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眼镜,古人近视了怎么办?两个妙法对付近视

文 | 论芸轩

编辑 | 论芸轩

因为长期接触电子产品,现代人群中有不少人都患了近视这个毛病,好在因为现代的高科技产品比较多,无论是眼镜还是做近视手术,都能缓解这个问题。

可是在中国的古代,眼镜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那他们如果近视了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古人有两个治疗近视的小妙招。

古人和现代人近视的原因不太一样,现代人主要是因为长时期的接触电子产品,这个距离把控不到位,很容易出现眼部的问题。

但是古人近视主要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太好,比如读书的时候光线不充足,或者是为了功名经常挑灯夜战,所以才会产生近视的问题。

要说古代最有名的近视成员之一,应该要属于白居易,他不仅近视,因为自己的眼睛看不清东西,还专门写了四十多篇文章来诉说自己的苦恼。

他在《与元九书》中就曾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仿佛有成千上万个飞虫萦绕在自己的眼前,导致看东西模模糊糊,这其实应该是现代的飞蚊症了。

白居易还写过眼病二首,描绘的也是同样的症状,他在诗中写,“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能把近视这件事说的这么有诗意,还得是白居易这种大文豪。

而北宋时期的苏轼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可能因为长时间看书用眼过度,他的近视程度并不低,为了缓解症状,只能日日热敷。

不过在古代,能患上近视这种毛病的,基本都是读书人,毕竟他们为了考取功名,只能夜以继日的读书,有时候的光源只有一根蜡烛,想不近视都难。

而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一般是不太会患近视这个毛病的,白天在田地里耕作,晚上回家基本就歇息准备睡觉了,对眼睛有一定的保护。

对普通人而言,更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足,而患上其他的眼科疾病,比如说干眼症,红血丝,或者是夜盲症等等。

然而古人对近视的解释,并非是因为光线问题,而认为是读书人总是分神,注意力不集中,才会产生这个问题,他们所采取的对应措施,也各不相同。

在古书本草纲目就曾经列举出来了这么一种方法,说是只要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放一个菖蒲在蜡烛的旁边,就能减少对眼睛的危害。

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菖蒲不仅是一种观赏性很强的植物,而且可以把蜡烛所释放的烟雾稍微稀释一点,不要让烟雾过于的伤害眼睛。

而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眼镜,是在1410年,当时满剌加国来进贡的时候,就带了一个由水晶制作而成的眼镜,皇帝看了非常喜欢,拿这个作为奖赏给了大臣。

当时的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就获得了这样一个单边的眼镜,这不仅对视力有帮助,也能够凸显自己尊贵的身份和地位。

毕竟在当时,是不容易买到这种眼镜的,因为价格非常的昂贵,而且光有钱还不行,家族地位也得非常厉害,这也是身份的象征。

等到了明朝末期,一个专门仪器的官员,叫做孙云球,他注意到了国人有很多近视者,所以专门做了一个眼镜叫做牵陀车

这个东西非常的厉害,首先他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很多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购买的起,这成功的缓解了国人因为近视而产生的烦恼。

其次是因为这种眼镜可以根据眼睛的度数来匹配,不仅有近视眼镜,甚至还有老花眼镜,后来还多次进口到了日本,广受人们的好评。

除了上述所讲的热敷和使用菖蒲的方法以外,古人还会通过什么方法来治疗近视呢?

对古人来说,因为治疗近视相对麻烦,所以重点放在了预防上面。

古人的近视概率远远的低于现代,因为古人大部分都是文盲,他们不看书,也没有电子产品会影响到视力。

可就算是古代的读书人,大部分比较穷,只能在日光下读书,而蜡烛这种东西,在古代也算是奢侈品了,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够买得起,所以古代才会有凿壁偷光这种事情的产生。

而且古人的读书写字,姿势也都非常的标准,眼离笔尖一尺,胸离书桌一拳就是从古人那里流传下来的。

并且古人接触大自然的时间会更多,无论是去野外春游,还是骑马射箭,只要是户外运动,因为会长时期眺望远方,所以对眼睛都是一种放松。

而一旦真的得了近视,古人又应该怎么办呢?明代有这么一首诗,是用来嘲讽近视人群的,“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

古代的医生所采用的方法一般都是中医,他们会认为近视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疾病。

在医生的眼中,人们之所以会近视,是因为心躁则目浊,不过用去火除湿的方法来治疗眼睛,并没有作用。

而中医甚至还会用针灸等方法来治疗眼疾,但是很多情况下都是治标不治本,最多只能缓解疲劳。

当古人没有很好的预防住近视,而且也没有办法给自己治好,那该怎么办呢?很多达官贵人就想了新的一招,既然自己无法读书了,那就找人读书给自己听。

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近视比较严重,所以总是找几个小斯跟在自己身边,帮助自己读书,仿佛自己还是一个正常人。

但这种能够找人读书给自己听的,一般都是比较有钱的人,而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一旦近视,就只能硬撑了。

古代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近视的人上街,误把一坨牛粪看成了一个制作精美的盒子。

等这个古代人把湿漉漉的牛粪抱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还在想,多好的一个盒子啊,怎么连刷的漆都没干就给扔了呢?

由此可见,在古代,近视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最好的方法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眼镜,不要过度使用了。

当然,随着时代慢慢的推进,古人对于近视的缓解方法,还增添了很多器物来辅助,在能够按照度数来调节的近视眼镜发明出来之前,以下几个是经常被使用。

放大镜,古人根据最简单的光学方法,去制作了一些水晶球,这些主要的功效就是帮助放物品,如果书上有些字比较小,这样就能够看到清楚了。

而凹透镜,这个和放大镜的功能正好相反,主要是用来纠正远视视力的,因为凹透镜会把光线散开,从而能够让物体更加的清晰。

既然有了凹透镜,自然就会有凸透镜,这也是矫正近视的一种方法,使用的人也可以把物体看得更加的清楚。

当然,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手持的放大镜,这种方法,特别是适用于医生以及工匠。

他们需要把比较小的物体看得很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细节问题,做出来的结果也能够让人满意。

对于古代的近视眼来说,过的肯定是没有现代人好的,毕竟他们没有眼镜这种基础的工具,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和改善。

在古代,更多的其实是预防,而不是治疗,他们会通过各种的方法去增强眼睛的适应能力,缓解眼部的疲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近视   妙法   古人   凹透镜   眼镜   菖蒲   读书人   中国古代   蜡烛   古代   眼睛   两个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