纪使它复兴,成为重工业中心之一。它拥有最多的古迹,从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所建立的长乐宫遗迹,到绝世美女杨玉环沐浴过的华清池温泉,无一处不使人兴起怀古的幽情。

西安标志性建筑包括明代城墙、西安碑林、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这几处历史遗存,既可以看作古都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又可以看作古都西安历史文化的切入点。

1400年前,唐王朝定都长安,开创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繁盛局面。经过1000多年的岁月沧桑,唐王朝早已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生活在西安的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盛世王朝的气息。回望7世纪至9世纪的长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国际化都市的壮丽画卷。

陕西咸阳充当战国时代秦王国以至秦王朝首都,共133年。咸阳位于西安西北25公里,它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嬴政的国都。但当秦王朝覆亡时,推翻它的强人项羽,把当时最宏伟的阿房宫烧成一片焦土,大火三月不绝,咸阳遂永远丧失充当首都的资格。纵火的目的在于表示自己是爱民的,所以对暴政下的产品必须彻底扫除。可是新贵们当然不愿露天而居,烧掉后不久,他们就振振有词地再建筑属于自己的更豪华的宫殿。等到下一个叛变成功时,再被付之一炬。中国的古城和古建筑,几乎全部毁灭,留下来的寥寥无几。

中国的城市值得旅游的景点很多!大家熟知的城市,比如首都北京,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古都西安,旧邑洛阳,特区深圳,圣地延安;石城南京,泉城济南,花城广州,春城昆明;“白云黄鹤”的武汉,“龙兴之地”的太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长沙,“天下三分明月夜”占了两分的扬州,“满街都是圣人”的泉州等等。这些城市,都风姿各异,个性鲜明,极具观赏旅游。

就连一些小城,如城池完好古色古香的兴城、平遥,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丽江、凤凰,徽商的根据地黟县、歙县,晋商的大本营祁县、太谷,还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赣州,“万川毕汇,万商毕集”的万县,也都值得一游。

春天到洛阳看牡丹,秋天到北京看红叶,冬季到哈尔滨玩雪或去三亚游泳,夏季到重庆吃火锅或去云南避暑。

2、中国历史的地理密码

历史地理学产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它到底应该属于历史学还是属于地理学,多少年来,一直是一个很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其实这本来相当简单,根本没必要对其议论纷纷。但不管是把它划入历史学科,或是归到地理学科,这两个学科实质上都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而不是空谈抽象理论的学问。

人们传播、接受西方学术观念是一回事儿,具体怎样建设这一学科又是另一回事儿;要想把历史地理学科落到实处,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真可谓“谈何容易”。“中国历史地理”的内容,所涉及的时段长,变化多;所涵盖的地域广,差异大。

中国,是今天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土主权国家的称呼,它所包括的政治理念与空间界域十分清楚,但这一称呼所具有的含义并非从来如此,而是经历过从标定地域到涵盖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在距今约5200年、3800年和2800年,出现了三次人类活动强度中心突破胡焕庸线向西发展的事件:河南偃师河洛古国遗址距今5300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3900 4300年,相当于尧舜禹时代;距今2800年的是西周,恰好是周穆王时代,这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史前人口分布的深远影响,表明人类活动历史与地理环境变迁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自古就有史地不分家之说,只不过是地理学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空间格局的变迁上,并深入探讨地球表层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变异机理;历史学家将重点放在历史事件的重大叙事上,关注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历史地理学是两者的有机契合,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演进的时空格局,也使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多了一份客观、公正和释然,让我们摆脱帝王将相决定历史进程的观念束缚,更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基础。

人类历史其实是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史。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地理景观,而又被自己创造的地理景观重塑(如村落、城市、道路、桥梁、宫观等),层累地完成文明的绵延与发展。所谓“层累”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迭代更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早期阶段受地理环境影响最大,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人地关系的一种表达。人类仍未摆脱自然之性,仍在地理环境的牢笼里跳舞。

我们不能仅仅将“地理环境”视为“舞台、基础”,而应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主角演员”,决定着历史走向与历史戏剧情节的书写和演绎。例如,汉武帝派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往西域征伐大宛,首次出征未果(前104),原因之一就在于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变化,如沿途黄沙漫漫,飞蝗肆虐,农作物歉收,汉朝兵马无食,饥饿疾病交加,到达前线,战力大损,不得不回撤敦煌。

历史分析中,史学家们往往记载人类自身的施为、宫廷的钩心斗角,而忽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角”身份,以致因果关系不清晰,找不到历史进程的终极操纵者!

当地理环境变化,则生活在其上的人群亦要变,引起历史变化。地形、地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积日累月而有沧海桑田。

例如,梁惠王迁都大梁,开通鸿沟,黄河冲积平原才有袅袅人烟,大梁被立为都城。隋唐时,因北方仰赖南方衣食襄助,大运河枢纽地位日彰,汴梁得以崛起;五代十国时,汴梁为割据政权的都城,北宋因势建都于此,长达160余年;后因黄河改道南流,摧毁流经开封的运河体系,它才失去政治中心地位。这些是地理环境变迁对人类历史影响的明显证据。

更明显的证据是:地理面貌未动,因气候冷暖交替,北方游牧民族为生存而南侵,与中原农耕民族爆发激烈冲突,甚至引发王朝兴替。

再如晚清骤变,世界地理格局大变,中国脱离“中央”进入“万国”。而自1820年气候转冷,至1910年降到最低点,1911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改天换地。大约在1820年,中国人口到达高点,人的吃饭问题格外突出。天灾叠加人祸,再有洋夷外患侵略,清朝难支而塌落。地理舞台变了,历史当然也随之变!

地理在历史演进中的“参与者、主角”作用。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获得丰富的西域地理知识,为汉朝开拓西域、西南夷做出巨大贡献。

西域指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的东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但大多数情形下,只指新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条高入云霄的巨大山脉,成一个“三”字形,夹着两块巨大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公元前2世纪张骞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时,仅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就有36个独立王国。7世纪一度被唐帝国并入版图,设立100多个州。但到了8世纪,却被吐蕃王国夺去。1000年之后的十八世纪,才再回到中国版图,命名为新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省。

3、经历十三朝的陕西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

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从西周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全国性王朝。“陕”这个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后人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

战国时期大部分为秦国疆域,故又简称秦。陕西居我国中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原点就在境内的泾阳县永乐镇。正规统一使用的北京时间是由陕西天文台测定的。

公元前246年,赢政即位。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中国,并建都咸阳。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将全国约12万富豪迁入咸阳,使得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秦王朝将天下分为36郡,其中陕西北部为上郡,陕南为汉中郡;并在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

距今为止,陕西已发现8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遗址遍布陕西各地。

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着部落迁至今陕西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后稷在今陕西开启了农耕文明的先史;仓颉创造了汉字……

作为西周、秦、西汉、隋、唐等王朝的国都,西安坐落于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之上。它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西有陇山,东有黄河,可谓山河环绕、易守难攻;而从关中平原向东越过崤山,就可以指向关东、挥兵中原。这种在冷兵器时代无可比拟的地理条件,使秦国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拥有了其他诸国难以超越的天然军事地理优势。

历时1100多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陕北是革命老根据地,延安是著名的革命圣地。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作为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联结西北、西南、华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处于经济建设由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的前沿,是开发大西北的人才中心和科技中心。

21世纪的陕西,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正规,走向世界,向人们展示着陕西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

结语

中国挣钱国内花,一分不往国外刷。据美国报道,尽管中国已放宽出境限制已有一年之久,但中国游客仍不愿意急于出国旅游。这一趋势预计将导致全球旅游业损失高达1290亿美元。

过去中国游客出游时安全问题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现在出国旅游人次骤降,外媒又指责中国影响旅游业的增长。随着中国游客出境游减少,23个国家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政策,其中2024年2月9日,中国和新加坡互免签证;2024年3月,中泰两国永久互免对方公民签证。

对历史地理学感兴趣的游客,尤其是十大古都变迁的奥秘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中国历史上由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兴建的都城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先繁盛然后陨落,有的则兴盛千年。

对处于不断拓展中的华夏先民来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王朝开拓者均衡四方、开疆拓土的早期需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淮河   秦岭   中国   龙年   王朝   历史地理学   陕西   西安   开门红   古都   公元前   国内旅游   地理   春节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