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间天堂”苏州市更名为姑苏市可能知名度美誉度会更高分析

我国非省会和非副省级的普通地级市中,经济实力最强和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非江苏省地级苏州市莫属,因为它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一众的副省级市及天津直辖市,而且目前苏州城区常住人口高达512.51万人,已经达到了特大城市的标准。其实苏州市不仅是经济发达的特大城市,这座城市本身就在全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单是听苏州这个名字,就已然被它的诗意所包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一句流传了千年的名言,所以江南水乡代表的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在江南水乡中最具代表性。“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和“和“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这些诗句就证明了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美丽之城。自古以来,姑苏都被各朝的大诗人所赞赏,成为了整个江南的代名词。可见“姑苏”之名甚至比“苏州”还要唯美些许。

苏州市别名姑苏,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在春秋时就已成为吴国的都城,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己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早在苏州建立都城的是西周的吴王诸樊,他在当地建立“吴子城”。继任的吴王阖闾又命伍子胥扩建这座城,因近姑苏山及姑苏台而称“姑苏城”。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人间天堂”。

其实苏州这个地方一开始为了纪念“胥”这个人的,叫“姑胥”。由于“胥”字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与“苏”两字读音相近,后来当地人习惯性喊着就成了“姑苏”,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秦朝把这里划为“吴州”,到了隋朝被改成“苏州”。“姑苏”和“苏州”这两个名字哪个更好呢?有人认为“姑苏”有浓浓的古风气息,也有人认为“苏州”有着现代感的大气时尚之美,两个名字各有千秋。

苏州的诸多别称之中,最为人称道,最能代表苏州气质的,除了“姑苏”,别无其他。古龙小说中有句经典的话: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苏州市假如更名为姑苏市,可能其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会更高,更上一层楼。下面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一、苏州市基本情况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4.6%,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2022年市区平均气温18.1 ,降水量1004.2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林果等。低洼塘田较多,出产莲藕、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特产有鸭血糯、白蒜、柑橘、枇杷、板栗、梅子、桂花、碧螺春茶等。长江刀鱼、阳澄湖大闸蟹和太湖白鱼、银鱼、白虾等为著名水产品。

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为独特风貌,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84处,其中国家级61处、省级128处。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大市范围内现有108座园林列入苏州园林名录。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虎丘、盘门、灵岩山、天平山、虞山等都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太湖绝大部分景点、景区分布在苏州境内。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大上海都市圈范围,属于苏锡常都市圈核心。苏州经济十分发达,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8.3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8.60万元。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42.7亿元,高技术制造业产值15735.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44.2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691.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0.7亿元,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721.1亿元。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29.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97.7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537元。

苏州市区位十分优越,交通特别发达,去往周边城市非常方便。全市公路总里程11472.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619.9公里。2022年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沪苏通铁路二期等国铁干线开工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启动建设,苏州市“丰”字形干线铁路网主骨架正式确立。全年铁路客运量4155.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1.4亿人公里。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5.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08.0万标箱。2022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07.3万辆,其中私家汽车416.7万辆,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营运线路总长度254.2公里。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人才辈出之地,现在也是人才集聚。苏州的名人灿若繁星,无论在文学、哲学、艺术、教育、政治、医学等领域均能找到苏州走出的名人。苏州素称“状元之府、院士之乡”,曾出过五十一名状元,并涌现一百多位两院院士,形成独具一格的“院士群”之象。在明清的科举时代,苏州以54位状元,3902位进士遥遥领先。

2022年末全苏州有各类人才总量36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7万人,高技能人才91.2万人。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大学)26所,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昆山杜克大学等都是名校,全苏州市在校大学生人数高达29.27万人,大学毕业生7.6万人。

苏州市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特大城市,因为“苏州发布”公众号9月15日发布情况说明:“近日,网传‘苏州工业园区并入姑苏区’的信息不实。按照此次调整的统计口径,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来算,苏州城区常住人口为512.51万人”。因此,苏州市中心城区常住总人口超过了500万,成为了特大城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至1000万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二、苏州的别名“姑苏”的由来

“姑苏”这个词,最早见于两千五百年前吴国跟越国之间的争战。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吴王阖闾在今苏州的西郊灵岩山一带建立了一座高台,这个台叫做“姑苏台”。“姑苏”又可以写成“姑胥”。公元589年,隋朝平定江南统一了全国,州县二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也被推广到了江南。以今天苏州为中心的太湖东岸地区原来叫做“吴郡”,隋统一后,借用先秦吴国设“姑苏台”而留下的“姑苏山”,将吴郡改成了苏州。那么,为什么没有用“姑苏州”,也没有用“姑州”,而是用了“苏州”呢?这其中有很多缘由。

“姑苏”这两个字,或者说是用这两个字表示的地名,就现存的历史文献而言,最早出现在《墨子》的《非攻篇》中,说吴王夫差“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智,怠于教,遂筑姑蘇之台,七年不成”。之后,《荀子》《韩非子》等著作在追述吴越争战时也都使用了“姑苏”这个地名。

对姑苏的早期记载,出现的时间都在战国中晚期。秦汉统一以后成书的如《国语》《史记》这些历史文献里,“姑苏”这个词就出现得比较频繁了。例如《国语·越语》和《国语·吴语》中都说,越王勾践及其部下范蠡等率领越军攻打吴国,进入吴国都城后,“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焚其姑苏”,把“姑苏”给烧了。那么,“姑苏”就是一处建筑或建筑群,至少一把火就能把它烧掉。

夫差时建设的姑苏或姑胥(木渎古城),作为吴国最晚期的都城,前后延续仅20余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灭吴之时,越人彻底摧毁了“姑苏”。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徙治姑胥台”,将越国都城迁到了“姑苏”。

公元100年前后,即东汉前期,会稽郡治所的吴县,是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当时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10万。“姑苏”,作为苏州最古老的地名及今天的雅称,既非此前认为的“姑”是古吴越语的发语词,更不是后人望文生义的“草木丰盛”“鱼米之乡”,而是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人类发展史内涵的文化遗产。

三、苏州别名“姑苏”的具体含义

“姑苏”是苏郊一座山的名称,也是春秋末年吴王所建的台名。那么,姑苏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一说姑苏是勾吴的音转,勾吴是商末至春秋太湖周边部族的名称。《淮南子・览冥训》把姑苏写作“姑余”。《吴郡图经续记》:“姑苏山……或日姑胥,或日姑余,其实一也。”有人认为,姑余即勾吴,苏人读“余”为吴,勾为无义的发语词。因此,姑苏山即“吴山”之意。姑苏台,亦可称作吴台,并代表苏州。范成大《灯市行》诗就有“吴台古今繁华地”之说。

另一说,在虞舜大禹时代,禹有个叫“胥”的大臣,佐助治水成绩巨大,被册封在苏州一带,这一带被称作“胥”,后转为“苏”。《红兰逸乘》:“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太湖中有胥王庙,故名其地日故胥,后世转音为姑苏。”此说未见于其他典籍,仅此孤证。《红兰逸乘》的作者是清乾道间人,距筑姑苏台之春秋末年已历二千三百年左右。何况舜禹,年代久远,史实已渺,此当为后世之传闻,不足为据。

有人认为,“姑”是“岵”的假借字,“岵”有“山上草木繁茂”的意思,苏是一种草,因此推测姑苏两字为草丰木茂之山。但“岵”还有“山无草木”的含义,此义常用。《诗・魏风・陟岵》:“陟彼岵今,瞻望父兮。”毛传:“山无草木日岵。苏,一称紫苏,为低小草本植物,不能代表一般的草木。因此,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再一说是“姑苏我民”的简括。“姑苏台者,吴王齐玄所造也。” 这是说,吴王壁羽在对楚战争中失利,耗尽民力,临终时嘱其子齐玄,暂且使民众休养生息,“姑苏我民”,于是齐玄造姑苏台,表示不忘。按此说未见任何经典,查《史记》等文献,吴王中并无壁羽与齐玄两人,只有屈羽与夷吾,《吴地记》虽有此二人,其时未有与楚作战的记载。姑苏台,始建于阖阊,在屈羽之后已九代。此说与诸多史实不合,似不能成立。

最后一说,“姑”为吴语发语词,没有意义;或日“姑”为古越语,意义不详。无疑,姑苏一词中,“苏”为中心字,姑苏台可简为苏台。而“苏”字,有“歇息生养”之意。《尚书・仲虺之诰》:“篌予后,后来苏。”孔传:“待我君来,可以苏息。”再从字形作分析。《说文》将“赫”字归人草部,认为是从草稣声的形声字。而“稣”是以“禾”为义符,可见,“苏”宇应是从鱼从禾的形义兼声字,具有“鱼”、“米”的内涵。吴,有人解释为鱼形。姑苏,就是鱼米丰足、令人称心的地方。这一说法,较为圆融和通行。

四、“姑苏”所指范围分析

姑苏所指范围,差异极大。一可指今苏州城及周围地区。《史记・吴太伯世家》:“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闾指,军却七里。”

这次吴军之败,《左传》记载“(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灵姑浮以戈击阚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座于陉,去榜李七里)。”可见,从榜李(今嘉兴南)以北,靠近吴都的地方都可称姑苏。姑苏还指苏州一州之地。宋范成大《吴郡志・古迹》:“钱氏广陵王在姑苏,不喜追游,不事园苑。”吴越广陵王钱元臻的职务全称是中吴建武等军节度使,所辖当比苏州市范围大。

姑苏也指苏州城区,此类例证甚多。除张继《枫桥夜泊》、杜苟鹤《送人游吴》等名诗外,元陆友仁把平江城区人士称作“姑苏”籍人士。明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有“姑苏城外古禅房”的说法。清鲍皋:“三秋梦老姑苏客,一唱消魂子夜词。”明清以来,所说的姑苏多指苏州城区加附郭的县区。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横山、吾家山、天平山、阳山、东西山、荷花荡、太湖等,说明姑苏不仅包括苏州城区,还包括吴县、长洲与元和等县区在内。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姑苏往往专指姑苏台。唐李绅《姑苏台杂句》:“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姑苏简称“苏”。陈羽:“忆昔吴王争霸日,歌谣满路上苏台。”苏台与姑苏一样,转化为苏州的别称。清潘钟瑞讲苏州太平天国史事,著有《苏台麇鹿记》。袁景澜《山塘观清明赛会诗:“东风乡陌吹香尘,莺花艳集苏台春。”

但是,亦要注意姑苏台与姑苏宫的区别。在春秋吴王夫差上黄池争霸之时,越军袭击吴都,“越王勾践乃率军诉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这一“姑苏”似指台,而姑苏台所在的姑苏宫依然存在。因此过了几年,吴王可以“帅其贤良重禄以上姑苏)”。越再次伐吴,“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姑苏宫可坚持三年,可见该宫的巨大与坚固。越王占领吴国后,一度“徙治姑苏台”,把它作为办公地点。后代越王也有将都城移此的。

研究姑苏,要特别注意后建的姑苏台馆与原有台宫的区别。南宋时,苏州刺史建招待宾客的姑苏馆于盘门里河城下,又“作台于城上,以姑苏名之。虽非故处,因馆而名,亦以存旧事也。制度尤瑰,特为吴中伟观。此台正据古胥门,门迹尤存。”姑苏馆,在明朝洪武元年知府何质移置盘门外,初名“站”,后名驿。另有一所姑苏驿在府治之西,今道前街西端一带。到成化年间两处姑苏驿均已废旧,由苏州知府重建于胥门外,此驿“基半筑于水,广袤数十丈,背城西河气势宏畅”。

五、关于“假如苏州市更名为姑苏市”能否让这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高分析

(一)“姑苏”的美誉度高于“苏州”

姑苏在苏州众多别名中,是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在先秦典籍《国语》《墨子》《韩非子》中均有记载。特别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吴郡为苏州以后,多有称苏州为姑苏的。如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刘驾“笙歌人海云,声自姑苏来”;杜苟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等等。《红楼梦》也称苏州为姑苏,并说这是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姑苏的吴侬软语,软糯婉转;姑苏的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姑苏的阡陌纵横,舟楫如梭。如果说现在苏州的美在于小桥流水人家等真实影像,那么姑苏就是苏州城最美好的回忆,最眷恋的模样。一听姑苏就有那千年韵味,如画呈现,美不胜收。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姑苏最初给人的印象便是精致二字了,从亭台楼榭的园林,到青砖绿瓦的古道,再到小桥流水的人家,尽显江南的风花雪月。姑苏区是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古城历来是世人看苏州、读苏州、品苏州的最重要窗口,不仅有着“东方水城”的美誉,更是江南文化的荟萃。

(二)“姑苏”比“苏州”听起来更美

地名是否优美虽说常需要感性的判断,但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理性上的总结。在众多好听的地名中,有两大类可以概括:一类是能体现本土山水风貌的地名,最好其中还有些历史沧桑感。比如,人们经常吐槽的驻马店,其古称 “汝南”则是这一典型。另一类地名则是画面感较强,有令人想象的空间,通常在乡镇及以下的地名中更常见。如昆山的锦溪,高淳的桠溪,如皋的柴湾等等。我们可以用一句唐诗概括这两类美好的地名,这便是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汉阳”则为第一种类型的地名,“鹦鹉洲”则是画面感十足的地名的典型。

“一到秋天,苏州就美成了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一下雪,苏州就成了姑苏。一场淋漓尽致的大雪,洗去了苏州满城的铅华,绘制出姑苏城粉墙黛瓦本初的模样。”这样的秋景和下雪文案一使用,当代地名“苏州”就被古代地名“姑苏”给比下去了。

就审美角度而言,“姑苏”比“苏州”也似乎灵性一些。“姑苏”较“苏州”则更具一些别样气质。古代文人似乎比较在意地名的审美,他们常常很大胆,总是弃用当时的正规地名,改用别称或古称,使得诗文充满美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没有使用当时的“苏州”一名,却使用“姑苏”这一称呼,给诗句增添美感。如杜荀鹤有一首诗《送人游吴》,若把题目中的“吴”改成当时的正规地名“苏州”则缺乏意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姑苏   苏州市   吴王   勾践   都城   太湖   吴国   人间天堂   苏州   地名   知名度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