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 一个孩子最大的影响因素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一般指我们出生成长于其中的家庭


特殊情况,孩子出生后不久被收养或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则他的原生家庭主要指实际养育他的家庭


eg:顾思达的妹妹在甘肃被挪威家庭收养,那么她的原生家庭就是挪威家庭


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原生家庭持续塑造我们是我们人生首要的影响因素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具备持续性,往往贯穿人的一生

eg:从我们出生到独立可能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若读书久一点,可能30多年

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之后遇到的人事物将以何种机制影响我们


point:

讨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给父母定罪追责,不是要他们为了人的不幸负责


eg:有一些人长大到很大的年龄还在期待或者苦苦等待父母的改变,希望父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做出道歉和补偿…


但是往往他们的生活状态是糟糕,痛苦。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力量由内而外做出改变,而是他们下意识用这种方式保留父母的罪证…证明父母的失败与过错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造成目前现在的结果


——通过证明父母的罪过,但是折磨自己,不改变自己


责任分清

小时候客观上依赖父母,感觉到的痛苦与受伤是父母的责任;但是长大之后,还让自己停留在小时候形成的模式当中,在关系中重复相似的痛苦,在痛苦中回旋,没有做出改变,是自己的责任


过去无法改变,为什么还要回顾原生家庭?

理解来路:看见自己究竟是如何被塑造,被影响

看清当下:看见自己的愿望和不甘,理解当下困境

走向未来:找到自己的潜在资源,走向自己主导的改变


一,原生家庭奠定对世界的初始感受


婴儿时期感知到的生活与世界,这个印象将成为我们体会世界的一层滤镜


生命的头两年里,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待婴儿的方式,让孩子对外部世界形成了最早的印象


对比


感受到世界是稳定的,温暖的,滋养的孩子会趋向用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世界,在客观事实当中找到积极一面,不容易被负面事件所击垮,相信世界总体还是会好起来~


因为在他们的童年早期,他们的任何需求即使没有办法通过言语表达,但抚育者还是能够准确给予,及时回应,持续反复的多次体验,奠定他们的人生希望


感受到的世界是动荡的,冰冷的,贫乏的孩子,在童年早期母婴互动体验负面,会对世界怀有恶意,消极地体验着世界…


即使好事发生,他们也难以真正感到开心,认为美好是转瞬即逝;有负面事件发生,因为早年已经体会过无数次的负面情感,他们会心安理得地接受,果然世界又一次露出了它残酷冰冷的一面…


坚持,努力,改变没有任何的意义,只觉得怨恨,无力,只能去忍耐,逃避


面对挑战机会,他们往往退缩,因为不相信好运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这么差劲的人注定结局糟糕,何必费劲


——错过很多本应可以带来正面,正向反馈的机会。也因为错过这些机会,丧失了通过克服挑战而慢慢建立自尊,自信,收获从容的人生


无可争议的好事发生,也会难以真正高兴。甚至可以说不敢体会这样一种开心愉悦,担心是短暂的,下一次很快就有不好的事件发生,自己会因为巨大的落差而变得难以承受,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不要太高兴


语言上被告知,被灌输世界是美好的,但只要没有这种早期的切身体验,没有信念,对本人来说没用


正确的心态

想遇到新的人,经历新的事儿,相信有好事儿发生,为未来做出一些必要的努力……当事情好转或好事儿发生时能够敞开心扉去拥抱;但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注定就是不幸,那么他就可能亲手捏造了自己更大的不幸


理解母亲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因为生育和哺乳所承受的身体疼痛,体内激素急剧波动,还有新生儿到来对家庭经济的负担等等…如果缺乏足够支持,母亲就难以投入到这个角色当中,进而影响婴儿早期的体验


二,原生家庭如何塑造孩子的自我认识


原生家庭中养育者看待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塑造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孩子会根据养育者对待自己的方式判断自身属性和价值


温尼科特所说:婴儿是从妈妈的眼睛里第一次看见自己。是妈妈深情注视的目光为孩子锚定了自我的存在感


养育着爱,我觉得我可爱,对我温柔,那就说明我是值得被温柔以待

他们鼓励我支持我,就相信自己配得上这样的鼓励和支持

——一旦这种自我认知被稳定的建立起来,不会被轻易动摇


eg:美国代表罗狮杰,默认自己有个性,很自然的去期待和寻求外界对自己的积极回应,也因为这种态度往往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当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模棱两可,不会在心里琢磨。当自己打扮的有个性,会很快乐地接受别人的注视,并且认为自己品味高,任何负面的想法都不会在他们头脑出现


即使他人给出明确的负面评价,但只要这些评价不是来自他们非常重要的人,一般也不会感到受伤。不指望世上所有人都喜欢他,因为他有他自己的安全感支柱与来源…我不在意的人喜欢我,讨厌我,无所谓,我知道我自己是有人喜欢的就够了


若是亲近的人对他们表达一些不好的看法,他们会客观反思是不是自己真的有不足之处,如果是,自己可以去改变,去道歉,没有问题;如果分析下来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会在想是不是有误会,那么尝试双方去解决误会,如果对方知道事情全貌,就不会这么认为我…


养育着对孩子态度冷淡,敷衍,对孩子的言行表达非常强烈的贬低

非打即骂,认为孩子是麻烦,累赘


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想努力取悦父母,让父母改变对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难以理解父母想要的东西。努力常常徒劳无功,把事情越搞越砸…


在日后的人际关系当中,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会得到他的反复自我验证…他相信自己是一个包袱,是一个麻烦,相信别人会嫌弃自己,随时挑自己的刺儿,那么就会尽量少给他人添麻烦…在关系中给自己设限任何不好信号出现,就会在关系中撤离出来,不会允许自己在关系中寻求帮助


案例一

一个在友谊里无限付出的女生,却感到这段友谊不对等,自己付出这么多对方却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于是怒删好友,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其实我对这种人,我也是这样伤害他们的)


Analyze


小a在这段友谊的地位卑微,情感也卑微而且不安。


他在关系当中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潜意识认为自己一定要努力付出,迁就别人,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喜欢……他对自己的设定是一个讨人厌的人设,要做很多事情来把这个讨厌弥补回来,做更多额外的事去换得他人的喜欢


他在压抑自己,没有办法让他人感觉到自己与他是亲近的,只会觉得这个人很好,很温柔,但是难以亲近…


那么在他与他人的关系当中不可避免的变成一种相互利用的状态,而不是理想情感当中的,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对我来说,我不会愿意和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相处,因为会觉得很累,不真实,是两个虚假人设之间的关系… 他会很累,我没有办法听到他真实的想法以及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也让自己很折磨。

——————

不喜欢没有主见的人,我理想的关系是两个独立的人格之间的双向奔赴,而不是两个有病的人相互妥协…


Question

1 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吗

2 当被他人夸奖之时会欣然接受,还是会尴尬不自在

3 是否焦虑,担忧,觉得自己必须做多点,做好点?否则别人会讨厌你,远离你

——这些自我感觉都是过往经历塑造的结果,会持续影响当前以及未来重要人生选择和人际关系发展


三,原生家庭对情绪,思维,行为模式的影响


养育者的情绪状态,行为处事风格和方式影响孩子发展。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从那一刻就开始不断地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学习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和认同对象


eg:

焦虑的养育者会养出一个同样很焦虑甚至更焦虑的孩子 … 我


性格大咧,乐观开朗的养育者更可能带出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 …年胜叔叔


面对变故临危不乱,保持镇静的养育者孩子也会掌握这样应对危机的能力 …秦岚


面对意外时,丢盔弃甲,抑制消沉,最后自暴自弃,孩子也没有办法建立应对这些困难的信心 …丽珍阿姨


孩子小时候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是非判断标准,对于父母行为不会有任何批判,而只会不假思索地接受所有的这些行为方式与应对方式


有家长能意识到自己的特质不好,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又无力改变自己,却想要在孩子身上矫正这些问题… (往往无效)


但家长不断的重复,焦虑,慌乱,拖延这些毛病。言传身教,更核心的是身教,也就是以身作则。影响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以身作则,这是能够真正传递给孩子的


而言语部分只是为了帮助他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目的是什么?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父母,也就更坚定认同他这一套行为思维方式…

——如果实际做的和试图教的东西不一样,那学到的一定是做法


另一种典型情况,孩子的性格特质和养育者刚好相反

养育者急性子,但孩子慢条斯理

养育者非常温柔,但孩子急躁粗暴,蛮不讲理


孩子依然是对养育者进行认同,只是认同的不是父母表面呈现出来的模样,而是父母内心压抑的部分


养育者难以平衡好自己内心的光明面和阴暗面,这里的阴暗并非指阴暗,邪恶,糟糕的阴影,而是指不被看见,不愿被承认,却的确真实存在的自我部分


——根据荣格理论,每个人内心都有阴影,而阴影部分蕴含无穷活力。要与之共舞,去整合内心深处各个部分,实现自性化


养育者努力向某个方向靠拢,表现出特定模样,试图把另一部分阴影从内心完全并除出去。


孩子作为载体一直持续向养育者敞开,不假思索地接受从养育者传递来的一切东西,成为他们试图丢掉那个阴影部分的载体


养育者本人不愿承认和接纳的部分,当在孩子身上投射出来时,家长往往无法接受…会寻找新的外部原因


Analyze


父母所表现的温柔斯文不是他们人格的全部,一些自己意识不到隐蔽的地方会表现出与这个人格相反的行为倾向…Maybe在一些事情泄露出粗暴攻击性的一面


他们压抑的这些攻击性负面的情感会被孩子敏锐地观察到,下意识吸得,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倾向


从家庭系统出发,孩子会自发为这个家庭系统进行重新配置。某种情绪实际上是片面的认知行为倾向。在家里孩子无意识会用相反的情绪,认知行为来平衡这个家庭的状态,使家里呈现的模样更接近真实…


他们在无意识层面体现到来自父母那一些不易察觉的,带有攻击性的负面情绪,把这些细节带到现实世界当中。因为不懂掩饰,看到什么就直接表达出来


若养育者否认自己身上存在的攻击性以及其他负面倾向,就会无法理解孩子身上的攻击性从何而来,那么孩子会继续替父母生病


get

人的天性当中有攻击性,攻击性并不总是坏,适当攻击性能够帮助我们保护自己…攻击性也是好奇心的体现


如孩子会暴力地把家里玩具拆开,试图弄明白里面的构造,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好奇心的探索…


养育者不必去避讳攻击性,因为攻击性有意义,有价值。而且不可能通过完全否认攻击性,试图让攻击性不存在,这不可能…


四,原生家庭对心智功能的培养


心智化:Metallization

从外部看自己:能够站在自己之外理解自己的想法。情绪,行为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联

从内部看他人:能够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推想别人内心发生的事儿,别人可能怎么看待某件事儿,产生某种情绪,想法,行动


心智化来源个体在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当中,被心智化的切身体验


场景showing

婴儿饿了,渴了,尿了,拉了,无法用言语告知养育者,唯一感受是痛苦难受,养育者尽可能回应孩子需求,贴近婴儿体验方式…


回应婴儿需求+加上言语化

——这两个部分加起来就是心智化过程


有些养育者会在孩子哭闹时跟着落泪,没有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另一种是不耐烦,没有让孩子那里得到耐受情绪的能力


童年时期养育者是如何看孩子的,体现着他们的心智化水平,而且很大概率在长大成人之后,我们遇到麻烦,做出的反应,所有的情绪感受以及行为倾向大概是一个类似的状态


五;Conclusion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非常全方位,可能自己都不想承认来自父母或祖辈对我们造成这么大影响…好像命运没有把握在自己手里,而早就被家庭所注定


玄学

先天为命,后天为运,命由天定,运在人为

——拆解了命运这个词


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的命,它是由天定的,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但是后天的运势会随着我们的机遇,人生阅历以及自己主动发起的行为而改变。因此要掌握好自己的运势,了解命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孩子   家庭   攻击性   心智   负面   情绪   因素   父母   关系   方式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