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芮城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芮城,又称“古魏”,因春秋时芮国国君芮伯万在此筑城而得名。境内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地势北高南低,一面阳坡。芮城地处山西省西南端,晋、秦、豫3省连接点,西南两面以黄河为界,与陕西省大荔、潼关县和河南省灵宝县为邻;北以中条山为界,与永济县和运城市毗连;东以浢水涧为界,与平陆县接壤。芮城山水形胜,是黄河腹地,历史厚重,是文化宝地,区位独特,是开放高地,生态优美,是宜居福地,政通人和,是产业洼地。芮城是中国书法之乡”,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花椒之乡”,“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光伏领跑技术基地。

历史沿革

芮城为一古国,历史悠久。

远在股商时属方国:称。

西周为魏囵,西周初分封诸侯,武王封姬姓子弟于此,称魏。今城北有古都遗址。战国属魏。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魏,将魏地赐于大夫毕万为采邑。单万遂以魏为姓。魏氏后又徒治霍、安邑。后于韩、赵三分晋地,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置都县,芮县属河东郡。

汉立河北县于魏城,仍属河东郡,相沿至晋。

后秦为河北郡,又立安戎县(今东章村)隶属。北魏移河北郡于大阳县,(今平陆县老城)复名河北县,仍隶属河北郡。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始设芮城县于今县城,隶属永乐郡。因春秋时,芮国(今陕西朝邑为都)国君芮伯万被逐入魏,筑城而居,遂称芮城。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改为长乐县。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并入永乐都。

隋时芮城县治移平陆。开皇15年(公元595年)废那设州,隶属蒲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都,隶属河东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芮州,管辖芮城、永乐、河北(平陆)县。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废芮州,永乐县属鼎州(今河南灵宝阅乡镇),芮城属陕州。相沿至宋。

金时属解州。

元初隶属晋宁路(今临汾)河中府解州,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合平陆为一县。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分置。

明时属平阳府解州。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解州为直隶州。芮城专属。清承明制,相沿至清。

民国建立,废府设道。隶届河东道。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废道,隶属山西省第七专署。

1947年4月29日芮城解放,人民政权建立。原芮城一、二区与平陆五区划为芮城县,县政府设朱昌村。原芮城三区与永济三、四区划为永乐县,县政府设永乐镇。均隶属晋冀鲁予边区太岳三分区。1948年7月隶属晋级边区十一分区。

1949年2月,晋南行政公署(驻临汾)成立,隶属晋南行署运城分局。同年六月晋南专区成立(驻临汾),原平陆五区复归平陆,永乐并入芮城县,隶属晋南专署永济中心县。同年八月运城专区成立,隶属运城专署。1950年4月,原永济三、四区共58个行政村复归永济县。1954年运城专区与临汾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隶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复将永济县山南三令区划归芮城县。1970年运城、临汾专区分设后,隶属运城专署。

1978年4月,运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运城地区行政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芮城属之。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设市,芮城县属之。

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废除都里制,县下设5个行政区。民国7年(1918)区下设主村,主村由自然村组成。全县316座自然村编为37个主村,划为3个区,一,二、三区治所分别设在县城,陌南镇和学张村,民国24年(1935)主村改为48个编村。民国26年(1937)又扩大为23个编村。民国34年(1945)10月改为19个治村。

民国36年(1947)4月解放后,建立人民政权,仍设行政区,区下设行政村,行政村由自然村组成。同年8月将平陆县第四区划入芮城县,将芮城县第三区划入永乐县,芮城民主县政府驻朱吕村。全县335座自然村,划为3个区,67个行政村。一区治所驻陌南镇,辖陌南、朱吕、坑南、岭底、檀道、窑上:韩家、义和、朱阳、奉公,曹庄、董璧、西南、坑北、刘堡、柳湾等16个行政村;二区治所驻南硙村,辖南硙、石门、东路,冯村、岩西、东山底.石湖.西陌、东吕、王家窝、老庄、东张、南张、阎家庄、王家窑、柴村、城南。东关、西关、南关、北关、华岳、太安等23个行政村;三区治所驻常乐镇,辖常乐、斜坡、张裕、上卓、后涧、北张、北马、西张、滩里、西侯、东侯、洪池、岳村、中张、东郑、胡村、广德、车村、葛赵、窑瓦沟、顺头、马村(刘湛)、前凹、平高、圪塔、南留史,北留史、苏家沟等28个行政村

民国38年(1949)7月1日,永乐县并入芮城县,前平陆县四区复归平陆县,芮城民主县政府驻县城,全县设5个区、121个行政村。一区治所驻陌南镇,辖16个行政村;二区治所驻南硙村,辖22个行政村;三区治所驻学张村,辖25个行政村;四区治所驻水乐镇,辖32个行政村;五区治所驻赵村,辖26个行政村。

1950年4月,芮城县四、五区(前永乐县一、二区)划归永济县,一、二、三区行政区划未变更,共辖54个行政村。1952年9月,增设第四区,一、二、三、四区治所分别驻县城,西陌、学张和陌南镇.

1953年5月4日取消行政村制:建立乡(镇)制,全县358座自然村划为42个乡(镇)。第一区分为城关镇和县南、太安、王家窑、城南、柴村、东山底、冯村、南张、阎家庄乡;第二区分为西陌、奉公、上庄、东垆、老庄、东吕、西南、石湖、杨家,石门乡;第三区分为学张、大阳、蔡村、礼教、上段、韩张,水峪、三坑、马村、汉渡乡;第四区分为陌南、坡头、庙后、岭底、东峪、平王、朱吕、董璧、刘堡、西关、坑南、柳湾乡。

1954年9月1日,撤销区级建制。

1956年3月,全县由42个乡(镇)合并为15个乡(镇),即城关、陌南.学张镇和宜村、石坡、韩家、刘堡、石湖、西陌、东垆、南硙、南张、窟垛、孔村、大阳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实行政社合一建制,全县5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分别组成四个公社,15个乡改为管理区隶属公社。五星公社机关驻陌南镇,辖陌南、刘堡、石坡、韩家管理区;红旗公社机关驻西陌镇,辖西陌、东垆、石湖管理区;黄河公社机关驻城关镇,辖城关、南硙、南张,宜村管理区;条南公社机关驻学张镇,辖学张、孔村、大阳管理区。

1958年11月10日,永济山南地区的3个公社划入芮城县。

1959年10月,撤销条南公社,将大阳,孔村管理区划归卫星公社,窟垛、学张管理区划归黄河公社。

1960年10月,全县由6个公社分为9个公社、109个管理区。公社以地名命名为陌南、西陌、南硙、城关.学张、大王.杜庄、阳城、风陵渡公社,同时高级社改为生产大队隶属管理区。

1961年7月,全县分为14个公社,226个大队,取消管理区建制,生产大队直属公社。岭底公社机关驻岭底村,后移驻岭底街,下设8个大队;陌南公社机关驻陌南镇,下设14个大队;西陌公社机关驻西陌村,后移驻西陌集镇,下设10个大队;东垆公社机关驻东垆村,后移驻东垆街(曹庄),下设15个大队;南硙公社机关驻南硙村,后移驻南硙街(书院),下设19个大队;城关公社机关驻县城,下设27个大队;学张公社机关驻学张村,后移驻学张街,下设14个大队;古仁公社机关驻古仁村,下设10个大队;大王公社机关驻大王村,后移驻大王集镇(新兴),下设17个大队;杜庄公社机关驻北杜主村,后移驻杜庄街,下设21个大队;阳城公社机关驻阳城村,后移驻阳城集镇(崖上),下设20个大队;汉渡公社机关驻汉渡村,后移驻汉渡街(三焦),下设13个大队;风陵渡公社机关驻赵村集镇,后移驻风陵渡集镇,下设19个大队;中瑶公社机关驻中瑶村,后移驻中瑶街(七里),下设19个大队.

1962年7月,风陵渡公社的长旺、上原头、夏阳3个大队划归永济县。

1977年7月,以农场的名义,增设大禹渡、原村两个公社。

1983年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全县有14个人民公社,两个社级农场,297个生产大队,以及723个自然村居民点,(包括无居民和零星居民点在内)803709亩耕地,28.3万多口人。

人民公社、岭底人民公社、陌南人民公社、东垆人民公社、西陌人民公社、南卫人民公社、学张人民公社、古仁人民公社、大王人民公社、杜庄人民公社、阳城人民公社、汉渡人民公社、风陵渡人民公社、中瑶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恢复乡(镇)建制,全县分为3个镇和13个乡,共16个单位,将原东垆公社的老庄大队和南硙公社的周青大队,划入大禹渡乡;将原大王公社的永乐、临河、西营、彩霞、岳崖、岳村大队和杜庄公社的西历山、东历山、任家庄、上庄大队划入原村乡;其它乡镇仍保持原公社的区域。同时,将原297个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并增设11个村民委员会,共308个(1990年为309个),下领698座自然村的1893个居民小组。

1985年1月30日,西陌乡增设核桃沟、燕家窑2个建制村;东垆乡增设新庄、牛皋2个建制村;学张乡增加三甲凸、北阳院、西窑、下窑4个建制村;杜庄乡增设孙涧建制村;原村乡增设岳村建制村;阳城乡增设春晓、池上、南上庄、永胜、西焦5个建制村。

1985年6月,原村乡增设源头建制村。全县下辖城关、风陵渡、陌南3个镇,岭底、西陌、东垆、南硙、大禹渡、学张、古仁、大王、原村、杜庄、阳城、汉渡、中瑶等13个乡,308个建制村,706个自然村。

1995年3月,撤销西陌乡、原村乡,设立西陌镇、永乐镇。10月,在县城设立了东街、西街、北街、南街、魏园5个居民委员会。同年,风陵渡镇增设东小侯建制村;城关镇城南村分设城南和龙泉2个建制村。

1997年6月,成立城镇居民管理委员会。

1998年3月,撤销大王乡,设立大王镇。

1998年5月,西矿路居委会筹备处成立,管辖范围为西矿路以西。

1999年7月,撤销阳城乡,设立阳城镇。

2000年,居民委员会更名为社区居委会。

2001年4月,16个乡镇合并为7镇3乡,310个建制村。中瑶乡、汉渡乡并入风陵渡镇,镇政府驻赵村,辖59个建制村;杜庄乡并入阳城镇,镇政府驻东任村,辖48个建制村;古仁乡的大阳、樊庄、尚村、古仁、陈常5个建制村并人大王镇,镇政府驻新兴村,辖25个建制村;古仁乡杨沟、许湾、新村、蔡村、郑家、曹家、沟渠头、杜村、南张、李湾10个建制村并入永乐镇,镇政府驻临河村,辖26个建制村;古仁乡的杜家、王涧2个建制村并入学张乡,乡政府驻学张村,辖24个建制村;大禹渡乡并入南硙乡,乡政府驻书院村,辖24个建制村;岭底乡并入陌南镇,镇政府驻陌南村,辖35个建制村。城关镇更名为古魏镇,辖29个建制村;东垆乡辖18个建制村;西陌镇辖22个建制村。

2002年12月,县城增设祥和社区居委会。

2002年,南硙乡将下窑、杨家、周青、成村、半斜5个建制村合并入其他建制村,全县有305个建制村。2003年,305个建制村合并为273个。

2004年10月,西矿路社区委员会成立。2005年4月,城镇居民管理委员会独立,隶属县政府管理。6月,273个建制村并为169个建制村。

2022年10月,芮城县下辖8个镇、2个乡,另设有1个社区、1个开发区。芮城县人民政府驻古魏镇。

2023年全县国土面积1176平方公里,辖8镇2乡145个建制村、708个自然村,总人口33.4万。(古魏镇、风陵渡镇、陌南镇、西陌镇、永乐镇、大王镇、阳城镇、南磑镇、东垆乡、学张乡、芮城县社区、山西风陵渡经济开发区)

#山西省# #山西文旅# #河北#河北文旅我为山西出谋划策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带你领略大美山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2

标签:芮城   永济   阳城   运城   芮城县   山西省   人民公社   历史沿革   行政村   行政区划   永乐   大队   公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