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首次彩排阵容曝光,网友: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全来了

一、春晚的社会效应逐渐弱化

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艺节目之一,每逢春节前后,都会吸引亿万观众收看,被称为“全球最盛大的电视晚会”。2023年的春晚将于大年三十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随着时间临近,各方对春晚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1月17日,有网友在网络上曝光了央视春晚的首次大彩排阵容,引发广泛关注。据悉,主持人方面,龙洋、尼格买提和任鲁豫将在北京主会场担任主持;演员方面,章若楠、毛晓彤、魏晨等众多明星将登上舞台;歌手方面,周深、张杰等歌王歌后也将献唱;喜剧类节目方面,贾冰、岳云鹏等将带来趣味节目。

这一阵容曝光后,许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网友表示,央视春晚应该提供舞台给更多军人、科研工作者等英雄人物,而不是过多地聚焦娱乐圈艺人。也有网友感慨,自己可以认可、喜欢的明星没有来,不认识、不喜欢的明星全都来了。春晚的节目内容每年都在重复,新意不足。还有网友更直接地说“该来的没来,不该来的全来了”。

网友的这些反应,反映出广大观众对于央视春晚的一些期待或失望。我们不难发现,过去十多年,春晚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逐步弱化,“年味儿”变淡,笑点减少,收视率下滑。2022年春晚的收视率只有9.91%,与之前过亿的收视人数形成强烈对比。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节目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每年大量重复类似的节目模式和明星组合,难以吸引年轻观众。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00后”的调查,只有不到30%的人会选择看春晚,近70%的年轻人认为春晚不合自己的口味。他们更情愿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年味氛围。

多年下来,春晚已经陷入了“老一辈看、新一辈不看”的怪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的春晚模式与方式已无法适应年轻观众的需求,亟需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革创新。

二、变化还是传承?春晚面临的困境

面对社会效应下降的困境,春晚该何去何从?这几年来,作为国家级文艺晚会的春晚在变与不变之间反复摇摆。

2015年,春晚推出了“微电影”和“小品连环剧”等比较新的节目形式,增加了时间旅行类的科幻剧情,可谓是做了大胆的尝试。然而这些尝试落地后,却受到了部分观众的反对和质疑,认为这些过于“做作”的新形式背离了春晚原有的基调。

于是在2016年春晚,创新又被放缓,主打的又变回了那些老调式的知名小品和经典歌曲。结果收视率反而出现回升。这一反复无疑增加了春晚创新的难度。

其实,这体现了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以年味儿、喜庆、丰收为主题的民间传统晚会,春晚应该传承怎样的根基?创新又该走到何种程度?这需要春晚团队进行深入思考。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正确的做法可能是,在节目风格和理念上坚持春节文化的积极价值导向,将中国传统美德传播出去;而在具体形式和手段上可以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三、明星化也有反思空间

在近些年的春晚上,“明星化”趋势十分明显。大量娱乐圈、网络红人涌上舞台,而各行各业的普通群众参与度相对减少,这也招致了一定批评。

的确,过分明星化可能会使春晚失去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知道,早期春晚常会请来一些农民工、农村老人、科技工作者等群众性代表上台,他们朴实的形象和真诚的表演往往让人印象深刻。现在春晚舞台上充斥着娱乐圈艺人,反差太大,难以打动人心。

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一棍子打死“明星化”。毕竟艺人群体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观众号召力,在提升春晚艺术水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还是应予肯定的。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度,在明星和普通民众之间找到平衡点。今后或许可以设立民众春晚参与者计划,发动各行各业人士踊跃报名,增加普通人的参与面。明星表演也应注重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四、内容创新需要“中国气息”

多年来,春晚的创新一直在形式和技术上做文章,而内容创新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春晚的小品、相声等节目已经十分固化,每年都在讲一些家庭矛盾、人际交往之类的题材,场景单一,笑点套路化。

如果我们看一看早期春晚,会发现当时的节目更具中国特色,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比如将京剧元素融入曲艺之中,把中国古典诗词演绎为朗诵节目等,都体现出强烈的中国气息。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今后的春晚也应该在内容上弘扬中国精神,增加中式文化元素。比如可以策划以中国传统节日或历史人物为题材的音乐剧、文艺晚会;也可以加强对国学国粹的传播,讲解中医、书法、武术等;另外还可以打造全民性的中式年俗活动,增强互动性等。

在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下,这些传统元素可以用更吸引观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弘扬中华文化,又能为春晚内容增加独特魅力。

五、用技术赋能,实现沉浸式体验

随着5G、VR/AR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春晚也可以在视听效果上有所创新突破。目前春晚大多还停留在单向的视听输出模式,今后可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与节目互动。

比如可在春晚现场布置5G网络,支持观众通过VR设备观看春晚,就仿佛自己置身现场一样,与明星零距离接触。通过AR眼镜,观众也可以看到虚拟的数字特效叠加在春晚实景之上,带来新奇乐趣。

与此同时,春晚还可以开发出针对新媒体的内容与服务,打造线上互动体验。比如提供直播间与在线论坛等互动功能,线上用户可参与弹幕评论、投票评选等互动环节。还可以开发春晚专属的网络明星、社交 IP形象,针对年轻人推出线上互动游戏、虚拟数字收藏品等。

通过技术手段的赋能,可以帮助春晚实现由传统单向输出,向多屏互动、沉浸式体验的转变,持续提升春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这将有助于春晚在新时代找到更贴近观众的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

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批评

春晚一直以来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所面临的公众评价也呈两极分化。今年一些网友对春晚首场彩排的明星阵容提出批评时,也用了强烈的语气。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网友的情绪来源。首先,春晚是中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希望春晚每年都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状态,所以对其寄予了很高期待。其次,长时间收看春晚也培养出了观众很强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对春晚提出建议改进是一种权利。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出于真诚建议的批评,哪些是带有恶意或炒作性质的无端攻击。前者来自于公民的责任,可以认真倾听;后者则可能有损春晚的社会影响,需要保持清醒。

作为国家级文艺晚会,春晚的社会效应是复杂的。但只要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吸纳各方智慧,春晚就一定能在传承中弘扬精神,在创新中与时俱进。相信通过广大人民和春晚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持续推陈出新,呈现一个精彩纷呈、共庆佳节的春节联欢晚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网友   收视率   彩排   中国   阵容   效应   观众   批评   节目   明星   社会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