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CEO:中国造芯技术与世界顶尖水平相差10年,真是这样吗?

在近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某芯片大厂CEO公开表示,在美日荷的联合限制下,中国与全球顶尖晶圆厂的技术差距为10年。

对于他的这个说法,我是不服的。不知道这位老兄所谓的10年差距,是怎么算出来的。

首先,台积电的7nm工艺是在2018年量产的,苹果的A12、华为麒麟980和高通骁龙855都采用了这个工艺。

那么为了更好的给大家讲今天的视频,后面遇到关键的地方,我会用S进行替代,希望多理解,我也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随着华为Mate60在2023年发布,芯片S也横空出世,加上最近火热的Nova12开始批量供应,可见这颗芯片早已经实现大规模量产。并且,因为性能方面的优异表现,以及我们手里并没有EUV,所以它大概率是7nm工艺。

当然,咱们不能信口胡说,要有依据。

根据知名研究机构TechInsights的报告显示,经过电子显微镜扫描,其分析团队认为,S具备了7nm特征。

另外,还有消息称,S的晶体管密度达到了每平方毫米100万,超过了台积电的N7P工艺,介于N7P和N6之间。

还是根据TechInsights的报告,S的面积大概是107平方毫米,简单算一下,S的晶体管数量大概为107亿个。

对于上面关于密度的数据,我暂时没有找到原始的出处或者权威媒体的报道,但是我找了一位大神的视频,挑重点的跟大家说下。

具体为,先是在芯片上的B1、A1、A2、A3、A4五个核心,找到五个点位进行分析。

5处密度分别是:B1的111.64Mmtr(HD Sram),A1的82.19Mmtr(HP Logic),A2的77.09Mmtr(HP Sram),A3的119.61Mmtr(HD Sram),A4的115.992Mmtr(HD Logic)。那么平均下来的密度大概为HP 80mtr,HD 115mtr。

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实就是不同的区域晶体管密度不同,那么最终结合面积等参数进行计算,可以得到S一共有114.0287亿个晶体管,然后考虑到上下5%的误差,S的晶体管数量大概为119.73-108.32亿。这个数字与上面的107亿,还是较为接近的。

所以说,我们已经有了7nm的能力。那么照此对比一下,2018和2023,差距是5年。但是可别忘了,这个差距是在被全力打压之下办到的,倘若没有种种限制,我相信差距会极限缩短。

另外,台积电的5nm工艺是在2020年实现量产的。而此前,一位较为知名的博主表示,我们的EUV已经上线调试了,而且上来就是3nm,未来2年就能量产。如果是2025年,与2020年相比,仍然是5年。但是,同样是在被全力针对的情况下实现的。当然了,我们必须承认,对于这样的言论,自然是无法考证的。但是有网友表示,该博主的爆料向来挺准。只是这种评价不能作为评判标准。总之,希望其所言能早日成真。

不过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其实是有惯性的,也就是一旦在某个环节突破,就好像彻底打通了一般,快速迭代,产业链上也会全面开花。就像台积电的7nm是2018,仅过了2年就5nm了。当然了,他们有EUV,我们暂时没有,这点要承认,我们的迭代难度将会更大。

另外,像前面那位高管提到的10年差距,其实那可能是他按照西方的发展路线推测出来的,这绝对不适用于我们中国。例如,此前央视曾经报道过,TechInsights副主席认为Mate 60 Pro的芯片距离最先进的技术仍有2-2.5节点的差距。对此,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表示,这意味着我们跟先进制程还有3到5年的差距,但这是西方国家用他们的技术进步速度来判断的,我们中国往往能用中国速度完成超越。

那这是为什么呢?咱们抛开技术层面,往最简单了说,大厂H的办公大楼,每当到了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得,大家都在加班加点的干。仅凭这一点,西方能做到吗?

换句话说,做同样的事儿,在中国人身上,总是能发生点奇迹。例如,在国内存储芯片大厂身上,不就已经上演过了吗?

总之,S大规模商业应用以后,或许很多人都有些恐慌了,也开始了老套路——倾销策略,也就是降价。例如,台积电对28nm以上成熟工艺降价2-5%,而7nm工艺的降价幅度更大,为5%-10%左右。

此举也说明,台积电的压力在变大。

一方面,被要求去美国建厂,一个不行,还得建两个。投资数百亿美元,但补贴又迟迟不到位,资金压力可想而知。另外,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建厂的各项费用较高,也包括后期的运营成本,即便是未来量产了,其生产出来的芯片,在价格方面可能也没什么优势。尤其是,将来很有可能会面对来自大陆芯片的冲击。

另一方面,2023年,台积电营收约为21617.4亿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926.6亿元,相比2022年下降了4.5%,以美元来计算则营收为692.98亿美元,同比下降更多,达到了8.7%。净利润率为38.8%,较2022年的44.9%下降6.1%。

近些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业绩突然停了,多少是有些意外的。而跟台积电业绩同样下降的,还有中国芯片进口规模的连续两年下降,今年更是大降了15.4%,为3494亿美元。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背后当然是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崛起。

2018年之前,中国本土芯片自给率约为 5%。而据IC Insights的统计,2020年,中国本土芯片的自给率约为16.6%,2021年约为17.6%,2022年约为18.3%。

而2023年,有两组数据,一个是国际知名研究机构IBS给出的,自给率是25.61%。另一个是TechInsights给出的23.3%。二者虽然有一点差距,但不多,可能跟统计方法有关。

但这些足以说明,5年时间,我们的自给率已经有了明显提升,国产芯片的产能在持续走高。

就像华为手机一样,多用一颗麒麟,就意味着可以少用一颗某通,同时也意味着,台积电可能要少生产一颗某通芯片,甚至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牵连。而反过来,多用一颗麒麟,就意味着国产半导体产业链需要多生产一颗芯片,这背后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将会推动整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并且,一旦某天我们实现高端工艺的真正突破,加上底层操作系统鸿蒙的发展壮大,麒麟或将可以开放供应,国产厂商们将有了更多选择,即便不使用麒麟,也会在采购其他芯片时,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国外芯片进价便宜了,产品也就成本低了,售价也会随之下降,最终作为普通用户的我们,也将因此受益。你说,这不好吗?

说实话,那个场景必定是美好的,这在以前还真不敢想,现在嘛,大家真的可以异想天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27

标签:中国   麒麟   华为   英特尔   晶体管   量产   产业链   密度   芯片   差距   水平   工艺   世界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