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家乡 - 人文

景锡银

“搜尽千山万壑秀,撰满故事忆乡愁。天荒地老人文史,梦里乾坤堪回首。”

这是百脉诗社社长刘成海为景锡银写的诗。如果从1996年开始写垛庄的文章算起,景锡银对家乡的深情诉说已经长达28年,彼时,他只是在工作之余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2010年退休之后,景锡银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写家乡的“事业”中,十多年来,他走遍垛庄每一座山、每一眼泉,考察过每一处古迹,摸过每一块碑刻,搜集了无数有关垛庄的故事。他把用脚步丈量过的家乡,写成了一本书——《垛庄——讲不完的故事》。

写书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是为了不让家乡的历史和故事随风而逝,是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的背后,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对家乡的热爱,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如同每一次独自游走在家乡的群山之巅,景锡银都会觉得“身心舒畅”,仿佛赤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生命里荡漾出了宁静和喜悦。

西庵文昌阁

听老人讲那些过去的故事

景锡银给自己取的微信名是“海山人”,因为家乡垛庄就在“章邑之南、齐长城之北、海山脚下、巴漏河畔”。他出生的村庄叫北垛庄村。1950年出生,风风雨雨,并不容易。父亲是石匠,小时候家里多少还有点收入,也能“度荒”。但景锡银最深刻的童年记忆还是“饿”,“记忆最深的是去摘花椒,中午能发一个窝窝头,领到窝窝头,我年纪小耐不住饿,很快就吃光了,到了饭点,只好眼睁睁盯着二哥手里的窝窝头,二哥毫不犹豫就分给我吃。”

海山

令景锡银印象深刻的还有小时候听故事的场景,或许正是这些故事,在他心里埋进了一颗“写出家乡故事”的种子。

海山升仙坊

那时候没有公路,只有埠村到垛庄、泰安的沿河崎岖小路。交通工具只有毛驴、骡马和木轱辘推车,物资贫乏不用说,“家家户户都没有蚊帐,只能靠莱芜蒿子绳驱蚊”。夏夜漫长难耐,每当夜幕降临,河边的场院里、河堤上、沙滩上到处都聚集着乘凉的人群,人们围在爱讲故事的老人身边,一聊就是半宿。到了隆冬季节,爱讲故事的老人家火炉旁也围满了人,“干打垒土坯的屋子里透风撒气,屋门上吊一个草苫子,炉子里点燃秋天从山上捡回来的牛屎,发出绿色的火焰”。围坐在炉子旁的人不时地伸出手在火上烤烤,搓搓手背。老人家讲得口干舌燥时,那些肚子里多少有点故事的“听众”也会见缝插针说上一段。故事五花八门,三国水浒、奇闻逸事,有几个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人,会讲他们打鬼子、打老蒋和抗美援朝的故事。景锡银记得,有时候老人们也讲一些垛庄版的灵异鬼故事,讲蒲松龄的《聊斋》,“令人毛骨悚然”,听完了独自回家,小小年纪的景锡银脑海里总会浮现刚听来的故事情节,回家后还吓得久久不能入睡。

远山的呼唤,泉水的滋润

垛庄拥有章丘海拔最高的山,鸡爪顶924米、天锣顶877米、大北峪顶700米、架子山 637米、曹操峪顶603.2米……景锡银喜欢大山的凝重与壮美,喜欢它们的伟岸与挺拔。每一次进山,沉浸在无限的美景之中,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都会大喊一声——“我来了!”声音在山间久久回荡,这是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永难享受到的壮阔。

鸡爪顶

从小生长在大山深处,自然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感情,毫无疑问,在景锡银的情感和生活中,大山占据了重要位置。“从刚记事就跟着父亲上山砍柴、割草、春耕、秋收,跟着母亲上山挖野菜。是大山,养育了我”。

蒲黄东五指山

从垛庄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70年景锡银当兵到陕西,一直当了六年兵,“赶上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进了泰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分别到垛庄兽医站工作,1990年调到章丘畜牧局工作直至退休。景锡银觉得,如果说小时候在垛庄是对家乡“天然的喜爱”,那么在垛庄兽医站工作的13年则让他开始真正了解这片土地,“那时候家家户户养鸡、养猪,我们要去给村民解决家禽防疫等问题。几乎天天都要下村,能骑自行车的地方都很少,基本都是步行。”

西车厢石柱

上秋林擎天一柱

景锡银去过垛庄的每一个村,爬过所有的山,看过所有的泉水。他还曾走完垛庄境内齐长城的全程,“经四角城天锣顶、岳滋、官营、射垛、南麦腰、东麦腰、邵庄、南峪、桥子、十字口、上秋林、下秋林、蒲黄十余个山村,至曹操峪顶,齐长城垛庄段全长约32.68公里,占齐长城章丘段总长度的54.43%”。山上人少,也没有路,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爬山误入歧途,“那一刻心里真感到了害怕,觉得自己可能都回不去了。”

齐长城

但爬山的辛苦和寂寞完全值得,因为“群山绵延,如此壮美”。站在齐长城山巅环视四周,千山万壑巍峨壮观,云层氤氲的群山笼罩着一层层柔似轻纱的薄雾,在缥缈的云烟中忽远勿近、若即若离,“在这里你才体会到大山广阔的胸怀”。

远照五指山

山之外,当然还有水。垛庄镇齐长城沿线村庄泉水众多,“风光优美胜似江南”。和很多人一下雨就躲在家里不同,景锡银特别喜欢雨中山上,他说,垛庄的泉水是章丘绣江河的源头,有些村子的泉眼多达上百个,“不亲临现场根本不会知道垛庄的水有多大”,他用镜头记录过白云山的瀑布,记录过大拇寨水库的洪水,也记录过洪水冲毁北垛庄民族桥的情景。景锡银非常享受泉水的美景,包括太平泉、凉水泉、鱼花泉、秋花泉等垛庄四大名泉在内的大大小小的泉水,他都一一“拜访”。“山之雄起水润泽”,“山水织成的故乡,就是我生命的老根”。

白云山瀑布

北垛庄大石棚“熊掌”钟乳石

把家乡的历史和故事写出来,留给后人看

一点干粮、一壶水、一架相机,一出去就是一天,这是退休十多年来,景锡银每个周末都会做的事情。他不仅要“享受”家乡的美景,更要记录家乡的历史,收集包括众多抗日英雄英勇事迹的家乡故事。

散落各处的碑刻,景锡银都会一一记录、整理。比如南明庄的咸丰五年义集碑,记录了南明庄“领袖山人”王延吉联合五庄庄主社头在南明庄公设义集的善行义举。据碑文记载,当时南明庄、北明庄、上下秋林庄等六庄居民买东西不便,于是设立就近交易的义集。逢义集日每庄有人互为纠察,成为管理市场、文明交易的典范实例。

北明一泉成河的秋荷(花)泉

垛庄还有幸存的五通环境保护、封山护林碑。其中十八盘兴隆山碑,记载了十八盘人爱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碑文记载,十八盘山川秀美、泉甘土肥,林茂粮丰,“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但也有“乱牧牲畜,伤其土石,伐其薪木”的行为。庄主社头于是与庄中父老商议,“禁止破坏生态植被,禁止乱牧牛羊。若有砍柴薪者罚铜钱五百文,并勒之于石记之”。该碑首开山区生态保护之先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封山护林碑

2019年4月19日,景锡银与温桑村的老朋友张圣景闲聊,在谈起垛庄的名胜古迹时,张圣景说起家里有一通石碑,只记得上面有“四至”的字样。4月21日,景锡银就到张圣景家中察看。搬开盖在石碑上的水泥板,冲洗干净,这通大清光绪三年所立的石碑终于露出“真容”,碑文记载,温桑庄“庄东草木丛茂,绿水环流,此吾村之盛地也。于是合庄共议封禁。东坡自封之后不准翦伐,如有不遵者,罚钱五千,获人者赏钱一千,空口无据,立碑为记”。

景锡银说,此碑原立于村土地爷庙,土地爷庙被破坏时,张圣景的父亲张其贤为防石碑破坏,移至家中珍藏。此碑封山护林条款奖罚分明、有效地保护了温桑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值得欣慰的是,景锡银这份对家乡的热爱,也确实感染了很多人,岳滋村的千年老栗树、毛家庄的老槐树……以前人们可能觉得习以为常,如今大家都很注重对它们的保护。

岳滋村千年老粟树

老栗树当然也有故事,那是景锡银从村里老人那儿听来的“栗树老空空的传说”——很久以前,岳滋村漫山遍野的老栗树。年岁久远的老栗树树干中间会因为腐朽形成很大的树洞,秋后山里的松鼠为储备过冬的食物,会把栗子藏到树洞里,闪电击中了树洞里的朽木,朽木燃烧烤熟了栗子,发出诱人的香味,野狼闻到了香味,就钻进树洞偷吃栗子,栗子爆炸炸瞎了野狼的眼睛。从此以后,野狼再也不敢轻易到村子里出没了。后来人们发现在灶里烧板栗时,要用小刀把板栗剌上一刀,这样就不会爆炸伤人。所以如今你买栗子的时候,会看到每一颗栗子身上都有一道口子……

记者:钱欢青 编辑:徐征 校对:冬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海山   朽木   章丘   家乡   窝窝头   碑文   长城   石碑   泉水   人文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