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听障人士很多时候也能直接“听”,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为听障人群创造“无障碍”未来

“是科技的力量,是教育的力量。

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更多的听障者也能够做到。

不管用的是手语还是口语,

都能够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科技让听障人士在很多时候

也可以直接‘听’。”

中国首位聋人语言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郑璇在日前举行的“瞰见未来”2024复旦管院新年论坛上说道。

“非典型”成长的语言学博士

两岁半的时候,一次感冒发烧注射药物过量造成了郑璇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我的成长历程或许会让大家觉得非常'非典型',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听障人士是用手语的,而我会汉语、英语、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四种语言,也能够做手语翻译,可以担任听障人士和健全朋友之间的语言桥梁。”郑璇介绍道。

2009年博士毕业后,郑璇成为了重庆师范大学的教师,“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面对面地教听障大学生。”而当时,那里是国家唯一一所西部聋人高等教育点。

2020年,因为国家通用手语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因为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聋教育方向建设的需要,郑璇被调到北京师范大学,“开始在新舞台上寻找我的未来,也寻找中国听障人士事业的未来。”

在科技赋能的人生中“听见”世界

“科技如何为我的人生赋能呢?”郑璇回忆道,“从两岁半开始失去听力,助听器就陪伴着我的一生。三岁时,爸妈从香港买来最好的助听器。当时的助听器是一个大大的盒子,外婆就为我缝了个红色布袋,让我把它挂在胸前。那会儿我走在外面,很多人会用奇怪的眼光看我,好像看外星人那样,给我带来很沉重的心理负担。”

随着助听器的更新换代,开始用上了小巧的耳背式助听器。“大家听我说话比较清晰,可能会觉得郑老师你的听力损失是不是没那么严重?”在郑璇看来,话说得清不清楚和听力损失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康复和后期支持。我是听力一级残疾,是残疾等级中最重的一级。“所以这是什么力量?是科技的力量,是教育的力量。我相信我能够做到,更多的听障者也能够做到。不管用的是手语还是口语,都能够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去活出自己的人生。”

郑璇的信念是这样一句话: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我有很多残障朋友,包括视障、肢体、神经多样性障碍朋友等,当我分享'除了听,聋人什么都能做'这句话给他们时,有些朋友提出了反对意见——那盲人是不是除了看什么都能做?肢体障碍者是不是除了自如出行之外什么都能做?”

他们的观点让郑璇深思,听障人士是真的不能听吗?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现在很多聋人可以开口说话,“十聋九哑”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只能使用手语,但手语也是一种语言,并不是真正地无法“发声”,不是真正的“哑”。

科技让听障人士在很多时候也可以直接“听”。郑璇在读大学时,利用中文系的优势学习了语言学、语音学,知道每一个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从而进行自我矫正训练。“我用随身听把自己说话的声音录下来放到耳边,仔细地听和辨音,借助仅有的残余听力,让自己的发音越来越规范清晰。这个过程其实也印证了一件事: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去探索未知的禁区,甚至也可以做到‘听’。”

做语言和文化的“架桥者”

从2009年开始,郑璇从事聋人高等教育,直接培养聋人大学生、特殊教育师范生,教他们学习手语和聋童的心理与教育,还曾带着学生登上山东卫视《我是先生》,央视的《向幸福出发》《朗读者》等很多节目的舞台。

“在教学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名聋人教师的意义。当我站在舞台上、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在他们眼里能看到充满信任的力量,看到他们眼中燃起的火花。也许,作为一个本身具有残障的教师,我站在台上时更能给他们希望,更能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自己的未来也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探索怎样让“残障友善心理咨询”理念被心理咨询界接受过程中,郑璇发现,光是解决语言问题、文化问题、心理问题仍然不够。在心理咨询界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心理咨询是社会变革。有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映射出的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无力。“所以,我们是不是能够在社会变革上再多做一些事?”

“也因此,我又回到了出发的地方。我的成长得到了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关爱,我现在从事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事业,我所有想做的事,归根到底都是对残障者的支持,而这些支持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障碍”

我们要如何去定义“残障”?在郑璇眼里,无障碍不仅针对残障人群。戴助听器和戴近视眼镜有本质的区别吗?摘下助听器就听不到,摘下眼镜也会看不清。

“残障”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障碍,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障碍”。

当我们建设无障碍便利设施,例如为坐轮椅的朋友铺设坡道或安装电梯,但这些设施其实不仅仅给他们使用。体力不支的病人、行动不便的孕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无障碍设施。”

融合教育让生活更“完整”

技术正在为残障者赋能更多。在教育领域,聋校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聋生接受融合教育、随班就读。

聋生的书面语教学和普通人的书面语学习并不一样。普通人先能听、再会说,自然而然就可以学会书面语,但对听障者来说难度很大。“我们现在面临一系列挑战,技术赋能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有些人觉得,聋生康复之后就可以“能听会说”,然而恰恰是表面上所谓的“正常”才掩盖了很多问题。聋人朋友活得特别艰难,接收到的信息仍然支离破碎,他们的声音并没有真正被听到、被看到。“我们需要发展高质量融合教育,让用手语的聋人朋友也可以接受融合教育,这是我们要持续思考和回应的问题。”

郑璇的职业愿景是希望通过她的努力,构建对听障者乃至整个残障群体的支持。从孤独走向沟通,从隔绝走向融合,在滞后时得到支持,在创伤中得到疗愈……“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看见的个体。我们可以撕下一个又一个标签,彼此把对方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我们一起努力,去营造一个让听障者、残障者,乃至每一个人都能活得舒服、活得自在、活得精彩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聋人   北京师范大学   人士   书面语   助听器   残障   手语   语言学   首位   中国   听力   人群   博士   力量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