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斜道上 藏着一个“蜀地宝藏”|寻路蜀道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刘彦君 周琴 伍勇

现在的石门栈道

如果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的江口沉银遗址出发,驾车一路北上,大约6个小时就能抵达汉台区河东店镇的石门栈道景区。

这一路的行程为520公里,高速的线路几乎与古蜀道平行。

到了石门栈道,旅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真正的石门栈道,距离景区还有70米,被深深地淹没在了水下。

石门栈道是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石门水库时被淹没的,在淹没之前,有13件摩崖石刻被迁至汉中博物馆,也被称为“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古代交通史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不仅如此,这批摩崖石刻中,还藏着一个“蜀地宝藏”的秘密。

石门颂

眉山汉中“共享”同一顺口溜

在彭山区江口镇,随便走进一家农户,老人小孩都能顺口背出一条当地的顺口溜:“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据说,这个“寻银诀”已经在当地口口相传了上百年。开始,人们只把它当作是一个传说,随着近年来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这首流传了几百年的神秘歌谣,一点点被印证。从首次考古截至2023年4月,江口沉银遗址共出水文物7.6万余件。

但是,类似的“寻银诀”在汉中市博物馆讲解员姜欣利的口中说出,又不得不让人震惊。“我们汉中有一句俗语叫做‘石门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打得开,买到汉中府。’”

她所说的石门,就是褒斜道上的石门隧道。这条隧道开通于东汉时期,不仅是中国第一条人工交通隧道,也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岩石隧道。

石门隧道北口的西壁上,就刻有“石门”二字,如今这两个字已经被搬进了汉中市博物馆,经历了近两千年岁月的石刻,仍旧能让人从其遒劲的笔力中,感受到当年开凿隧道的不易。

石虎的原位置,则是在石门对岸石虎峰下山崖间。

石虎峰名称的来源于其山形,如一头猛虎,弓腰欲扑,作啸风之态。褒谷二十四景中“石虎啸风”即此也。西汉成帝年间,相传隐士郑子真见此情景,乃大书“石虎”二字以抒怀。

“石门对石虎,说的就是石虎峰与石门相对。”姜欣利说,“‘金银万万五,买到汉中府’则是说,如果找到了宝藏,就可以在汉中府立足。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汉中非常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汉中与眉山,相隔500公里却有相似的顺口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汉中地区所使用的方言仍旧是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中国西南片区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面积最广的汉语分支之一,据统计使用西南官话的人口超过2亿。

对于四川人来说,在汉中,处处是乡音。

也许,在几百年前两地的人就顺着蜀道来往通行,在交换不同货物的同时,也如同吟游诗人一般,交换了当地的传说。

现今的石门栈道

巴蜀地区工匠合力修筑石门隧道

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时间是明朝末期,而蜀地的人们与石门之间的缘分要更早一点。

在汉中市博物馆的陈列中,还有一方巨大的摩崖石刻,被称为《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该摩崖镌刻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也就是石门隧道开通的那一年,因此这方摩崖也被称为“大开通”。

“这方石刻最早记载了开通石门隧道和修复褒斜道的过程,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之一。”姜欣利说,“它最早镌刻于褒谷石门南的山崖之间,共159个字,是一个言简意赅的竣工报告。”

由于石刻所处的摩崖是由云母片岩构成,长期裸露野外,风吹雨淋,文字剥落漫漶,现在仅存97字,但在这残存的文字中,也能发现跟巴蜀地区有关的内容:“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徒,即是刑徒之意。

除了记录了修通石门的刑徒主要是来自巴蜀地区外,这方石刻还提到了当时在褒斜道上修建的一些附属设施,如邮、亭、驿、置等用来住宿、休息的场所,给研究古代的邮驿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不仅如此,这方石刻还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实物标本,可以从上面看到,汉字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过程,从篆书的圆笔已经走向隶书的方笔。横平竖直,但是笔与笔的连接之处仍然以圆笔为主。”姜欣利指着汉中的中字以及巴郡的巴字,笔与笔的连接处,仍旧像是篆书的圆笔,浑厚可爱。

石门颂拓片

“石门十三品”记录多名眉山人事迹

“石门十三品”上的四川人,不仅仅是“蜀郡徒”。

“《石门颂》就是建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48年,汉中太守王升走到了石门,感慨自己的老乡、前任杨涣上书修缮褒斜道的功绩。”陕西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岁平一直从事“石门十三品”的研究,“当时,汉中太守王升追念他的乡贤杨孟文‘数上奏请,力驳异议’”。

与杨涣一同登上石门崖壁的,还有他的子孙。公元173年,卞玉谒归过石门,见《石门颂》石刻,念及同乡杨涣世代三辈之轶事,感叹杨涣的两个孙子杨淮、杨弼亦为当时英才,但不幸早逝,没有文字记叙事迹,对不起功业显赫的杨涣。因此,又将两人的事迹写成了《杨淮杨弼表记》,并请人刻写在《石门颂》的附近。此《表记》中,备述杨淮、杨弼官位升迁、变化等情况,是研究汉代职官的珍贵资料。

“石门十三品”中的另外一品《李君通阁道表》则是记述了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右扶风丞李禹修建褒斜阁道的事情。这个李禹,仍旧是杨涣、王升和卞玉的同县老乡。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哪个县那么厉害?能在“石门十三品”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答案在《石门颂》和《李君通阁道表》都可以找到。在这两方石刻中,明确记述了杨涣、王升和李禹等人是犍为郡武阳人。《杨淮杨弼表记》则是记述了卞玉是他们的同乡。

在汉代,犍为可不只是乐山下辖的一个县,它的管辖范围要大得多。而犍为郡武阳的位置就是今天的眉山县彭山区!

谁都不会想到,这两个地方在两千年后,仍旧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石刻上的“犍为二字

蜀道是独一无二的国家宝藏

“石门十三品”在文物价值、史料价值之外,还有巨大的书法价值,被称为“书中仙品”“汉人极作”,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

《石门颂》石刻高261厘米,全文621个字,与汉中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清代著名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价:“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清代王昶说它是汉隶之极作,学隶书者必学之范本。

1947年中国权威工具书《辞海》问世时,封面题字就选自《石门颂》。2004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隶书邮票,收录了四篇隶书佳作,其中一枚就是《石门颂》。这一切都能更加有力证明《石门颂》不愧为“汉隶极作、国之瑰宝”。

对于汉中人来说,引以为傲的还有“衮雪”二字。相传这二字是曹操留下的唯一墨宝。据史料记载,曹操生前的确两次到过汉中。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再次来到汉中“围剿”刘备,进退维谷之际徘徊于褒斜谷口,见激流倾泻而下,水击岩石白浪翻滚,犹如雪花飞舞。曹操见此壮丽景致,触景生情挥笔写下“衮雪”二字以抒情怀。随从问他“衮”字为何不写三点水?曹操回答:“江水甚多,何须画蛇添足!”

十三品中唯一的一块魏碑《石门铭》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位于石门隧道的东壁。这方石刻与江苏镇江《瘗鹤铭》并称为中国南北二铭。一代书法大师于右任曾说:“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

中华文明、历史悠长,将中华儿女世代连接起来的,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我们所走过的路。蜀道,绵延数千里,岁月跨千年,串起了文化,纵横于山河,留下的文明,不仅是秦蜀两地的宝藏,也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国家宝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汉中市   江口   眉山   石门   汉中   摩崖   蜀道   隶书   栈道   石刻   宝藏   隧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