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中国第一县衙”,历经5朝347位县官,品级规格历史独一份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史

天下之治始于县,自古以来,一直有着“一座县级衙,半部官文化”的说法。

县衙的最高长官叫“知县”、“县令”,往往是“七品官员”。

虽然在县里他最大,但在真正的官僚体系中,他也经常被笑称为“七品芝麻官”,属于吊车尾的那种官员。

一些比较小的县令甚至只有八品,毕竟皇权不下县,高级点的官员放在县里也是大材小用。

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在我国江南地区,却有着一座“另类”的县衙,其县令不仅打破了品级的桎梏,还足足比其他县衙高出了两级。

此县衙始建于唐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

到了现在,历经1200多年的风霜屹立不倒,里面的建筑依旧大气磅礴,成为了现存品级最高、保存最为完好的县衙之一。

而在这悠久的历史中,县衙迎来送走347位官员,其中不乏一些五品大员,这些京官“大材小用”的驻守在此,让人难以理解。

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的浮梁古县衙,该县衙品级为罕见的五品,并且多次受到皇帝钦点,为何这座县衙如此独特,保存如此完好,它的规格凭什么如此高?

中国第一县衙之浮梁古县

作为独具一格的“高级”县衙,浮梁古县衙的历史十分悠久。

县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但是随着朝代更迭,县衙多次毁坏又多次被重修,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为了方便管理江南地区,统治者下令重建浮梁县衙。

这也是浮梁县衙最后一次大修,现在看到的浮梁县衙遗迹,大部分都是清朝道光年间所建的。

浮梁县衙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建在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64495平方米。

经过后世的保护修缮,浮梁县衙已经成为了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衙之一,有着“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的美称。

整个县衙有300多间房屋,规制和一般的清朝县衙无二,走进县衙,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巍峨的城门楼,城墙高达8米。

城门之内,有高耸的红塔,也有大气古朴的牌坊,尽显古代衙门的大气之感。

这些都是外景,衙门最主要的职能是办案,进入头门,里面放置一个大鼓,供来人击鼓鸣冤之用。

但这个鼓也不能随便敲,除非有重大案情,如果报错案、或者越级诉讼,都要受到杖刑等惩罚。

古代对越级诉讼的管理很严格,在宋代,就算你状告的案子属实,越级诉讼也要先接受杖刑,然后才能受理案件。

如果不这样管理的话,随便一个人都能击鼓鸣冤,就算再来十个八个县令也忙不过来。

出了头门就是仪门,用来迎接朝廷大员,可以看成是接待上级的地方,古代讲究尊卑礼仪,官员从中门进入,其他人员走东门,西门则是囚犯专属。

走过仪门,就到了县衙中心,面前就是正堂了,也是官员审理案件的地方,大堂正下方有两块不一样的青石叫做“跪石”。

东边跪着原告,西边跪着被告,如果跪错了,原告变被告,那么案件的审理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堂内的布置和我们在影视剧中看过的很像,有“回避”、“肃静”等提示语,也有惊堂木、令签等知县专属器物。

左右看去,各有一个案桌和一副座椅,这大概就是当时的师爷和讼师坐的,为了使游客身临其境,浮梁古县专门安排了表演。

演绎内容就是古代判案的桥段,如果有胆子大的游客,不妨坐在县官的位置上,体验一把县太爷的威风。

在很多人印象中,除了正堂,县衙似乎就没有其他的屋子了,彷佛县衙只有一个办案的地方,实际上这是有偏差的。

正堂之后还有很多错落有致的院子,这些院子有的用来办公,相当于办公室,毕竟一座县衙有很多不同职位的人员,也有不同的事务要处理。

而有一些比较隐秘的案件,则需要坐到“办公室”中细细分析,就连县太爷中途也要进来休息或者分析案情。

另外一些空房则叫做“二堂”,用来接待外地官员,让其暂时等待休息的地方,等县太爷处理完案件,这里也会成为商议事情的地方。

县衙规格如此之大,因为它并不简单是一个办案,关押犯人的地方,还是知县等一众官员居住的地方。

县衙的前面用来判案,后面则住着县里的官员,相当于朝廷给发的房子,其中知县权力最大,一般住在中间的宅子,两边分别住着主簿、典史及其家人。

这些房子通常被称为“三堂”,浮梁县衙作为“五品县衙”,自然更加气派,官员居住的地方也要更高档一点。

在这里也能感受到明显的生活气息,有精致的茶亭,有挺拔的古树,县太爷每天处理政事,闲暇之余也是要修身养性的。

不过这都是朝廷出钱修缮的,浮梁县衙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它在千年历史中,历经347位官员,这些官员能力或大或小,但大部分都是清廉之官。

因此浮梁县衙也经常被认为是廉政县衙的代表,映照了大堂上的“明镜高悬”牌匾。

浮梁县衙凭什么为五品

作为独特的“五品县衙”,浮梁县衙可谓是名副其实,它有着丰厚的经济底蕴。

在古代,五品县衙是有一定要求的,必须交够一定的税,对朝廷有很大的贡献才能破格提升。

而浮梁县衙多次被钦点为五品县衙,显然是有一定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有钱、有文化。

在古代,出了农耕要交的税收之外,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的利润更加客观,这三样东西也是古代三大国际贸易商品。

浮梁县好巧不巧就占了其中的两项,瓷器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瓷器之都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管辖,只不过那时候还叫“昌南镇”

那时的昌南镇制瓷工艺发达,生产的瓷器精美绝伦,竟能堪比玉器,可谓是名满天下,到了元代,浮梁瓷局被钦点为“官窑”,专供皇家所用。

此外,浮梁鸟语花香,水网密布,丘陵交错,地势高低适中,十分适合茶叶的生长,在唐代,浮梁的茶叶就很出名了,往来客商不断。

白居易就曾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靠着瓷器和茶叶两项贸易,浮梁县每年能缴纳大量的赋税,就单茶叶一项,就占到了唐朝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凭一县之力占据全国茶税之首。

此后的历朝历代,浮梁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经济地位,所以对于自己的“金主”,朝廷十分重视,破例派遣五品官员管理也不为过。

复杂的县衙结构

实际上,这些五品大员管理县衙有时候也会分身乏术,因为一个县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县衙全称县府衙门,是县里大小事务运行的权力中枢,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县衙仅由县令、师爷和衙役组成。

实际上,县衙相当于一个中转站,上承朝廷,下衔百姓,其行政机构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可谓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将分封制改为了郡县制,县令由此衍生而来,一般由地方上德行兼备之人担任。

之后出现了科举制,朝廷为了加大对地方的控制,便开始往县里派遣官员,这时候县令的叫法就改为了“知县”。

古代知县多为正七品,有个别才能突出的是正六品,大部分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进士、举人担任。


位置比较好,经济发达的县衙,就相当于让这些人才去镀金了,既锻炼了能力,又提高了政绩,任期满了之后一般就会被选为京官,但这也是少数。

位置不好的县衙,统治者经常会派一些忤逆自己的官员去管理,终其一生将其留在那里,眼不见心不烦。

古代县里人虽然不多,但由于交通、通讯都不发达,所以一个知县也忙不过来,所以需要一些帮手一块治理辖地。

在知县之下,还有县承、主簿、典史三个副手,算得上是正是领导,在往下还有六房,里面则是具体办事的人员,统称为“胥吏”。

胥吏之下还有三班,这些人我们经常见,升堂时喊“威武”的是皂班,跑腿抓犯人的是快班,也就是捕快,看门巡逻的则是壮班。

此外还有很多闲散的工作人员,基本是各种官差,比如说狱卒、刽子手、粮差等。

至于师爷,在很多人印象中都是“狗头军师”这类的角色,他是知县自己聘请的私人辅助,相当于没有编制的秘书。

这些人构成一个完整的行政机构,对县里的经济治安进行管理,由此一个县才能顺利运行起来。

结语

由此可见,古代的县衙其实相当于一个缩小版的朝廷,掌握了一县人民的生杀予夺。

县太爷虽然官职不大,但在自己的县衙里,也是一顶一的话事人,所以百姓经常称为“青天大老爷”。

但无论是七品还是五品,浮梁县衙辉煌的过去都已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如今留下的只有当年的建筑遗迹。

2019年,浮梁县衙正式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地单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游玩,站在浮梁古县衙,感受一下古代衙门的气势与厚重历史,也不枉走上一遭。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东南网,2010-04-11,《浮梁古县衙再现古代“县衙升堂”》

2.咸阳日报,2022-06-22,《三原旧时的县衙》

3.文旅中国,2021-05-18,《“江南第一衙”:浮梁古县衙景区》

4.江西红色旅游,2015-01-05,《浮梁古县衙》

5.中国新闻网,2010-4-11,《与"历史"重逢 浮梁古县衙再现古代"县衙升堂"》

6.光明日报,2020-11-29,《江西浮梁:书写人与乡村的美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3

标签:县衙   浮梁县   县太爷   浮梁   县官   品级   县令   知县   县里   朝廷   中国   官员   规格   古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