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县,90岁老人也能为汉服制作出一份力

近几年,汉服成为时尚潮流,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而线上热销的汉服中,有三分之一来自菏泽曹县。

记者在曹县汉服核心产地——大集镇汉服产业园了解到,曹县的年轻人通过电商把汉服搬到了网上,在厂房里裁剪、加工、成衣的主力军是当地众多的中老年人。

“当时曹县基本以演出服为主,没几家做汉服的。没想到这才几年时间,市场就彻底爆发了。”坤旸传媒销售经理孔祥瑞说。28岁的孔祥瑞在汉服产业园从事摄影和电商销售工作,在他看来,电商兴起后村民开始将产品放到网上售卖,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产业园周边的乡镇家家户户都做起了汉服,开起了网店。

“现在村里都看不到人,地里的农活忙完了,大家都守在机器旁做汉服。”孔祥瑞带记者来到他家阎店楼镇黄楼村,他的母亲王满荣今年56岁了,就在家里制作汉服,一部分产品是为周边的大厂计件成衣,还有一部分是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在电商平台售卖。王满荣说:“我们这个镇上的妇女基本都会做衣服,以前做衣服都是用脚踏缝纫机,现在都用上了电动的了,90年代做西装,后来做演出服,现在赶上了汉服的风潮,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几百件。”

王满荣在家做汉服,各种布料摆满了房间。

孔祥瑞的姥姥陈秀真今年已经90岁了,眼不花,手不抖,还能做汉服钉扣、翻领等一些简单的工作。“曹县汉服已经‘火出圈’,这个产业确实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看我姥姥都能为汉服制作出一份力。我们都借着这个东风,生活越来越好。”孔祥瑞说。

孔祥瑞的姥姥陈秀真正在翻领。(制作汉服的一个流程)

一间房、两台缝纫机就能在家做汉服,条件好点的还可以在自家的院子里搭一个直播间,自己直播卖汉服,孔祥瑞的邻居张玉梅就是如此。张玉梅的房子是一栋自建二层小楼,她在一楼裁剪、加工汉服,她儿媳妇就在二楼的房间里直播售卖,临近新年,她家的汉服几乎供不应求。张玉梅说:“我们都是自产自销,虽然出货量不算多,每年也能卖出上千件,还有一批货出口到了国外。”

张玉梅熟练地用缝纫机缝制马面裙。

在20世纪90年代初,曹县大集镇丁楼村部分村民就已经从事服装贸易生意。当时他们主要为影楼、戏班等制作演出服。涉足汉服产业前,曹县是国内最大的演出表演服饰加工基地,所以,当地的村民有成熟的裁剪成衣技术来从事汉服加工。

在大集镇汉服淘宝产业园的穿越大唐汉服云仓体验馆内,刚过上午9点,薛凤英就已经开始在工位上缝制马面裙了。她来自曹县魏湾镇申庄寨村,今年48岁,是这家汉服加工企业聘请过来的。

“我做服装加工已经快30年了,算是熟练工,现在每天的工资接近200元。”薛凤英说,“做汉服算是我的兼职,平时要接送孩子,家里还种着10多亩地。”

薛凤英正在缝制马面裙。

各式各样的汉服展示在汉服体验馆里。

聊起汉服,薛凤英立马打开了话匣子,她了解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汉服款式、布料、印花,随着汉服样式的更新迭代,她还会学习提升自己的制作工艺。“我们这里无论男女老少,只要你有时间,都能靠汉服来养家糊口。”

“如今,曹县汉服企业发展到2186家,网店共有12797个,在销汉服款式达到3000余款。目前,曹县汉服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销往意大利、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菏泽曹县电商服务中心主任张龙飞说。

曹县大集镇的汉服产业园区。

据了解,2023年前三季度,曹县汉服销售额超过了55亿元,预计今年全年销售额可达70亿元。此外,曹县已经衍生出集设计、裁剪、纺织、配饰于一体的汉服特色产业集群,并成为继杭州、成都、广州以外的第四大汉服生产基地,带动下辖乡镇10万余人就业,50岁以上的从业人员占了六成以上。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陈付明 李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曹县   菏泽   集镇   翻领   成衣   缝纫机   姥姥   村民   产业园   老人   加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