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波动的体制内折射:不许躺平、鼓励自主创业

大家好,我是堂主。


这几天有个热搜,是佛山三水区南山镇关于“躺平人员”的名单公示。


细看一下,这是经过谈话、调研、审定等流程之后才做出的公示。


也就是说,体制内的躺平是不能够的。



看到网上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评论,比如这个躺平的界定是怎么来判定的?除了基层工作人员,难道领导就没有了吗?


体制,素来被称为围城。


里面的人想进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最终好与不好,终究是个人的事情,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懂。


不过这几年,整体上是没之前那么好过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财政收入锐减,就是一个直接导火线。


之前给大家讲过,地方经济有四个账本。


一是公共预算收入,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三是国有资本收入,四是社保基金收入。


前两个是大头。


第一个的公共预算收入,大头就是税收收入,包括第一大税种增值税、第二大是企业所得税等。


第二个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头是土地出让金,就是地方拍卖土地所得到的收入。


2020年的时候,全国土地出让金达到高峰,为81563亿元。


随后开始下降,2021年下降到74551亿元、2022年只有55418亿元。



12月的数据还没出来,已知道的2023年1月到11月的全国土地出让金,为32722.2亿元,同比下降16.22%。


按照这样的势头,别说5万亿了,触及4万亿,都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要知道10月、11月的土地出让金,分别是3761亿元和4700.8亿元。


若想触及4万亿,那就得在12月单月拿到7300亿的土地出让金,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因此,概括来说,地方兜里有没有钱,


要么看这里的税收,就是有没有产业,产业意味着企业。


要么就是土地出让金,也就是卖地收入要好。


对于小地方而言,要搞好自己的钱袋子,除了上面的转移支付,就只剩下卖地收入了。


而大城市除了卖地,聚集的产业也是要比小地方好很多。


三水这个地方,堂主还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之前楼市大热的时候,三水就被炒得很火很火。


打着临近广州的名头,三水房价就蹭蹭往上涨,引来了一大波广州客,当然也包括一大堆炒房客。


泡沫急速形成,投资占了总需求的半壁江山。


如今浮华散去,不知是否还能记得初心。


来看三水最近三年的政府性基金收入,


2020年是92.85亿元,2021年是118.58亿元,2022年只有64.72亿元,直接锐减53.86亿元。


所以,佛山三水通报“躺平名单”一事,传递出来的,还是老问题。


既然是老问题,那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从现在观察到,办法还是有的,分新老办法。


老的办法,就是精简机构、减少编制。


2023年3月份的时候,国务院提出国家机关精减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大概用5年时间去实现。



这是中央的,既然大哥都带头了,地方也是要跟上的,思想一致、行动一致,队伍才能走的远。


2023年这一年,地方有不少动作。


有精简编制的,长沙市雨花区,提出了精简5%。


有清理编外的,哈尔滨宣布从2023年3月份开始,清理编外用人,以每年精简20%以上的方式进行,预计五年内精简完毕。


延安则更为直接,2023年5月份明文规定:编外人员不得超过2800一个月。



当时很多网友觉得这对于编外人员来说很不公平,说太低了。


在堂主看来,这就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堂主也有一些同学,现在也是编外人员,有的直言就是奔着公家单位去的。


逢年过节亲戚走串的时候,说是为公家干活,面子上,也能带来补偿心理。


大多数编外人员的内心想法:先进去,等待转正机会


再说个真实情况,在堂主老家,若家里没点实力的,编外人员还真做不了呢~


还有就是工资下调、规范调整津贴补贴发放、取消年终奖这类的传言,一直在网上流传。


地方财政是有限的,编外人员太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带来负担。


2023年12月,财经记者走访某山区A县,发现一个正式编背后有1.8个临时工,当地临聘人员工资超过了全县总税收。



不过从全国范围来看,精简机构、缩减人员并非是各地都有,还为达到全国普及的阶段,


相反,体制扩张是难以阻挡的趋势。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向往体制是共同的就业目标。


2023年前程无忧发布了《2023职场人理想工作与求职调查》。


当问到2023年更愿意考虑怎么样的工作机会时,


近八成的受访者愿意接受"钱少"的工作,


其中,近半数(46%)的受访者倾向优先选择"钱少、事少、不累"的工作,


是选择"钱多、事多、累"人数的2倍。



“钱少、事少、不累"这些标签加起来是什么?两个字:躺平。


这里额外说下堂主个人对于“躺平”的理解。


因为团队里也有00后,工作上也会接触到。


接触多了,对于年轻人在职场的躺平,也有一些理解。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躺平不等于不工作。


交给他们的活,也能完成。


什么是躺平?就是你已经完成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只是不想多付出,不想努力往上晋升,安于现状的,这叫躺平。


只是在领导看来,你的工作是工作,其他义务的工作,也是工作。


躺平其实是一个语言陷阱,外界很容易认为是不干活,造成不好的印象。


回到正题,讲完老办法,再来说说有没有新办法。


2023年12月底,郑州市公交集团鼓励员工自主创业的征求意见稿在网上流传开来。


我看了下,大概意思有两个。


一是很直白,没钱了,文件里说:为了进一步缓解集团公司经营和资金压力。


二是鼓励10年以上工龄的员工,按照自愿原则,进行为期2年的自主创业。


在这些员工自主创业期间,给交社保,但是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就不交了。


不过,这只是征求意见稿。



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营,一直都是靠补贴运营的,能盈利的其实只有少数。


仅仅2023年9月份,郑州公交线路就撤销了40条线。


鼓励编制员工自主创业,算是解困当下难题的一个新方向。


当然了,这并非是新东西。


90年代下岗潮的时候,当时也出台一些安置下岗工人的政策。


比如为下岗工人提供为期三年生活保障服务。


只是在落地的时候,与现实发生了巨大的鸿沟。


有粉丝问我是不是要重现90年代下岗潮?


其实还是不一样的,从文件上看,郑州公交是鼓励10年以上的员工自主创业,而90年代那次是大规模的进行。



一边批评躺平,一边鼓励10年以上员工自主创业。


这些招有没有用呢?只有试过才知道。


政策的变化,其实都是经济波动的折射。


有朋友是吃公家饭的,前几天抱怨说体制内不好混。


我听了后苦笑一声:体制外就好混了吗?


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入30岁危机的职场人,还有40岁以上被优化的中年人,谁又比谁好过?


今天这期是2024年的第一期,写稿的过程中,堂主把签名改成:共度时艰。


过去的辉煌,不再眷恋。当下的困局,无需焦虑。


一个时代的结束,必然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减负前行,轻装上路,让我们一起“共度时艰”。


我是熬夜老城头,这期就讲到这,我们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时艰   体制   编外   堂主   公家   员工   收入   人员   地方   经济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