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夺得第一!-中国人上天入地那些事儿(23)

上回我们说到,苏联人为了夺得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荣誉,把这颗卫星尽可能的简化,还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最简单的卫星”,到了正式发射之前,这颗卫星又被命名为“斯普特尼克”。“斯普特尼克”在俄文当中的意思就是伴随、伴侣。

按照科罗廖夫提出的,地球是球形的,所以第一颗卫星也必须是球形的要求,“斯普特尼克一号”被设计成了一个铝合金的密封球体,直径0.58米,重83.62千克。卫星周围对称安装了四根弹簧鞭状的天线,倾斜伸向后方,其中一对长2.4米,另一对长2.9米。卫星内部充以0.12兆帕的干燥氮气。壳体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分为了三层。内部是6%的镁和铝制成的合金外壳,厚两毫米。中间是钛和铝制成的合金外壳,厚两毫米。最外层则是一毫米厚的抛光隔热层。“斯普特尼克一号”的主要科学探测任务为测量200到500千米高度的大气密度、磁场、紫外线和 x 射线数据。在卫星本体当中安装了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系统组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以及其它的一些设备。电池组由三个银锌电池构成,中央安放有两台交替工作的无线电发射机,工作频率分别是20.005和40.002兆赫。




当时苏联的研究人员不仅希望卫星发出的脉冲电波能被无线电爱好者接受这个宝贵频率,更希望人们在地面上可以用肉眼看到它。但是这颗人造卫星本身实在是太小了,即使进行了外表面的高度抛光处理,令它闪闪发光,可一旦升空,肉眼还是看不到。

科罗廖夫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借助火箭来增大反光面积。火箭的尺寸远比“斯普特尼克一号”大得多,科罗廖夫让工程师将火箭箭体抛光,并安装了反射板,把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使卫星几乎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星一样明亮。

1957年10月4日,莫斯科时间22:28:34,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团令人目眩的烈焰从“卫星号”运载火箭下方喷射而出,气流翻卷起了一片棕褐色的烟云,火箭连带着“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徐徐升空,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一开始短短的十几秒当中,“卫星号”火箭经历了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在初始阶段,地面人员就发现,代号为G的助推器的燃料系统发生了故障,发动机无法获得合理配比的液氧和煤油,达不到预定的推力水平,在发射6.5秒之后,火箭因为失衡开始偏转。发现了这一情况之后,控制中心立即下令核心级火箭上的二号转向引擎调姿旋转八度,助推器V和D旋转17到18度,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如果采取了这些方法之后,还不能控制已经开始倾斜的角度,科罗廖夫他们将不得不接受一个可怕的结局——火箭会失去足够的燃料支持,无法到达预定高度,卫星将进入离地面90千米高的轨道。这比原设计可要低太多了,到了这个轨道,它就根本不可能执行在轨飞行的任务,飞行控制系统将被迫终止火箭的飞行。幸运的是,在起飞约18到20秒后,发动机恢复了正常的功能,火箭回到了标准轨道——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了!

苏联人取得了太空竞赛的第一个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9

标签:苏联   尼克   电池组   上天入地   助推器   发射机   合金   球形   无线电   轨道   事儿   火箭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