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的升级改造,由上海承建,过道结构改成厅堂

#文章首发挑战赛#

引言

西大厅也被称之为“国宴厅”,原本举行国宴的大宴会厅,面积很大,能容纳下5000多人。但是,从六十年代末开始,国家开始倡导节约、简朴的外交接待礼仪。因此,就很少在宴会厅举行超大规格的国宴了。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平台和作者洗稿搬运!

反倒是在西大厅经常举行小型国宴,故而这西大厅也就被称之为“国宴厅”了。

这篇文章,我就和你聊聊,九十年代初,由上海人对西大厅进行升级改造的故事。

为何要对西大厅进行升级改造

1958年,在修建大会堂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西大厅会成为频繁举行国宴的地方,因此,西大厅的设施和装修也没那么好。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西大厅的重新升级改造,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如何的迫在眉睫呢?就说三个很简单,也很实际的例子吧。

1、西大厅天花板上的吊灯,上面镶嵌着数十万颗玻璃珠子,时间一久,有些珠子和挂钩脱落,直接掉了下来;你说说,要是举行国宴的时候,天花板上掉下来一颗玻璃珠子,直接崩进外宾的饭碗里,那得多尴尬,这真是有失国格的大事。

2、西大厅的天花板穹顶是木头结构,有潜在的火灾安全隐患。

3、西大厅没有安装空调,遇到冬季的话,还不等外宾们进嘴,那菜肴就冷了。

以上还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暴露或是没暴露的问题,因此,对西大厅的彻底升级改造,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那么,最终为何把西大厅的改造工程,交给了上海市来负责呢?

很简单,因为在九十年代,只有上海市有那个实力能完成,于是乎,在1993年初,上海市正式承接了西大厅改造的重任。

对于西大厅的改造,国家提出了一个大方向的指导意见,即:改造必须要在坚持保有原来设计风格的基础上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求新设备的设计和风格,必须保持30年不落后。

西大厅坐落在大会堂的一楼,总的建筑面积超过了1300平方米,由1个大厅和3个副厅构成。改造之后,西大厅里面有一个宴会厅、一个领导休息厅、一个外宾休息厅,以及一个现代化的厨房。

改造的大难题

西大厅属于典型的过道式结构,有些狭长,这个厅室的长宽比是3:1,其顶部自然也是长条状的。在这长条状的天花板上,还横着六根醒目的大梁。在这种局限的条件下,要在过道式的结构上改成厅堂结构,从建筑的内行人角度来看,这完全属于是一个大忌了。

要知道,最好的设计是和原来的基础相契合,大开大合、大刀阔斧的设计和改造,一来是失去了建筑原本的风貌,二来这相当于是重新修建了一栋新建筑了。到此,各位看官能看出这西大厅的改造有多困难了吧。

要在这种过道式的结构基础上,把西大厅改建成一流的、国家级宴会厅,而且还要凸显出宽敞明亮、金碧辉煌的效果,这工程的难度不言而喻了。

在具体的改造过程中,上海人遇到的第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对厅室里面所有“门”的设计改造。

从建筑学的美感来看,没有门不行,门多也不行,门少了也不行;这西大厅的两侧就有多达16道门,而且西大厅本身就因此,一走进西大厅,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各种门。从设计美感上来说,显得多而杂,喧宾夺主了。

上海市一接到改造的任务后,第一步就是解决厅室里“门多”的问题。在新的设计方案里,有这两个方面的主要改变:

1、西墙:封闭了中间的3个大门,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主墙(长14.5米,高6米)。

2、东墙:封闭了两侧的大门,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次墙面。

新设计的“一主一次”的墙面,整体的装饰都遥相呼应,互为协调。除此之外,由于西大厅的结构问题,对天花板的改造也是一个重点工程。如果全部拆掉那六根横梁,稳定性会遭到破坏,不拆除的话,不仅一点不美观,还难以彰显出整个厅室的敞亮。

惠其昌,他负责西大厅整体的装修构想,经过四次修改,最终绘制出一幅装修后的效果图。这张长达一米的效果图,是在他家的缝纫机桌面上,一笔一划亲手绘出来的。但是,这还只是初稿,还要经过检验呢。

1993年的十月中旬,上海建筑、美术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众多高手,齐聚在上海展览中心。这么一大批行业翘楚聚在一起,有两个任务:一是给总体设计效果图进行“会诊”。二是商讨其他重要项目的制作图。

针对“总体效果图”的会诊,大家伙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16条修改意见。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总体设计小组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随后,就派专人将这个,汇聚了上海众多高手的设计方案,一路护送到北京,让北京那边做最后的定夺。

工期只有5个月

让上海觉得意外的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最终的审定肯定得需要很长的时间,没想到这才没过多久,递交上去的方案,很快就通过了专家们的论证,这效率,在大会堂之前各厅室的装修方案审定中,还属于首次。可见,当时国家对西大厅的改造也是很重视的。

不过,北京的专家审定小组,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还要在封闭厅室两侧的两扇大门。这两扇大门被封之后,肯定会留下很大的留白空间,这就破坏了原本的方案的整体效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多出来的空间呢?

蔡振华,是上海团队的主心骨,他也是参与过大会堂修建过程中,硕果仅存、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了。有了他坐镇主持,上海这才有底气接下改造西大厅的重任。他对西大厅颇为熟悉,之前就有两次参与过西大厅的重新布置和装修。

针对多出来的这个留白空间,蔡振华先生苦思冥想多日,想到了一个成语“钟鸣鼎食”,由此一延伸,灵感突发而来。

就是在墙面上悬挂四盏对称的装饰盘,这四盏盘子的直径都有2米多,再加上盘面刻有“巨鼎”的立体图案,恰当好处的弥补了多出来的空白。而且,还有着“钟鸣鼎食”的美好寓意。他这灵机一动的设计,得到了大伙的赞许,实在是别具一格,饶有韵味。

前期的工作都做完之后,接下来就是正式动工了。

1994年的3月23号,上海市召开了动员会,召集了14家单位的相关人员一起,布置和协调即将开始的工作。并且,还告诉大家时间紧迫,工期只有5个月,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工期。毕竟,全国各地方可是都盯着上海呢,要是把这个任务搞砸了,就等着各地看上海的笑话了。

可以这么说吧,当时的工作,就像是一部大型的机器,倘若中间那一个环节出现了纰漏,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工期。

具体的土木施工任务,落到了上海建工集团身上,当年,他们也承担过上海厅的重新改造和修缮,因此,也算是轻车熟路了。

1994年5月6号,这一天,上海建工集团的120多个工人来到了施工现场,正式开始了工作。因为大货车在白天不允许进入北京的市区,因此,他们只能是通宵达旦的施工。每天,他们最繁重的工作,就是把那些重达数百吨的建筑材料,从货车上卸下来之后,在一点一点的扛进西大厅。

时间很快就到了8月份,工程也差不多进入了尾声,主要的工程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一些扫尾的工作。

偏偏在距离工程验收只有5天的时候,冒出来一个大问题。

8月份下旬,“7号台风”来袭,8月20号这一天,从上海开往北京的货车,在途径山东的时候,遇到了“7号台风”,货车上装的是西大厅使用的窗帘。为了防雨水,特意用了防雨油布铺在上面,在用几根粗绳子牢牢的捆绑着。

哪知道到了山东,在强风和雨水的不断侵蚀下,雨水直接渗透了防雨油布,下面的窗帘基本都湿透了。

这批崭新的窗帘,于26号抵达北京的时候,看着一车子湿透的窗帘,在场的人都摇着头,这根本就不能用了。这时候,距离竣工验收只有5天的时间,重新做新的窗帘,那肯定是来不及了,怎么办呢?

这时候,有人出了个主意,实在不行,咱们只能把那些还没被雨水打湿的窗帘找出来,然后剪下来拼拼凑凑,暂时先应应急。虽然这个法子不太行,但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幸好上海纺织配套公司,得知窗帘被湿透的消息后,连夜把自己门市和仓库的窗帘封存起来,经过统计,好不容易凑了200米。

随后,赶紧安排人带着这批窗帘,直接乘坐着飞机赶到北京,这才缓解了这场危机。

结束语

1994年的9月1号,下午14:00,西大厅的改造装修总体验收会,如期在崭新的西大厅举行。

这次对西大厅的升级改造,也是大会堂自1959年投入使用以来,首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在这辉煌的背后,凝聚了上海人辛勤的汗水。

本文来自“怪味胡豆史”首发于头条号,禁止其他平台和作者洗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国宴   上海   人民大会堂   结构   宴会厅   工期   上海市   厅堂   过道   北京   窗帘   时间   装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