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劝你,停止友情内耗


每个人都会有几个曾经要好,但渐行渐远的朋友。经历之后发现,朋友的阶段性是人生的常态。


独行在人生长路上,不妨和“阶段性朋友”和解,向内探寻自我的成长。



推荐给你,静夜思。


为什么我劝你,停止友情内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黄晶


近期,口碑综艺《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收官,节目里不同年龄、性格、经历的七人成为了异常合拍的“北斗七行”。在冰岛之行中,嘉宾王安宇说道:

希望我们以后也能是好的朋友。”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感慨,能长时间做朋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关于朋友,前段时间微博上还有一个话题“好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冲上热搜。


这个热搜里,主持人何炅说道:“朋友都是阶段性的,就算你不承认,也必须要接受,大家不一样了。”这句话引起了网友共鸣和广泛讨论。



如何上好“阶段性朋友”这堂人生必修课,是生活给我们的考验。

一、好朋友渐行渐远,其实有因可寻

仔细回想,每个人都会有几个曾经要好,但渐行渐远的朋友。曾经的好朋友越走越远,主要有三个原因。

1、“接近性”降低,朋友之间的情感连接弱化。

闰土曾是鲁迅童年最好的玩伴。长大后,鲁迅成为一代文豪,闰土却不得不辛苦劳作以养家糊口。两人阔别多年再次见面,曾经的亲密无间已变成局促陌生。

曾经的好朋友在人生十字路口分行,关系会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提出:“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的最好预测因素是他们相互之间的接近性。”

两人的生活轨迹相交,有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话题,“接近性”强,对双方的生活感兴趣,能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从而保持更长久的联系。

人生轨迹分叉,两人在生活、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接近性”越来越弱,分享与了解的欲望逐渐降低,久而久之,彼此的吸引力变弱,会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彼此的喜爱,好朋友之间存在的情感连接不断弱化。

2、情感付出不对等,友谊难以长久。

鲁迅曾言:“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敲打。”

长久的友谊是“真心换真心”,两颗真心相遇相融,用温柔且温暖的力量触动彼此。如果经常只是一方主动分享、关心问候,就像热烈的火遇上凛冽的风,吹拂几下便只剩灰烬。

根据吸引力奖赏理论,我们喜欢那些回报我们或与我们得到的回报有关的人

分享自己的趣事,希望朋友能接收到自己的快乐信号;倾诉自己的烦恼,期待朋友能带来情绪安慰或建议指导;关心朋友的近况,下意识地期望对方也能关心自己。

如果期待经常性的落空,会感到疲惫,认为对方不重视自己。当自己渐渐把“主动”转为“被动”,两个“被动”就像安静放置在地上的燧石,难以碰撞出火花。

3、时间精力有限,朋友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

《皇家学会开放科学》一项研究表明,许多人在大约25岁就开始缩减他们的朋友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缩减量仍在继续增大。

这是因为,生活的重担会消耗联系朋友的时间和精力。进入社会,“如何生存”这张人生考卷铺展开来。当我们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在生活的漩涡中站稳脚跟时,便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持朋友关系

经营家庭,会挤压与朋友相处的时间。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一书提出,当人们投身于配偶和孩子时,他们社交活动的重心会从私人朋友转移到家庭和夫妻共同的朋友上。

工作日忙碌于生计,周末处理家庭事务,我们争时夺速赛跑时间,爱日惜力经营家庭,可以与好朋友相处的时间与精力越来越少,朋友之间的联系随之减少,久而久之,与朋友的感情便渐渐淡了。

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珍藏每一次相遇

英国《卫报》报道,民调机构YouGov的一项调查发现,16岁及以上的英国人中有40%与一些朋友失去了联系。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150定律”: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约为150人,而最终进入核心交往层的只有20人。“永远的朋友”是儿时的美好心愿,总有些人会逐渐淡出你的社交圈子,“阶段性友谊”才是人生的常态

《千与千寻》中有句话:“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好朋友在这趟列车中与我们同行,投缘的我们相知相伴一段路程,但到站了便要学会平静告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提到:“天下无有不散筵席。”宴曲终会奏响尾声,与朋友一生一会已是幸事。丢掉不必要的遗憾和唏嘘,肆意享受和朋友相处的分分秒秒,认真珍藏他们带来的喜悦和幸福。这是对一程相伴的尊重,也是对待一段友谊的最优解。

三、做自己的朋友,独行也如众

心理学家奥托·兰克表示,成长的过程是分离的过程、自主的过程、自我依靠的过程、个体化的过程

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的好朋友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挥手告别,我们逐渐建立了自身的边界,明确自己和他人的分界,逐渐成长为依靠自我的、独立的、和他人分离的人。

《百年孤独》里说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也是生命的本色。每个人在精神层面都是一座孤岛,聚散离合、走走停停,朋友只能陪我们走过一段短暂路程,能够一直相伴的只有我们自己。

“孤岛”的我们,如何与自己相伴?周国平给出了答案:“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做自己的朋友,坚持喜欢的事情,探索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提升充实自我;与自己独处,在平静的时间和清明的心绪里探寻自我、丰盈内心,感受庄子的“坐忘”之得。

朋友是汹涌人潮中的过客,最好的朋友永远是自己。独行在人生长路上,不妨和“阶段性朋友”和解,向内探寻自我的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中国青年报   鲁迅   内耗   好朋友   友谊   阶段性   独行   过程   友情   时间   人生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