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武将点评系列之“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说起三国武将来,不论是正史《三国志》还是文学作品中具有“三分虚,七分实”的《三国演义》,吕布几乎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在《三国演义》里面,作者罗贯中就将吕布描绘成武力最高的大将,借时人之口,评之为:“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那么,吕布的战力真的有那么猛吗?


这个,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我们后面就系统地聊聊三国历史上那些经典的武将吧,看看你最中意谁?


首先,我们不妨一起看下正史中吕布的历史形象。


据《三国志》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人也。”

吕布

1、以骁武给并州

我们知道,并州是与北方接壤的,自古以来就时常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发生战争。


而匈奴人的战斗力怎么样?熟悉历史的朋友,就不用我们再多说了吧?


秦始皇那么牛批,都一统中国、威震四海了,但最后,还不是得让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以及修长城来防守吗?


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虽然灭了秦军主力,但刘邦却又捡了漏——靠着“汉初三杰”又灭了项羽。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


人家匈奴人也不傻,也学聪明了,也开始过来捡漏——这就直接导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被围了七天七夜。


要不是陈平足智多谋,匈奴内部也不太稳定的话,即使是汉高祖,搞不好也会在此一役中直接歇菜呢。


真正要想把匈奴人打服,还得等到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时期,但即使如此,当时汉朝付出的社会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话就说回来了,吕布能在并州以骁勇而闻名,这就从侧面说明,其实力之强了。


2、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便弓马,膂力过人”是对吕布武艺最直接的描写。


“飞将”即飞将军,是汉朝李广的称号。而在三国之前,在历史上能称“飞将”且有名的,也就李广一人而已(尽管卫青、霍去病的功劳很大,也足以当得起飞将的称号,但很可惜,他们并不是)。


而吕布敢自称飞将军,自然一是自己一定有实力和底气,二是他的那些手下们估计也都是这样认为从而拥戴他的,否则,下面的将领必有不服的呀,毕竟大家都是武人出身,也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我们凭什么就听非得你吕布的号令呢?


以拳头大小来说话,不是武将最有发言权的方式之一吗?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当然也包括后面的一系列武力实践),吕布的实力,也肯定不是他自己瞎吹的,如果瞎吹的话,是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相信且服他的。


3、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

大家印象中的董卓,也许是这个样子:

大腹便便的董卓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董卓,其实也是一路从沙场上血拼出来的,如史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要知道,当时的东汉还没有马鞍,而董卓却能做到在马背上娴熟地左右开弓射箭,仅从这点来说,他的武艺就的确不算是低的了。


当然,不仅董卓本人厉害能打,而且其手下的西凉军也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因此,勇将自然也是有不少的。


但是,董卓却依然选择用吕布来作为自己的贴身侍卫,由此可见,在他心中一定是认可了吕布超群不凡的武艺,这才会用他来保护自己的。


不然,谁会无聊到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开玩笑呢?


找个不如自己的饭桶来保护自己,怕自己死不掉吗?


还是寿星公吃砒霜——嫌命长?


后面的曹操用许褚,也是如此,但是许褚除了勇猛之外,还非常忠心。而这一点,吕奉先可就比不了了。


当然,这是后话。


此外还有一件事情,也能够体现吕布的武力之强。


例如《三国志》就记载道:

“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由是阴怨卓。”


当时的董卓有点小情绪、小失意或者小不痛快什么的,居然就直接抄起家伙往吕布身上招呼。


一般人如果反应稍微慢点,直接就挂了。


而吕布却能够身手敏捷地直接避开。


这就说明吕布的反应能力也是很强的,不会被突如其来的偷袭或者暗算所干掉(参考关公刺颜良),而且这样的身法,在战场厮杀时也是保命的绝招之一。


同时,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地话,会发现这个“捷”字,用的也不简单。


要知道,在陈寿整本的《三国志》里面,就只有对两个人有过“捷”字这个描写——一个是张燕,另一个就是吕布了。


当然,董卓这种“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用之则保命,不用则要命”的极度随意的态度,当然长期也会导致吕布很不爽的,由此,吕布也就“由是阴怨卓”了。


这也为后面的董卓之死和“人中吕布,专捅义父”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也是后话。

三国人物·吕奉先

4、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陈寿对吕布的武艺描写,可谓是《三国志》里笔墨最多的,吕布恐怕也是三国正史中,唯一一个六边型的全能战士了——骑射强,武艺高,骁勇刚猛,身手敏捷,临危不惧,力气还贼大。


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凉州双雄李傕、郭汜的作战能力在孙坚之上,但是,郭汜在与吕布的单挑中,却还是被吕布给轻松的刺中了。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吕布对战凉州诸将,估计此时已是处于无人可敌的状态了,尽管当时的西凉军中还有个勇将樊稠。


但是,樊稠其实自己心里也清楚,他自己根本也没什么把握能够战胜吕布的。


所以他才不会像关二爷那样说“马弓手樊稠请命,斩吕布”或者说“末将不服,待我来会你一会”什么的。


毕竟,人家靠的是手底下成群结队的西凉军的来回冲杀,而绝不是什么一对一的单挑定胜负。


5.《后汉书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吕布最精彩的事迹,还是他在离开洛阳之时,于群雄之间展现的不凡武艺,因为那个时候的吕布才是真正地为自己的前途开始拼命,毕竟其当时的思想可是“大丈夫,岂能久居人下?”


看看吕布是怎么冲阵的:


与成廉、魏越数十骑一起冲锋,一天甚至可以突击三四次,要知道,这对将领的体力、耐力、作战意志等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关键是吕布输出还十分高,连战十多天,都有杀敌,此时的张燕,都好像完全被打懵了。


当时张燕军最少估计在数万至十几万人之间,虽然历史记载他有百万以上的军队,但是,这应该是他麾下所有的黄巾余党。当时和袁绍打的时候,张燕的军队都已经正规化了,因此是不可能有这么多人的。


另外,当时张燕代表的是汉朝,而袁绍才是叛逆。


因为张燕和袁绍的这一仗,张燕是以汉平难中郎将之名,帮汉庭正式册封的冀州牧壶寿上任掌控冀州,而袁绍是擅自在韩馥手里诈骗得来的冀州牧,名不正言不顺。


不过话也说回来,吕布的这种壮举,在历史上恐怕也唯有他一人而已了,因为之后很难再有这种将历史条件和个人机遇,相完美相结合的机会了。


毕竟,古来勇将也只能趁着两军交战之时才可能这么冲杀一两回,而不会像吕布那样一连十几日地反复冲杀,更重要的是,对方都几乎已经明确地预知到敌方短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再来冲阵,但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却还是无可奈何。


另外,当世诸勇将中,赵云救黄忠、曹仁救牛金、张辽救属下等事例,也都只需那么一次就够他们封神成名了,但如果把吕布换做他们来冲张燕大军的话,不知道他们能冲几日?


当然,这里面也还是有赤兔马的功劳的,毕竟时人为之语:“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后来袁绍要杀吕布,吕布孤身逃跑,袁绍又派骑兵来追杀,但是骑兵却都惧怕吕布的神勇,居然没人敢靠前(当然,想追估计也追不上)。


不过话也说回来,即然是骑兵,那么他们一般也应该都是军中最精锐之师才对,那么,其武艺自然也都不错,但是,却还是都惧怕吕布,连群起而围攻都不敢,可见吕布的武艺之强了。


因此,也难怪后来陈宫评价吕布是“善战无前”,这样的评价已经是非常高了。


吕布的部将曹性,也评价吕布为“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


在他心目中,吕布简直已经是高到如同神明一般了。


时人荀攸评价吕布是“骁猛”。


程昱评价吕布是“匹夫之雄”。


郭嘉评价吕布是威力不及项籍,陈寿评价吕布则是“虓虎之勇”。


可见吕布的确是当世武力巅峰,甚至在郭嘉口中可以和项羽相提并论,虽然他比不过项羽,但是历史之上有能够项羽相提并论的可不多,汉末三国以来,仅他一人而已。

吕布与赤兔马

6、布令门候于营门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


当然,有关吕布正史中最著名的记载,还得是辕门射戟一事。


吕布不光单挑、反应、陷阵能力突出,就连箭术的实战能力,也十分惊人。


当时一百五十步的距离,相当于今天200多米,然后还要射中小支,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他和神箭手太史慈、黄忠以及超云等人,就有的一比了(有关诸将箭术的排名,我们会另作一章专门来讲)。


古时一步指的是两跬,也就是现代人的两步,秦汉代以六尺为一步,十尺为一丈,一丈约是2.3米,一步也就是1.38米,其和现代人两步的距离几乎是一样的,大概为207米。


因此,不说武艺,就吕布这箭法,和他对战的人中,估计被他射杀的就有不少,这其中应该也不乏许多具有与名将一战实力的人物。当然,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因此也很难有专门的人跑去记录和验证。


此外,辕门射戟时,当时众将的反应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证据: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


虽然不知道众将中到底包不包括刘关张三人,但刘关张三人当时的确都曾在场,并且关、张二人的武艺也都是当世一流。


他们三人看到吕布射中小枝,正常来说,心中估计也应是非常惊讶才对,即使退一步来说,表面上不屑一顾,内心也少不了一番暗喝之情。


而且他们三人作为名将,就算排除刘备,而关、张即使也不具备百步穿杨的能力,但应该也是有这份见识的,因为如果仅仅只是百步穿杨的话,那恐怕也没怎么牛,因为这最多只不过是好射手的标准,而非神射手的境界。


此外,吕布凭此却可以逼得大将纪灵率领大军不得不退兵来看,这也从侧面充分地说明了吕布是真的射得又远又准,因为辕门射戟的难度并不是在于射得准不准,而是在于射得远的同时,还能够一箭中的。


所以,吕布这一箭必定是要优于百步穿杨的水平的,因为这一箭的水平,如果只是百步穿杨这种程度的话,那也不会引起在场诸将的同时惊讶和深深忌惮了。


因此,此事后,大家也都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一个心照不宣的结论——我们以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单挑、群殴、乃至斩杀吕布,那都是非常合理的,不必大惊小怪


甚至,我看就连吕布本人,其内心深处也可能是这样认为的呢!


毕竟“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可不是白叫的。


真的是,俺也一样!


总结:

我们从正史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吕布确实是一个勇猛超出同时期其他名将的一位虎将

三国演义

说完吕布生平的大概历史,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中他的武艺之具体表现吧。


当然,谈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稍微提下几种不同版本的优劣情况和选择。


首先,《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比较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嘉靖本、志传本、毛本三个系统。


嘉靖本系统的代表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本,共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共二百四十则。嘉靖本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刻本,部分学者认为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有学者甚至认为嘉靖本就是罗贯中的原作


志传本系统包括叶逢春本、黄正甫本、余象斗本、笈邮斋本、朱鼎臣本等数十种版本。这些版本一一般以《三国志传》作书名,所以统称志传本。志传本共二十卷,每卷十二则,共二百四十则。内容上多插增相关线索和故事。部分学者认为《三国志传》的祖本早于嘉靖本,更接近罗贯中的原作。


毛本系统的代表版本是《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共六十卷,每卷两回,共一百二十回。《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由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评论家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原作的基础上修订、点评而成,简称毛本或毛评本(毛批本)


毛批本删去了大部分完全与历史相悖的情节,使《三国演义》小说相对来说更加接近《三国志》的史料。在艺术水平上,毛批本文字精练,情节流畅,远胜旧本,一经问世,即成为三百余年来最为流行的《三国演义》版本。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三国演义》,也绝大多数都是以毛批本为底本的。


因此,这里我们就统一以"毛批本"为主, 以"嘉靖本"为辅。毕竟前者流传最广, 而后者年代又最早,两者均有其参考价值至于志传本,由于其文字过于粗糙简陋,不仅艺术水平无法与嘉靖本和毛本相比,而且在市面上出现的也很少,并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只有学者从事版本研究时才有些价值,因此这个版本,我们也一般不做考虑了。


另外,还有如下规则,需要确定:


1.若两个版本的情节相冲突的话,那就主要以毛批本为准。


2.若毛批本的内容不够清晰完整的话,则参考嘉靖本来补充。


3.其他如《三国志》《三国志平话》等史书、评书、小说等,由于和《三国演义》本身的思想内容差别过大,因此,除非确实有需要,否则,我们一般也不作为参考的对象。


4.只看近战实力,而不考虑箭术/暗器/法术/其他


(1)考虑箭术,必然引出这样一个问题:

箭术和近战的权重,该如何分配?如果无法合理的确定权重,那么也就难以得知谁的综合实力更强了。


(2)如果考虑箭术的话,张郃、夏侯渊、徐晃这三个神射手的综合实力,均可碾压“马弓手”关羽和“步弓手”张飞。


然而几乎所有的武艺排名,关、张都名列前茅,而张郃、夏侯渊、徐晃等人都难进前十。这说明大家默认或公认的还是以武艺排名为主,且主要只看近战实力。


至于暗器和法术等,那就更没法玩了。我们只是一群肉体凡胎在比武,而不是陆地神仙在打架。


5.文中如无作者的特殊说明,如旁白或假借他人之口来间接表达(必须是重量级的人物来说或其他人互相验证)某位武将武艺水平的突然变化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一概默认为其武艺是“恒定不变”的,不然,必然就会出现什么“巅峰论”、“时间论”、“年龄论”等各种五花八门的主观评论。在“武力恒定”的前提下,我们基于回合数来进行排名。


6.武将单挑,首先应主要考虑或看中他们的正面、直接交战的成绩(回合数),其次才考虑他们的侧面、间接比较的成绩(回合数),而且,正面、直接交战的成绩(回合数)的权重,应大于侧面或间接比较的成绩(侧面或间接比较不可一概而论,毕竟这些都没有绝对的说服力)。


7.最后需要说明一下,《三国演义》毕竟也只是一本小说,而小说描写最为重要的就是刻画人物(包括性格)和推进情节,以便最终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和某种艺术效果。因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要进行一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再一味地又死守“唯武艺论”这个纯理论模型了,这点在对武将进行武艺分析的时候,也是非常重要和需要说明的。


好了,确定了以上这些合理的比较规则后,后面的我们就好比较了。


首先,我们先看下吕布在整本书中16次的单挑情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吕布单挑情况一览表

上表中,十个回合以下的,我们基本就不需要再看了,因为对手不是负伤败走就是直接送命,没啥实际的比较意义。


坚持十个回合以上的,由低往高有5次:

一是吕布对决许褚,二十回合,未分胜负。

二是关、张二人合力斗吕布,三十回合,但还是战不到吕布。

三是吕布对决张飞,五十余合,未分胜负。

四是吕布对决张飞,一百余合,但仍是未分胜负。

五是吕布对决曹军六將,具体回合数不详,吕布败走。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吕布一生中最重要的几次单挑对决记录(一挑二也是单挑,只要一方人数没有超过一个人,对方即使是多人,我们也都可视作单挑,只不过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的单挑了)。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三英战吕布和张飞单挑吕布这两段内容。


众所周知,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次单挑,因涉及人物较多,形象各异,兵器不同,所以很多画家在描绘三国的故事时,都喜欢表现这段情节。


三英战吕布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墨最多的一次单挑描写,除了正文外,罗贯中还用了一首40句的长诗,艺术性地复述了一遍战斗的全过程。

三英战吕布

这场单挑可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张飞单挑吕布,第二阶段关羽张飞合战吕布,第三阶段刘、关、张三英战吕布。


第一阶段,张飞战吕布,嘉靖本是这么写的:

“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


毛本将其改为: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毛本修改后,张飞就没有了败象。


毛宗岗之所以这么修改,肯定有尊刘的考虑的,但是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为了与自己描写三英战吕布时的长诗相吻合。


长诗曰:

“踊出燕人张翼德,手持蛇矛丈八枪。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


嘉靖本正文说张飞“枪法散乱”,长诗说“酣战未能分胜败”,彼此矛盾。


因此,就出现了需要修改的必要性。


第二阶段,关羽、张飞合战吕布,“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三国演义》中,“战不倒”或“战倒”之语只出现过这么一次,值得玩味。


罗贯中为什么不用“战不败”或“不能取胜”呢?


我们的理解是,罗贯中想表达的应该是关羽和张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又不足以短期内战倒吕布。因此,也就是说,如果继续打下去,即使刘备不加入,关羽、张飞也照样能够战胜吕布,但是耗时会很久。


第三阶段,刘、关、张哥三人合战吕布,吕布最终败走。


虽然正文中并没有给出这一战的回合数。但是长诗中却说到:

“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喊声震动天地翻,杀气迷漫牛斗寒。吕布力穷寻走路,遥望家山拍马还。”


这说明,吕布面对着刘、关、张三人的围攻,还是坚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但最后还是因为“力穷”,而不得不败走。


总的来说,这一战不仅直接体现了吕布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恐怖的武艺实力,而且还直接奠定了他三国武将中不可撼动的江湖一哥地位。

三英战吕布

另外,有关张飞独战吕布以及吕布是不是越打越弱或者张飞是不是越战越勇呢?这里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张飞两次单挑吕布的内容如下:

(虎牢关)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第5回)

(小沛) 布挺戟出马来战张飞,飞亦挺枪来迎。两个酣战一百余合,未见胜负。 玄德恐有疏失,急鸣金收军入城。(第16回)


当然,还有一次是第十九回合,但是那次双方交手的具体回合数和结果都不详,因此,就没有具体比较的意义了。


第一次,张飞需要关羽助战来战平吕布,第二次,刘备又“恐(张飞)有疏失”,这两次,都直接证明了:吕布,是远强于张飞的


当然了,有人说可能会说,第一次当然是吕布比较厉害呀,至于第二次嘛,那可就不见得了,毕竟张飞也没受伤,也没出现什么败象啊,你怎么能认为他这一次也还是不如吕布呢?


这个,其实也不难理解。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恐有失”一词出现在所有百回合以上的武将单挑中(仅典韦对决许褚除外)。


我们知道,虽然《三国演义》作为一本名著,但其描写一场恶战却最多不过几行字就完了,甚至很多名将死了,干脆就直接一笔带过,因此,从其艺术性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的语言无疑是精炼的,几乎句句都有用,而不会随意地去写些什么额外地废话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恐有失”三个字就不是作者随随便便地瞎写了,很显然,它是代表了作者的某种写作目的或某种写作意图的。


那么,这些被“恐有失”形容过的武将,其单挑到底算不算占了上风呢?


难道,其仅仅只不过是代表了他人对战友的简单关心而已吗?


我们不妨先看看庞德对战关羽时的表现:

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第74回)


如果作者写“操恐褚有失”是想表现曹操对许褚的关心,写“玄德恐张飞有失”是想表现刘备对张飞的关心。


那么,写“魏军恐庞德有失”,是想表现庞德在一群小兵中人缘特好吗?


按原文理解,当时庞德首战关羽,彼时于禁尚未到场,曹魏一方也无其他大将。


但作者宁可拿一个“魏军”当主语来凑数,也要让庞德被“恐有失”,这其实就是为了侧面说明:此战,庞德是不占上风的


所以,如果我们搞不清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层用意的话,那么,文中的很多地方都是会理解错误的。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恐有失”并不等同于关心,至少可以肯定,它不是简单地表示“关心”这么浅显的用意。


此外,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也是一大把的,简单罗列一些,如下:


1.吕布单挑时,从来没被“恐有失”过。


难道作者想表达,三姓家奴人缘很差?


2.凌统对决张辽,孙权“恐凌统有失”。但太史慈对决张辽时,孙权却又不“恐太史慈有失”了。


难道作者想表达,在孙权心里,太史慈的地位还不如凌统吗?


3.孙策对决太史慈,作为老大的孙策,居然亲自上阵厮杀。


然而,程普等人非但没有恐孙策有失,居然还“暗暗称奇”。


难道作者想表达,程普身为江东老臣,没心没肺,吃瓜不嫌事大,希望主公早死更好?


4.马超、马岱两兄弟,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然而马超对决张飞以及对决许褚时,在这两场恶战中,马岱都没有“恐哥哥有失”过。


难道作者想表达,兄弟俩感情固然好,但比不上“魏军”对庞德的感情深?


以上这些例子,我想都应足以证明“恐有失”并不等同于“关心”,而应是对当时武将武艺的一个侧面评价而已。因此,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被“恐有失”形容过的武将,实际上就等同于对战时,是不占上风的。


2.如果某人正面单挑被“恐有失”过,那么,他的侧面战绩也是一概不如对手的。这一点,《三国演义》中所有的武将单挑也都可以证明,无一例外。


当然,有的人又认为,小沛之战,争议似乎还是很大。


但是,这一次倒不是因为张飞了,而是换成了吕布。


因为有人认为吕布被此时已经被酒色伤身了,否则,以张飞的实力,应该是撑不到100回合的(无语,刚才老张挺猛的,现在又瞬间掉价了)。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吕布后期虽然的确酗酒且导致其“形容销减”,但是,那是发生在演义的第十九回,而小沛之战却是发生在第十六回呀!


如果作者原文没有明确写出或是多次提示或暗示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随意去脑补不存在的下文。


所以,对于小沛之战,作者既然没提到直接是吕布酗酒导致的原因,那我们就不应该本末倒置地挪用后文,来强行解释前文了。


这是其一。


其二,还有人说,即使喝酒不伤身,但是好色也伤身呀。貂蝉也算是吕布的战斗力的,只不过是负的。


这又是一些读者,开始强行脑补发挥了。


如果有人认为娶了貂蝉就被“伤身”,那岂不是所有已成婚的武将都“伤身”了?


这个理由,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吕布早在虎牢关之时,就已经和严氏结婚了。所以,“酒色伤身”的说法,也根本是经不起推敲的。


再结合作者罗贯中的一贯写作态度:

一旦认定了某个角色“老了”,他必然会明确或反复地指出这一点的。


因此,小沛之战,吕布既不显“老”, 也没有被“酒色伤身”,那么,其实力自然是处于和之前虎牢关之战时一样的正常状态,也就是说,这里100回合的大战,当然也是他们正常发挥的有效战绩了。


当然,虎牢关一战也有争议的情况,例如有人认为张飞对战吕布表现拉跨,对此,嘉靖本就有张飞“枪法散乱”的描写(后被毛批本删除了):

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相比罗贯中的原始版本(已失传),嘉靖本这里明显漏抄了一句话。


因为《三国演义》绝大多数的版本里面都有张飞在“枪法散乱”之后,也有扳回局面的一段描写,而且其内容几乎一致:

张飞枪法渐渐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八路诸侯见张飞战住吕布,都结住阵势,立马在门旗下看。两员战将战到五十合。不分胜负。(出处: 李卓吾本/叶逢春本/汤宾尹本/余象斗本)


所以,虎牢关的50回合之战,并不是张飞的极限,而应是张飞(五虎将级别的武将们)本来就可以扛得住吕布100回合的有效攻击的。


不然,后面也不会有吕布“素知飞勇,亦不敢相逼”的描写了。


当然,张飞除了本身有实力可以和吕布叫板之外,也有本身的一些“张氏特点”,比如喜欢大嗓门的对吕布“鬼吼”,以及还没开打,就喜欢对吕布说什么“三姓家奴”之类的话,直接搞起了人身攻击。


而我们知道,吕布并不是张飞那种粗野、鲁莽之人,他多少还是带点儒家那种儒风的,所以在每次开打之前,如果吕布总是莫名其妙地被人揭了老底的话,这也的确多少有点让他面子上挂不住,也影响其发挥,从而最终让他处于被动的状态的,毕竟城楼上的十八路诸侯们可都看着、听着呢。


而三国刚开始的时候,去古不远,儒学之风基本上都还是非常浓厚的,公候将相,文武大臣,哪个不要点面子?哪个不怕辱没了祖宗、家门呢?


当然,张飞也不是那种纯粹的愣头青和鲁莽汉,俗话说,张飞绣花——他也是粗中有细的。


如果张飞选择纯粹像关羽那样低头不语地和吕布硬杠的话,那其效果可能未必就好过关羽,但是一旦叠加使用各种方式,效果却立马就有所不同了,至少比起自己低头不语地一味硬杠要好一些,当然,这方面的加成效果,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夸大。


总之,张飞也算是成功地把自身的硬实力 + 超声波(狮吼功)+ 心理战 + 人身攻击等叠加效果,玩到了极致的一个人才。


因此,由三英战吕布可知,在《三国演义》中要想击败吕布,至少需要二人合力,当然,也不是随便大街上拉两个路人甲过来都可以,至少应该是两个比较强的五虎将级别的战将才行。


也就是说,关羽、张飞的合力应该是吕布的武艺之上限,而吕布的武艺之下限,至少也应该比关羽等任何一位五虎将高出不少。


如果非要问具体高出多少,我想大概至少应该高出三层或以上的实力才对,毕竟如果只是高出一两层的实力优势的话,这对五虎将或五虎将级别的武将来说,其压力还是不算太大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联手对敌了。


最后,有关吕布独战曹军六将的问题:

(吕布)引兵出阵,横戟大骂。许褚便出,斗二十合,不分胜负。操曰:“吕 布非一人可胜。”便差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吕布。布遮拦不住,拨马回城。(第12回)

吕布独战曹军六將

这一场战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许褚单挑吕布,第二阶段是许褚、典韦合战吕布,第三阶段则是曹军六将共战吕布。


第一阶段,许褚单挑吕布,二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说:“吕布非一人可胜。”


这个评价,非常重要。


许褚在书中与赵云、马超都单挑过,而且均超过了二十合,但是曹操都没说类似的话。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吕布在二十合时就已经给了许褚曹操可以预见的压力,而赵云、马超却都没能做到这点


因此,仅从这一点来看,吕布就应强于赵云和马超的。


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证据,最重要的还是三英战吕布,这个直接没话说。


不信,你让超云或马超,跟关张两兄弟比划比划,打打看?看看关张两个会不会有这个压迫感?


光一个张飞就能打平马超了,而关二哥的大刀可能还在原地等着他呢。


至于超云,说实话,即使退一步来说,他能够打平关张两个中的任何一个,甚至直接超过其任何一人,但是也是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的。


如果赵云还要想打平关张二人的联手,我想除了吕布,其他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超云,当然也不例外。


这个真的就不用在论证和打嘴炮了,直接谢谢下一个自然段了吧。


第二阶段,许褚、典韦合战吕布,回合数和结果都没有交代。


第三阶段,曹军六将合战吕布,吕布败走,也没有交代回合数。


一般来看,关羽、张飞与许褚、典韦这两个组合相比,还是前者两人更强一些的,但是强多少就不好说了。


不过,许褚后面战平过马超,而马超后面又战平过张飞,因此,张飞对上许褚,极大的概率是五五开,哪怕张飞占点优势,但也不会或者很难分出胜负的。


毕竟优势也不代表就是必胜,更何况还只是微弱的优势?


而典韦的武艺至少也应该是和许褚是差不多的,那么,关羽对上典韦,也就可以转化为关羽可以多少回合打平或战胜张飞了。


当然,这只是第一种思路。


第二,退一步来说,即使典韦打不过关羽,那么,再加上剩下的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这四人中的一个,我们不禁要问:关羽仍然可以战平或战胜他们二人联手吗?


我想,这个估计就有点悬了吧?


再继续退一步来说,我们不妨又加一个进来,问关羽一人独战三大高手(典韦 + 另外四人中的任意两人),其胜算几何?


我想,只要是个认真读过《三国演义》且智力正常的人,此时都难以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关二哥还能继续取胜了吧?


实话说,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无论任何一位武将,只要在正常情况下,其实,他是不可能独自战胜与自己实力相差不太远的另外两人联手的。


此外,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这四人肯定是要强于刘备的,而且还是随便拉出来一个,都是刘备打不过的那种


刘备真正的实力,主要在于:一仁,二哭,三求。


打架,非其所长也。


他能够和零陵上将邢道荣互殴对砍一下,就已经心满意足,虽死犹荣了。


奢望他能打过五子良将,是极不现实的。


因此,在整体实力上,曹军六将的组合,肯定是要远强于刘、关、张三人的。


但是,仅就武将排名的价值来说,这一战还是不如三英战吕布来得精彩。


此外,从三英战吕布,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一是即使是关羽、张飞合力,斗了三十回合,也还是战不倒吕布;

二是刘、关、张三人,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击败吕布的。


而这一战,由于回合数和时间都没有交代,所以,我们也无法得出量化的结论。


但是,仍有以下这个结论:

三国吕布,武艺第一,名不虚传


最后,我们不禁要问,吕布在正史中并非一个无敌的存在,为何罗贯中却把他塑造成一个战神的形象呢?

三国演义

这就不得不说说《三国演义》的谋篇布局和整体构思了。


首先,《三国演义》在整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历史阶段:前期拼的是武将与武力,中期拼的是谋士与智谋,后期则拼的是国力与大势。


前期这个阶段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群雄逐鹿”的时期。由于大部分战斗的规模都较小,因此武将个人的勇武,对于战局往往可以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而我们知道,三国又是一部双主角的男人戏,男一号刘备,大反派二号曹操。


当然,反过来也成立。


为了衬托这两位主角,大导演罗贯中就给刘备加了多倍的道德魅力值,也给曹操加了多倍的统帅值,而他们手下的武将、谋士们,也都给了相应的武力、智力加成。


但在前期却还是出现了一个Bug,即吕布在刘备、曹操的基本团队都很完善且都被罗导演大大地强化了的情况下,居然却还能反复地打着这两位都找不到北。


例如曹操就曾反复地被吕布追着砍,即使亲自下场也还是被打得狼狈不堪,以致于割袍断须,夺路而逃。


而刘备也不好过,被吕布夺了老家徐州,还要在吕布的旁边寄人篱下,替人守门。


而吕布又一向是个无道德、无智力、无根基的三无人员。


那,这部书,你让作者罗贯中还怎么往下编呢?


所以,这就注定了吕布必须是武力之神,这样,才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他能够长期地在各方势力之间捣乱,而不被人给直接团灭了。


而且,吕布既然作为前期的大BOSS,那么,其理所当然的也自然应该是武力第一人。这样,即使吕布后来死的早也没关系,因为这并不影响中后期双主角的实力发展和相互平衡。


各路诸将对他的基本认识就是:

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赢,追又追不上


所以,吕布注定要成为一个传说,世人以后对武将的顶级评价,也不过就是“如吕布再生”“不减吕布当年之勇”而已。


但,这就足够了。


在这场双主角的戏中,刘备的主线和曹操的主线在前期也都是并列发展的——镇压黄巾军可以看做是第一关,也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基础训练关。


组成反董卓联盟则是第二关,而这一关的Boss是华雄。关羽斩杀华雄之后,刘备军的经验值大涨,从十八路诸侯外的一个不起眼的县令,居然一跃就成了三国的双主角之一。


当然,除了华雄之外,下一关的吕布,作为大Boss也登场了,力战刘关张,直接奠定他三国武力第一人的江湖地位。


紧接着进入第三关:围剿吕布。


由于吕布是本关的BOSS,而刘备和曹操则是友军。因此,如果吕布的战斗力不够强的话,那么他们过关就会显得过于轻松,所以吕布必须要强于关羽、张飞,否则,就失去了大BOSS的意义了。


同时,这里作者特意安排了张飞和吕布单挑100回合、曹营六将(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围攻吕布,借此说明关张二人的江湖地位,以及许褚、典韦不如关羽、张飞等等。


至此,作者已经基本建立起“吕布-五虎-李典、乐进”的武力等级体系(后来的合肥之战,作者也是安排李典、乐进作为张辽的副将)。


这个体系,类似于《射雕英雄传》的“五绝-七子-七怪”或《海贼王》的“四皇-大将-七武海”以及《火影忍者》的“影级-上忍-中忍-下忍”等体系,也就是说,它构成了整部《三国演义》中的武力评价之基石。


第三关结束,吕布命丧白门楼,曹操煮酒论英雄,紧接着就是刘备和曹操双主角分道扬镳,官渡之战也开始拉开序幕。这也标志着《三国演义》从以名将个人武力为主导的前期,进入到以某士们的智谋为主导的中期。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刘备意识到仅仅依靠关张赵的武力不足以平定天下,这才引出了三顾茅庐,卧龙出山的情节。


这个阶段,贯穿了官渡、赤壁、汉中、荆襄、夷陵等几大战役,一直持续到诸葛亮出师北伐。


在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大规模战役中,诸葛亮、周瑜等天才谋略家光芒闪耀,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层层相扣,虽然整个三国中期虽仍有关羽斩颜良、赵云战长坂坡、许褚斗马超等经典战例,但是这些精彩的个人表现,对于战役的结果来说,却已经无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了。


再到后期的诸葛亮出师北伐,则已经进入到双方都开始比拼国力的新阶段,当白发苍苍的赵云横枪立马站在阵前时,可以说是代表了三国名将最后的辉煌与荣耀。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的武力巅峰和前期大BOSS的角色,也就只能由吕布来承担和扮演。


当然,演义的“武艺排名”可能还不是特别明显(因为要照顾到历史上的结果),因此,总体来说只能形成一个“高手集团”,在这个集团中的众人是互有胜负,但不会出现某人明显或压倒性地强于另一人的情况。


而且,“高手集团”中出现的胜负一般也是有一定原因。


例如,张飞能赢许褚因为许褚酒醉,关羽能阵斩颜良那是因为颜良有话要问,黄忠能阵斩夏侯渊那是因为夏侯渊先骄后怠。


但吕布却又是一个例外,他是唯一一个有过一对二“高手集团成员”记录的,而且还是双方都士气高涨,绝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正常情况下,因此,吕布仅凭此战绩,在《三国演义》中,也足够占个第一的头衔了。


侧面上,曹操为了打败吕布竟然动用6个,且都是名将,也是可以作为佐证的。


当然,这类形象在古典小说其实也中很常见的,例如《说岳全传》中的第一高手,一般认为是高宠,但对比其战绩也不过是一打二的获胜以及打飞了猛将金兀术的头盔而已——但是,这全书中却无一人能再做到,这就够了。


同样地,《水浒传》中的第一高手,一般认为是卢俊义。


但是,在梁山好汉聚义之前,卢俊义的最大战绩也不过是活捉了史文恭而已。


当然,史文恭是击败过秦明的人物,秦明又是属于“高手集团”而无可争议的一员,因此,史文恭在高手集团中也属高手,这样,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的战绩,也足以让他技压群雄了。


即便是让卢俊义萎靡不振,实力大打折扣的《荡寇志》一书,也安排了卢俊义以一敌对多还不落下风的桥段,这一行为也同样在全书中绝无仅有,足够为首称道的。


当然,小说终是人写的,作者说他是第一,那他就是第一,有人强行硬扯说不是,那就没啥意思了。


此外,三国演义整理自民间传说,其本质来看,还是故事,而非历史。


我们前面说过,作为故事,是要有其中心思想的,一般来说,其也会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某种看法。


例如即便是作为三国历史记录者的陈寿,其也还会掺杂着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和一家之观点的。


当然,这也并非什么过错,因为大家只要是个人,就一定会有他的想法和看法。


纵观《三国演义》的群雄,可谓各有特色,当然,其优缺点也都很明显:


袁绍名声大,曹操计谋多,孙权会团结,刘备得人心,刘表儒气足,刘璋性格温。


而吕布的特点也很好找,而且还不少:勇武,无谋,贪利,好色。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勇武,且一枝独秀。


既然是勇武,那如果单纯给他安排在“高手集团”,还是不足以让故事精彩的:


你刘备拿着两大高手,哥仨还打不过人家一个,脸往哪里搁?


你曹操仗着人多欺负人少,这算啥本事?


赢了也不光彩。


所以,必须得让他的“勇武”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强大到能够成为军阀势力的本质特征之一,强大到让那些公认为即使是正常的两军对战,也都难以击败他的程度。


这样,才有险象环生下的灵光一闪,也才有了曹操的运筹帷幄,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来削弱吕布的实力,这样,故事也才会更加精彩。


当然,精彩的故事,还需要矛盾双方的精彩互动,各有所长,互有胜负才行


例如,我武艺比不过你,但我的计谋却比你强,这也是古典小说的常见套路,但百试不爽,因为它符合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规律。


在早期的故事中,三国人物的武力设定也很不系统,比如《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大战吕布一节,居然还有张飞占了优势的意思,但到了后面的版本,就逐渐地改为吕布占优势了。


可以说,吕布的“天下第一”是作者日积月累后的最终“自然选择”。


为什么?


因为这样的设定也有助于表达作者的一个观点:武力不能代表一切,一个人再强,你能强过天下第一的吕布么?


如果一个人不注重经营社会关系,也不懂得使用谋略和策略,而是仗着自己有点本事但是却因此而得罪了全世界,那么,恭喜你,哪怕任你强成了吕布,最终还不是得一样落到个白门楼枭首的下场吗?


这样的形象,从上到下也都能产生共鸣,于上,吕布不忠;于下,吕布不义,各阶层的价值观都无法接受他,这样,艺术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这点上来说,吕布“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反倒是最“适合”安排这个“武艺第一”的才能的。


我们一说武功盖世,经常第一个就想到吕布,为什么?


因为他的形象鲜活,让人印象深刻


而其鲜活来自于什么呢?


来自于武功?


非也。


李元霸一人锤翻百万大军,吹得震天响,吕布有这本事么?


真正让吕布人物形象鲜活的,是他天下第一的武功下包装着见利忘义的本性,惟利是图的品格,恬不知耻的态度以及失败后摇尾乞怜的脓包相,只有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才让人物的形象永久饱满和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高超的武艺若没有低劣的人品来反衬的话,读者虽能记住他但不会骂他,例如高宠,评价不过是厉害、能打而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是形成不了脸谱化的印象的。


低劣的品格如果没有高超的武艺来包装,那读者虽然能骂他但也不会记住他,例如《荡寇志》里面有一个叫戴全的家伙,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两回的笔墨专门描写这个无关紧要之人的猥琐阴暗的故事,但是却没啥用,因为没有别的突出特点,这样还是很容易被读者给遗忘的。


同样是武功盖世,同样是兵败被擒,关羽却被特意拿半回章节来描写他封神成圣,而吕布却是先被陈宫的行为讽刺一番后,然后再用张辽的话直接骂一顿,甚至死了都还要翻出来鞭鞭尸,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三国演义》为他们安排了(确切来说,是加工了)不同的人物事迹,而不同的人物事迹,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人物品格。


而且,这样一来,作者的价值观也得以展示:

光能打,并不能让人都服你。

你还得要有信用,得讲义气。

最后,还得用你的善行义举、功劳人品,来证明你是个值得被历史铭记千百年的人物。


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把对立统一的复杂性格有机地结合在个人身上,来阐述民间朴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这既是《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也是其入选四大名著的重要理由之一。


而吕布,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如果吕布不是武力之神,他的许多事情,是没法合理解释的。


郭嘉就曾说:“袁绍不足为虑,吕布才是心腹大患。”可见其对吕布的重视。


其实,罗贯中也并没有给吕布造过神,《三国演义》为了渲染吕布头脑简单和巧取豪夺徐州而不得人心,以及描写吕布多次不采纳陈宫的妙计导致兖州之战的大好局势被翻盘,而徐州之战又被一个陈登玩得团团转,结果最后就兵败如山倒了。


然而,从正史来说,情况其实刚好相反,曹操几乎每攻一郡都遭到吕氏集团(不等同于吕布本人)的顽强抵抗,而吕布的失败,也并非刚愎自用,不纳陈宫的忠言所致。


正史中,曹操与吕布有过如下交战:


1.濮阳(东郡)之战,曹操围攻吕布,结果吕布大胜,这大家都知道。


然而,历史上吕布是因为蝗灾无粮而不得不主动放弃濮阳的。


《三国志·武帝纪》就写得很清楚:

“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


既然吕布都已经转进到了山阳郡,那么,就不存在着三战濮阳这回事了。


由于吕布直接撤了,那曹操就自然而然地收复了濮阳这座空城。


此外,演义中的第三战濮阳战役,其实更接近定陶之战。


而且,从史料中来看,在兖州战役期间,陈宫似乎一次献计都没有,更遑论吕布刚愎自负而导致战败了。


2.定陶(济阴郡)之战,济阴太守吴资坚守定陶城,使曹操再次攻击失利(未能拔城)。


但是,曹操随即又在野战中又大败吕布、薛兰、李封等人,使得定陶又成了一座孤城。


于是,定陶又被曹操给拿下了。


随后,曹操围攻雍丘城(在陈留郡),同样遭到了张超等人的顽抗,以致耗时了5个多月才打下(八月至十二月)。以致于曹操在恼怒之余,夷灭了张邈、张超的三族。


此战之后,曹操也基本平定了兖州。


3.小沛之战,当时高顺连续击败刘备和夏侯惇,夏侯惇既然自领一军,则人马必然不少,因此,此战对曹刘来说,应该都受到了一定的损失。


4.徐州(彭城国)之战,此战跟《三国演义》所说的也大相径庭。


在《三国演义》中,是糜竺、陈珪直接将吕布乱箭射走后才开城投降曹军的,但实际上,压根就没有这回事儿。


史书的记载,其实主要就一句“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


对于屠城的解释,有可能是杀光守军,也有可能是破城后,对军民都多有杀戮。


但无论是哪种解释,彭城都应该是被曹军攻破的,而且,侯谐也有很大地可能,是领导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的,否则,曹军也不会无故的去屠城。


此外,历史上的陈登父子,也的确作为曹军的内应,但作用似乎并没有那么大。


陈登把吕布戏耍的团团转,其实应该是演义所编的,陈珪反而曾给吕布献过计,帮吕布大败了袁术。


5.下邳之战,其实同样比演义说得艰苦,围城时间一共三个月(吕布传),前两个月,曹军还因为屡攻不克而士气低落,以至于曹操都想打算撤军(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直到荀攸想出了决河水攻这条毒计。


明末时的李自成围攻开封,最后开封也是被黄河决堤淹了(是李自成放的水还是明军放的水,有争议),结果,开封百姓死伤惨重,十不存一,开封也就几乎成了座毫无价值的废墟。


因此,曹军对下邳实施水淹的计划,其惨烈也可想而知了。


估计曹军前两个月的攻城其实毫无进展,而且当时正值隆冬(十月至十二月),所以无奈之下,才出此下策。


结果在放水后,吕布竟然还能再坚持一个多月(乃引沂、泗灌城,月余,布益困迫)。


在这种形势完全绝望的前提下,宋宪、魏续等人才有反叛之心,以致最后生擒了吕布,献给了曹操。


再说说陈宫的献计。


陈宫在徐州之战中大概有2次献计(似乎一共也就只有这两次)。


第一次(《献帝春秋》)陈宫对吕布说:“宜逆击之,以逸击劳,无不克也。”布曰:“不如待其来攻,蹙著泗水中。”


也就是陈宫主张迎战,吕布主张坚守。


但是,《三国演义》在这里就改得很牛,成了布曰:“吾方屡败,不可轻出。待其来攻而后击之,皆落泗水矣。”


也不知后一句,是怎么脑补出来的。


当然,其实吕布最后还是听从了陈宫的计谋,出城战斗过的。


《三国志·武帝纪》就说得很清楚:

“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曹操)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


两次战役,吕布最后都是采纳了陈宫的意见。但是出城野战,结果都是吕布大败,而且还损失了猛将成廉(打张燕那场著名的战役,前面我们说过,成廉与吕布一起冲阵)。


至此,昔日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吕氏骑兵,风光不再。


另外,大家很熟悉的犄角之计,综合多方的信息来看,此计大概也是比较坑的。


首先,当时曹军已经合围了下邳,可见其兵力明显多于吕布,所以,就算犄角之计完全见效,其胜算也不大。


其次,吕布当时已经几次听了陈宫的催促而试图迎战,结果都是屡败,此时敌方大军都兵临城下了,这还出去打,岂不是直接等同于去送死吗?


其三,吕布的老婆其实说的也不无道理,陈宫和高顺的不和,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而且之前陈宫还参与了郝萌兵变,现在危机关头,又让陈宫来守城,这如何能让人放得下心呢?


其实,吕布要真是一意孤行地死守到底,只怕这一战,他还真的就未必会输。


毕竟在前几次野战中的失利和损失不少的有生力量后,吕布尚且还能守住下邳三个月。而且,当时也的确如他所料,曹军在冬季攻城效率很低,兵困将苦,若不用水攻,只怕胜负难料结果难说。


总得来说,正史中的吕布,不仅勇猛,用兵也还是有两下子的,其部下和士民对他的忠诚度以及凝聚力,似乎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低。


因此,吕布被称为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也并不是没有其道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武将   庞德   演义   正史   嘉靖   武艺   胜负   人中   夏侯   实力   点评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