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记•淄博-淄博烧烤与陶瓷

自三月以来,淄博烧烤火遍全国,一跃成为网络“顶流”。小饼卷肉夹小葱的灵魂三件套吃法,令广大网友不惜舟车劳顿,纷纷“进淄赶烤”。其实,有些人也许不知道,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地,淄博不止有烧烤,还有享誉国内外的陶瓷和琉璃制品。

端午假期,利用回淄博探亲的机会,我参观了位于张店区的中国陶瓷琉璃馆。整座建筑共分五层,陈列着数千年来的陶器和琉璃制品,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今天,我将沿着历史的足迹,去探索淄博陶瓷的前世与今生。

说起淄博,人们自然会想到古齐国。西周初年,太公姜尚因辅助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到齐地,开启了齐国的历史。《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地潟卤,就是盐碱地,不适宜耕种,因此人口稀少。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人口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姜太公采用了“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治国策略,使得齐国很快崛起并成为东方大国。发达的经济、繁荣的商业、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当地制陶业的发展。

齐国濒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当时最大的海盐产地。《管子·轻重甲》记载“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古代制盐,需要用深腹容器将卤水煮沸,加入凝固物质结晶而成。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盐的大量需求和煮盐业的大规模发展,促进了淄博制陶业的繁荣,也为齐国实现霸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淄博中国陶瓷琉璃馆里陈列着几千年前当地的陶瓷容器,其中包括商周时期煮盐用的陶盔形器。淄博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淄博地区的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发明了陶器。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赵家徐尧遗址,又将当地陶器制作的历史推至距今约1.32万年。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夷人相继创造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而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陶文化。

在淄博中国陶瓷琉璃馆内,我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先人在与大自然搏斗中显现出的超凡智慧。

扁扁洞遗址内(距今10000—9000年)出土的陶片中,有大量的夹砂陶,质地不均匀,颜色以红、红褐为主,主要器型为釜、钵,这也证明了淄博是我国最早生产和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遗址内出土的器物多为钵、鼎、罐、盆等生活器皿,以红褐陶为主,造型厚拙古朴,陶质粗糙,颜色斑驳。北辛文化(距今7500—6100年)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种类单调,造型简单。陶器主要有鼎、笠、罐、钵、壶等。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的陶器,多为红、灰、黑陶器,有鼎、觚、壶、杯、盆、罐等。晚期出现了彩绘陶和白陶。白陶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开始使用含铁量极少的“高岭土”。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时期,快轮制陶技术得到普遍采用,制陶效率和陶器质量空前提高。以泥质磨光黑陶多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成为中国制陶史的巅峰之作。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龙山文化的“蛋壳陶”是“四千年前地球上人类最精美之制作”。岳石文化(距今4000—3500年)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和造型古朴、厚重,出土的陶器质粗壁厚,多磨光,三足器以舌形短足为特征。这一时期黑陶减少,褐陶和黑皮陶增多。常见的器类有罐、豆、尊、鬲、鼎等。

商代陶器的烧成工艺有了很大提高。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较夏代多。中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最多,到了商代晚期,又增加了少量的泥质红陶,另外白陶也得到高度发展,成为当时陶器中比较贵重的一个陶器品种。到了春秋时期,齐国除了继续生产日用陶器外,开始大量生产建筑用陶,纺线用的陶纺轮,捕鱼用的渔网坠,煮盐用的盔形器,熔炼青铜用的陶坩埚,铸造青铜器用的陶范和陶模等运用,成为制陶业的一大亮点。战国时期,齐国制陶业继续发展,磨光、暗花、彩绘等装饰艺术在日用陶上得到充分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建筑用陶——空心砖的出现,成为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据资料记载,战国时期齐地从事陶业制作的工匠已达数百人之多。秦汉时期,齐地的制陶业以生产生活器皿和礼制陶器为主,形象生动的人俑、马俑、艺俑,以及器型高大的楼阁、车马等大量出现。

懂得了每个历史时期陶器的特征,再去欣赏陶器,就不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齐地先民从人类蒙昧初开的上古时代发明制陶,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创造了灿烂的古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并为西周原始瓷器的出现,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制陶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汉以后,铅釉陶制作技术日趋成熟,为原始瓷器向瓷器进化铺平了道路。

淄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耐火材料、山林、煤炭资源,为其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淄博境内,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陶瓷制品,窑场相对集中在一个行政单元的统称为“淄博窑”,在我国北方诸窑系中极具影响力。目前发现的古代窑址有寨里窑遗址、磁窑遗址、大街古窑遗址、坡地窑遗址、南万山窑遗址、东顶村窑遗址。

寨里窑是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中国陶瓷史》称:“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北十余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寨里窑生产的陶瓷器物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早期釉层很薄,釉色深浅不一,釉面斑驳不均,有油层剥落现象,具有初创时期的风格。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进行烧制,釉层加厚,明亮润泽,器物中以碗、盘、缸、瓶最为常见。

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窑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寨里窑的青瓷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到了唐宋时期,陶瓷烧造技艺日趋精进,器类齐全,地方特色更加鲜明,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瓷、白地黑花瓷和铁锈花、兔毫瓷等独树一帜;明清时期,这里形成了以淄川、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中心,以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为代表的淄博窑成为古瓷名窑。

寨里窑是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中国陶瓷史》称:“山东省淄博寨里窑,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之一。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北十余里,年代为北齐时期。它发展较早,持续生产的时间颇长,是北方青瓷一个重要的产地。”寨里窑生产的陶瓷器物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早期釉层很薄,釉色深浅不一,釉面斑驳不均,有油层剥落现象,具有初创时期的风格。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进行烧制,釉层加厚,明亮润泽,器物中以碗、盘、缸、瓶最为常见。

“淄博窑”以生产民用陶器为主,结构简单、建造容易的“馒头窑”是烧制陶瓷的主要设备,这种窑外形呈馒头状,横切面有圆形、椭圆形两种。从已发现的古窑址考证,这种窑出现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到了宋金,窑的结构分窑室、窑门、通道、火膛、窑床、烟囱六部分,历经元、明、清无显著改进,“馒头窑”沿用千年,建国初期仍广泛应用。

唐宋时期时淄博陶瓷的繁荣发展时期,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淄博陶瓷创新了多项烧制技术,新品叠出,争奇斗艳,为淄博陶瓷的持续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金时期,淄博窑制瓷水平达到顶峰,白瓷、黑瓷釉色纯正,晶莹光亮,茶叶末釉、黑釉白线纹、绞胎瓷、三彩等在烧制技艺上都有创新,绞胎瓷为淄博窑地方特色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以煤为燃料的隧道窑投入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重油为燃料的梭式窑、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高温锟道窑的陆续发展,极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为现代人们的日用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陶瓷制品。

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取决于窑火,人们认为窑神是烧制陶瓷的主宰,需要虔诚地信奉,于是人们开始兴建窑神庙进行祭祀,并逐渐形成一种地方文化。淄博地区窑神庙众多,宋代就建有窑神庙,到了清代、民国仍香火不断。

“颜神之山,厥土坟而埴,宜陶、陶者以千数”。民国时期,博山成为山东陶瓷重要的产销集散地。据资料记载,1931年博山已有民窑129家,窑炉156座,产品行销本省、河北南部以及东北,销售的瓷碗占全国30%——40%的份额。

去淄博神头,仍可看见古老的“馒头窑”。淄博古窑,是我国北方至今仍保留着完整传统制瓷工艺的古窑之一,有着鲜明的民窑文化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灿烂的陶瓷文明史,为后世陶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淄博陶瓷文化源远流长,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就抟土制器,焚柴而陶,赓续相继,代代相传,精品辈出。新中国成立后,淄博陶瓷更是历久弥新,不断攀登,1982年3月,在西德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淄博瓷厂李梓源刻制的鲁青瓷5头文具荣获金质奖章。从20世纪60年代淄博陶瓷首次进入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家用瓷,70年代鲁青瓷进入北京饭店在国宴中崭露头角,80年代以来,高石英质瓷、高长石质瓷、鲁光瓷、系列精炻器、合成骨质瓷、华青瓷成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重大庆典活动接待外国元首、政要和国际会议的专用陶瓷。淄博陶瓷也被誉为“当代国窑”。

陶是华夏之魂。陶器的产生,加速了人类的定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并延续万余年,成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了解了淄博陶器的前世今生,再去看今天的淄博烧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它能火遍全网。淄博人将火玩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方,大到制瓷,小到炙烤美食,一把延续了上万年的火,让全国人民沸腾,淄博不火,又该谁火?

希望人们在关注淄博美食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淄博陶瓷,让淄博陶瓷文化发扬光大,再一次走上国际舞台,为淄博、为山东、为中国人争光!

壹点号 王云霞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淄博   陶瓷   黑陶   青瓷   齐国   陶器   器物   遗址   烧烤   产地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