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丨GhatGPT来了,孩子们需要学什么?

2023年最热的一个话题是人工智能,更具体点说,就是GhatGPT的出现。

自从2022年11月30日GPT-3.5发布以来,它也在教育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它刚出现的时候,教育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反对、抗拒、抵制。2023年1月,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十多个地区纷纷发出禁令,不允许使用。

可是短短几个月以后,风向就转变了。日本、韩国开始支持一些区域和学校搞试点;新加坡宣布计划将ChatGPT逐步纳入学校教学系统;那十多个地区也撤销了对ChatGPT的禁令。

为什么会有如此迅速的转向?AI到底给教育界带来了什么呢?相关的声音很多,我们来仔细说明白。

一句话,这次冲击前所未有。

其实以前,教育界也面对过很多轮新技术的冲击,比如计算机、智能手机、搜索引擎……但这些,改变的都只是学习方式,在教室里学还是在家学?听老师讲还是自己学?这一次完全不同,ChatGPT直接冲击的是学习内容,教育工作者手里最后的阵地,面临失守。

我来解释一下。传统教育当中,几乎所有的课程体系、教材课本,都要求学生掌握过去千百年沉淀下来的经典知识。可是有了人工智能,很多基础的学习任务,都可以交给AI来完成。以前你如果没有学过物理或者会计,你得先上网自学,可是现在,你只需要与AI一起合作,就可以完成与物理或者会计有关的任务。

知识不用学了,那学生到学校去学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为此,2023年5月,全球50多个国家的教育代表齐聚巴黎,也就是经合组织(OECD)的总部,参加了“教育如何应对AI挑战”的国际研讨会。最后,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表示,将从不同途径展开对学习内容重构的探索。

我梳理了一下,目前有两方面的趋势已经显现:

一是,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课程,开始受到重视;二是,涉及思维品质与社会性情感培育的内容,再也无法绕开。

01

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课程

什么是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课程?其实学校里那么多课程,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科学与人文,像语文、数学、化学等等,主要功能是帮我们来认识这个世界;但还有一大类,是直接由改造世界来推动的,比如工程、技术等等需要动手的领域,还有地理、法律、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社会研究领域的范畴。

过去的学校教育,更加重视以认识世界为主的课程,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多,而在参与和改造世界这一块,往往被忽视。但是现在,人工智能一来,反而督促我们,把这块短板给补上。

怎么补?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北京怀柔区的九渡河小学是一所偏远山村学校,学校邀请了周围6个村、80多位手艺人担任学校的兼职指导老师,开出了几十门课程,比如做豆腐、做木工,做成了非常棒的课程体系。

2023年1月,这个课程体系又有了AI的参与。孩子们发现,学校里的菜园子到了冬天就结了厚厚的冰,不能种菜了,索性把它变成一个滑冰场。木工坊的学生发现了“商机”,决定给每个班级配置两三辆冰车。他们把测量的参数、场地的限制条件、同学们的需求等一一编写成了提示语告诉AI,一分钟不到,就设计出了五六款不同造型的冰车。

然后,孩子们又从材质、成本、工期、安全性能等方面,不断地添加限制条件,最终产生了四款符合需求的冰车产品模型图。再用3D打印机测试、调节参数,加上一部分的手工制作,全新的冰车就在学校里上市了。各个班级都可以根据需求,向木工坊租赁冰车,在课间展开活动。

这就是用改造世界来带动认识世界的课程逻辑。在这个例子里,孩子们为了知道哪一种AI设计的模型更好,就需要把数学的面积测量,科学的功能结构、受力原理,语文的阅读文献资料、编写提示问题等等这些知识和技能,都应用到学习当中去。

02

思维品质与社会性情感培育

这时候,重构课程的关键就浮现出来了:学什么,才不会被AI替代?

决定什么更值得学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的思维品质,二是人的社会性情感。这两点,就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品质。

那怎么理解思维品质的提升呢?在刚才冰车的案例当中,虽然画图纸、不断修改造型的工作是AI干的,但是提取信息、比较分析、归纳演绎,以及做出选择和决策,都是靠孩子们自己。思维品质,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培育起来。

2023年,美国、加拿大和北欧国家有两门课也特别火,分别是社会性议题课程、气候课程。这也不是偶然的。这些课程在学啥?包括:人类是否应该对气候变化负责、脑机接口技术是否存在伦理风险……它们是语文、科学,还是地理、政治吗?似乎都有点沾边,但又都不是。这些课程把传统学科整合在了一起,具体的知识,完全可以向AI发出指令来获取。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甚至认为,可以把ChatGPT当成“社会科学的计算器”,但你如何定义问题、如何在两难困境中作出决策,这些需要高浓度思维品质的内容才是学习的重点。

我们再深入回味一下,难道仅仅是思维含量提升那么简单吗?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体会到冰车里的安全隐患,无法去感知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没有社会性情感因素的健康发展与培育,那么学生的思维品质再好,也是不够的。

那什么是社会性情感?可以把它简单理解成,人与人交往合作所必须的各种情感,比如同理心、责任感、道德感……

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有一门课程叫“奇思妙想”,2023年获得这门课设计大奖的,是五年级的邱子恒同学。邱子恒同学关注到了,宠物鹦鹉可能会得抑郁症,关注到了鹦鹉的各种需求,然后设计了一个智能装置,用来跟鹦鹉互动,还能自动打扫卫生。

这个案例给我带来最大的触动就是,也许未来AI可以设计出更精巧、更有技术含量的产品,但是对生命状态的关切、同理心,却是机器很难去感应的。只有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才能让人更成为人。

03

AI时代:颠覆教育模式

AI时代对“学习内容”的重构,最核心的颠覆在于,它会让一刀切的教育模式终结,教育个性化时代从此到来。

我在以往报告中介绍过,全球第一所在旅行中学习的中学,就是美国的THINK Global School。2023年,这所学校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良性运转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的办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恰好契合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特点——个性化。

高中四年,学生们在12个国家旅行,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到一个个全新的环境中去完成挑战性任务。比如,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他们要与当地的动物保护专家合作,识别动物足迹,识别植被,并将收集到的数据提交给政府资助的长期保护研究项目组。在印度,学生们需要跟土著工匠合作,为他们的商品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帮助当地社区的发展。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选择的国家和城市是不一样的,遇到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学习节奏和学习路径都是不一样的,真正实现了一人一套个性化学习方案。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样的学习能保证效果吗?事实上,学校的课程体系并没有涣散,反而形成了更为缜密的122个学习目标,供学生选择和组合。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功劳了。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人工智能数据追踪、支持和分析系统,才使得各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可见、可评估。

AI来了,教育个性化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工作还有意义吗?不用担心。

2023年,一批ChatGPT的扩展应用成了老师们转变观念、探索尝试的好帮手。其中就有一款应用软件叫“副驾驶”,真的就是给老师们当副驾驶。老师原来把大量时间花在写教案上,现在不用了,只要输入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以及准备几课时完成,“副驾驶”就会帮你设计出多款教学计划。在这个基础上,老师继续输入不同类型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节奏上的差异,“副驾驶”就会提供因人而异的教学实施方案。

有了AI,老师们就可以腾出的大量时间进和精力,投入到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身上了,教师在个性化教育时代的价值不但没有被削弱,而且越来越重要。

文/沈祖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灼见   社会性   人工智能   思维   品质   课程   学校   情感   国家   学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