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责任|贵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二十年特别报道

喀斯特曾长期限制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却也成就了贵州自然之美,山奇、水灵、谷美、石秀,处处成景;瀑布、溶洞、山谷、湖泊、温泉比比皆是,更成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一张王牌”。

2003年,贵州正式启动申遗工作,到今年正好20周年。目前,贵州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申遗成功,使贵州省优秀的自然资源按照国际标准得到永久保存和保护。

20年,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申遗有多难?世遗头衔给贵州带来了什么?如何做好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从20年的历程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简史】从籍籍无名到闻名遐迩

20世纪80年代末,黄果树大瀑布一度被列入中国第三个申遗目标,成为贵州申遗的首批“探路者”。

1991年,贵州成立黄果树景区“申遗”工作小组;1992年,黄果树景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的专家在考察后提出“暂缓提交”的建议。

当时的黄果树,自然风光资源绝佳,但过重的人类活动痕迹,严重破坏了黄果树大瀑布的自然美感。当地由于喀斯特石漠化严重,景区内的森林覆盖率仅7.2%。

经过慎重考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表决前,我国明智地将黄果树申报材料撤回。

这些年,黄果树景区痛定思痛、向绿而行,实施绿化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搬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如今黄果树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5%。

不可否认,前期申遗失败的经历,也为后期贵州成功申报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北纬25度的锥状喀斯特峰丛上,生长着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荔波境内连片的原生性喀斯特森林,展示了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的相互演化,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多条标准。

2007年,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贵州荔波、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成功捆绑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小七孔景区。(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供图)

那一刻,荔波走向了世界。从1995年谋划申报,到2007年申报成功,荔波的申遗路整整历经12年,实现了贵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中国丹霞地貌在2009年申遗前,在国际社会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丹霞地貌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概念,国际学术界把丹霞地貌称为红色砂岩地貌。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完整性纯砂岩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由此确立了赤水丹霞在中国丹霞系列提名中的重要地位。

2010年8月2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丹霞”项目经表决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也是贵州省的第二处世界自然遗产。

2008年8月1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到施秉县进行申遗资源考察后,确立了施秉喀斯特作为贵州五个预选地排第一的位置。随后,施秉县开始了漫长的申遗之路——邀请专家考察、建立申遗机构、完成文本编制、开展科研和论证等。

2014年6月23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施秉喀斯特与广西桂林喀斯特、重庆金佛山喀斯特、广西环江喀斯特共同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铜仁市将梵净山申遗列入《铜仁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启动梵净山申遗工作;2014年,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铜仁市梵净山申遗工作,将梵净山申遗工作提高到省级层面;2015年,梵净山正式列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网的预备清单中,成为中国国家申报项目备选申遗项目……

2018年7月2日,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自然遗产评估机构给梵净山下了这样一个结论:梵净山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第十条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这个结论,让梵净山顺利进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大家庭,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从籍籍无名到闻名遐迩,如今的贵州,四张世界自然遗产无不彰显着贵州优良自然生态的优势。

【幕后】20年,7300多个日夜

2003年以前,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南方喀斯特”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它的价值更是鲜为人知。

2003年10月,国家建设部在贵州兴义组织召开“中国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中国喀斯特”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具体事宜,我省申遗之路就此正式起步。

针对中国喀斯特的地域分布情况,国内外专家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喀斯特”改名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国家建设部确定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系列项目的第一期提名地,明确由贵州负责牵头组织申报工作,贵州申遗工作正式上升到国家层面。

在200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1届大会上,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期)”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成功通过大会审议表决,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此后,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相继申遗成功。

佛光岩瀑布。(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供图)

“贵州成功申遗起步于2003年,当时全球共有世界遗产753处,其中中国已有29处,我们起步算是很晚的。”贵州申遗专家组组长熊康宁介绍,从荔波到梵净山,平均每4年成功申报一处世界自然遗产,让贵州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单元。

“世界自然遗产地就像一本书,每一个地方都是其中一个章节,独一无二、不可替代。”这是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肖时珍常说的一句话。

刚过不惑之年的她,已拥有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贵州四个世界自然遗产申遗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秘书长等多个头衔。

2004年,肖时珍在读研究生一年级时,便跟随导师熊康宁一同参与到荔波申遗工作中。

20年,7300多个日夜,如白驹过隙,时间或许没有概念,但时间总会留下印记。

“第一年,对每个提名地能否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标准以及完整性和保护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研究,争取国家申遗立项;第二年,立项后撰写申报文本及附件材料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第三年,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审批程序……”年复一年,申遗流程肖时珍早已实践多遍。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最主要就是要论证其是否具备独一无二的价值,申遗前的科学研究和申遗材料的编制尤为重要。

为此,申遗专家学者们无数次进入密林深处,常是蛇虫相伴,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历经无数次科学考察,才提炼出了各地的自然美、地球演化史、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等突出普遍价值,为申报文本的编制提供了符合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条件和申报标准的科技支撑。

“申报材料代表着国家荣誉、国家利益,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字都是申遗专家团队千锤百炼、反复研究过的。”肖时珍说,按照标准,每一次申遗专家团队都要提交十多套申遗材料。

在申遗成功后的时间里,“贵州”和“世遗”2个关键词热度瞬间飙升。申遗成功,使贵州优秀的自然资源按照国际标准得到永久保存和保护,同时贵州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也迅速提升,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

【延伸】世遗头衔带来了什么

四大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申报成功,无不生动展示着黔山贵水良好的生态环境,昭示着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喜人成就。四地依托“世遗地”这一金字招牌,提升当地旅游品牌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世界遗产地的名片给赤水旅游乘势而上的底气。2020年12月,赤水丹霞旅游区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该景区由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组成,景区内瀑布成群、丹霞奇丽、竹林似海、桫椤繁茂,是一个集山、谷、瀑、河等为一体的丹霞地貌旅游区。

丹霞民宿、瀑布隧道、竹编体验……没有千篇一律的景观,自然多了一份打动人心的魅力。以旅游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丹青赤水·康养福地”旅游品牌愈发璀璨夺目。今年前三季度,赤水全域接待游客877.04万人次,同比增长50.33%;旅游收入97.45亿元,同比增长63.59%。

自荔波申遗成功十余年来,外出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核心区内的农户自愿迁出。当地每年约有超3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在荔波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山里人大转型,伐木工变护林员,采石工变轿工,农户变民宿老板。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申遗前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4525元,曾经的“护地”变成了“富地”。

施秉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锥状峰丛。舒忠平摄

如今,“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体验农家生活乐趣”是荔波的旅游亮点,也是众多山里人家的“致富经”。

无独有偶,行走在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杉木河景区,云台山下的河水碧波荡漾,家住河旁的村民陈选超利用自家房屋开设农家乐和民宿,生意火爆,年收入十多万元。“我要抓紧修剪庭院里的枝丫,让明年来漂流的游客赏到新花。”

“山好,水好,游客多。”杉木河景区负责人文浩锫介绍,2014年申遗成功当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今年达到了15万人次。通过旅游发展,杉木河景区带动周边8个村寨500多户1000余人实现增收。

2021年,梵净山腹地的江口县太平镇成功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生态佳”迈向“生态+”,梵净山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同生态旅游、缓冲区、外围地区的发展相协调,以生态价值引领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支撑乡村振兴,让周边老百姓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山致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

除了旅游人次火爆激增,贵州的申遗工作还让国内外学界对贵州有了新的认知。

世界著名喀斯特专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威廉姆斯教授1987年在贵州考察喀斯特地貌时曾提出:“如果邀请一位地貌学家来提名世界上的卓越景观,中国南方喀斯特独树一帜,应作为世界自然遗产首选。”由此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

2008年,砂岩地貌专家伍德教授在贵州赤水考察时直言:“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完整性纯砂岩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此发言进而确立了赤水丹霞在中国丹霞系列提名中的重要地位。

2015年,英国生物多样性与自然遗产专家马敬能和中国马克平研究员在梵净山考察时表示,梵净山生物物种十分丰富,不仅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在全球唯一的自然栖息地和最重要的就地保护场所,更是世界级别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珍贵的栖息地、特有动植物分化发育的重要场所和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

【守护】是荣耀更是责任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

“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全国第一,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在严格按照世界遗产标准强化保护意识,健全保护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全力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建设好全人类共有的自然遗产。”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娜表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要求,申遗成功后需加大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力度。

2008年,贵州省级财政设立了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遗产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陆续对世界自然遗产所在的荔波、赤水、施秉、江口、松桃、印江6个县(市)给予资金补助,截至目前,已累计下达补助资金10.6亿元。

“保护补助资金设立之初,每个申遗成功的县(市),每年可获得1000万元资金补助。2014年起,该补助资金从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陈娜介绍,利用补助资金,遗产地各县(市)完成了遗产地内大量生态敏感区生态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效益补偿、遗产地科研调查等项目。

据悉,近日省委、省政府决定,该资金补助年限再延长5年(2024年至2028年),预算安排可达6亿元,为遗产地的保护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为加强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于201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在遗产地流域上建立景区经营污水处理系统、开展水质监测、联合检查和整治等活动,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梵净山。(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供图)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荔波申遗成功以来,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准则,贵州与云南、重庆、广西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行中国南方喀斯特保护管理交流年会。荔波与“美国猛犸洞国家公园”建立“友好姊妹公园”,与贵州师范大学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开展深入的遗产资源价值研究活动,并联合在展示中心构建了教学实验基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列入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省级环保教育基地……诸多举措,使得荔波喀斯特这一世界名片越擦越亮,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梵净山树林间,黔金丝猴在追逐、嬉戏,甚是可爱。为守护“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今年1月以来,武陵山水修复工程围绕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建设生态廊道项目,这也成为贵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新实践。该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主要是进行植被构建、优化林分组成,在长46公里的范围呈带状种植供黔金丝猴栖息和捕食的武当玉兰、风杨、四照花等植被。不少游客来到梵净山旅游,就是冲着梵净山的“网红”黔金丝猴的名气而来。

“申遗成功以来,施秉、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别出台了相应的保护条例,荔波、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以及各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全面规范我省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工作。”陈娜介绍道。

保护遗产地,贵州步履铿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王瑶

张弘弢 王远柏

编辑 王剑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贵州   喀斯特   赤水   黄果树   施秉   荣耀   荔波   自然遗产   世界   特别报道   中国   世界遗产   责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