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德曾撕毁8000万美元订单,断供高铁车轮,中国是如何绝地反击?

文丨半两浊酒

编辑丨半两浊酒

前言

当中国高铁如巨龙般穿梭在世界各地时,谁能想到,这个让世界瞩目的奇迹竟然一度面临被车轮束缚的危险?

日德两国曾暗中使坏,联手断供高铁车轮,试图将中国高铁的发展势头扼杀在摇篮中,面对8000万美元(约5亿人民币)的巨额损失和技术的垄断压力,中国果断打出底牌,成功破解技术制约,实现自给自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

那么,当陷入困局时,中国如何破局?中国高铁又是如何浴火重生,让世界刮目相看?

一、日德断供,中国高铁陷入困境?

1963年,世界上的第一条高铁在日本诞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时间的推移下,高铁走向了世界各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铁路一直是交通运输的命脉,承载着亿万人的出行梦想与物流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不仅稳稳捍卫着铁路大国的地位,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加高效、快捷的高速铁路领域。

21世纪初期,中国便发行了对铁路网的未来规划文件,我国欲将构建一个覆盖广泛、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但在这一宏伟蓝图中,高铁的关键零部件——车轮,却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车轮作为高铁运行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到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衡量高铁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国铁道部与国际企业的谈判过程中,车轮供应一直是焦点话题。

在这场全球高铁竞赛中,日本和德国凭借其在高铁车轮领域的竞争优势,成为了中国高铁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

这两个国家都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并希望通过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高铁产业中的地位,在谈判过程中,他们提供了包括技术支持、原型车供应等一系列优惠条件,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在第一轮谈判中,日本企业积极响应中国的需求,提供了相关技术,并与中国的南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率先在中国高铁项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到了第二轮谈判时,日本却突然改变态度,拒绝提供核心技术,与此同时,德国企业也与中国撕破脸皮两国不但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甚至取消了之前已经签订的8000万美元订单,无论如何都不愿再和中国合作。

这场闹剧的背后,正是美国在操控,在美国的影响下,日本和德国企业坚信,一旦停止供应高铁车轮,中国高铁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说到这里,或许不少人心中也会产生疑问:一个车轮,为何就能让日德扼住中国高铁发展的喉咙呢?

二、高铁车轮,小小零件十分关键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速铁路已成为连接城市、促进经济交流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铁的运行安全性和效率性离不开其核心部件——车轮的支撑。

为何高铁车轮能够成为日德扼住中国高铁发展喉咙的关键?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很重要,因为当时的中国造不出来。这一回答虽残忍,却很现实。

从世界上第一个高铁诞生之后,多个国家都陷入了高铁发展竞速赛中,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出这一新事物的未来发展前景有多么巨大,所以都希望本国能够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佼佼者。

高铁技术不断完善,就连各个零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就包括高铁车轮。直到上个世纪末期,全世界也只有四个国家掌握了该零件的生产技术,它们就是日德法意

在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能够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巨大的利益,四国始终坚持不分享技术,不发表论文,不进行技术沟通的“三不原则”。在他们的严防死守下,其他国家很难在该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只能购买四国产出的车轮。

就拿中国为例,日德企业报价单里,一对车轮高达60万元,而作为消耗品的车轮运行每120万公里就要返厂检修,每240万公里就要强制更换,1辆8节的高铁车厢就需要64个轮子,我国在用量上至少需要2700组,单就这一零部件,我国每年投资的金额就高达20亿人民币。

或许有人会说,这么贵,干嘛不自己造呢?说着容易做着难。高铁车轮的制造难度远超大众想象,在高速状态下,车轮所承受的力会急剧增大,尤其在转弯过程中,车轮不仅要承受巨大的摩擦力,还要承担原本的车载负荷,这对车轮踏面的要求极高。

高铁车轮还需面对高温带来的考验,在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轮表面温度可高达上千度,若是车轮材质不能承受高温而产生脱落,变形,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除了这两点挑战,高铁车轮还需要具备高塑性和韧性,以防止车轮磨损和剥离,这些性能要求使得高铁车轮的制造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对工艺技术要求极高。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生产出高质量高铁车轮的企业屈指可数其中日本和德国的企业凭借其在工业革命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优势,长期占据着高铁车轮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虽然中国在高铁建设和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国内地形复杂,在高铁车轮的自主制造方面曾面临较大困难,在早期发展阶段,中国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的高铁车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高铁产业的发展。

所以当日德两国企业受美国影响拒绝和中国合作时,全世界都以为中国会吃一个大亏,毕竟技术上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弥补,但中国却果断打出底牌,成功破解技术制约,实现高铁车轮的国产化,向世界展示了真正的“中国智造”,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三、亮出底牌,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

早在21世纪初期,中国就已经对高铁零件开展研究,毕竟拿到自己手里的东西才叫人安心,但对于在该领域发展一片空白的中国,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2008年,中国从车轮原材料率先展开研究,原材料要耐高温,要耐摩擦,要稳定性强,经过成千上万次试验,中国科研人员终于开发出“马钢交材”。

经过多次测试,这种材质制造的车轮比当时进口的ER8车轮性能更优秀,成本也更低这意味着量产指日可待,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是为中国高铁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2015年,动车“蓝海豚”“金凤凰”率先使用中国制造的高铁车轮,这意味着我国具备了高铁车轮的国产化能力。而接下来的难题便是如何量产,研究人员在钢材产出和生产线构建两方面双管齐下,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出产品能够达到质检要求的高铁车轮生产线。

现如今,中国制造的高铁车轮不但能满足本国使用,还能对外出口,2022年,印度就从中国订购了3.9万对高铁车轮。

面对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力,中国高铁车轮制造行业并未退缩,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努力,国产高铁车轮逐渐实现了技术突破,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

中国高铁车轮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历程,既是一个技术追赶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铁车轮制造行业经历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中国高铁车轮制造行业有望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

在这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在各行各业的努力下,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世界上有很多事物都是未知且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的。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始终保持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勇于迎接一切可能的风险和困难,更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不断突破自我,将更多不可能变为。

究竟未来的路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话题,令人期待又让人忧虑。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阻碍,我们都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用智慧和勇气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难关,开创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车轮   德国   日本   绝地   中国   零件   订单   领域   国家   世界   技术   企业   万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