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央企将被除名?3年多巨亏1350亿!到底是谁把它搞垮?

这家万亿央企要被除名了!一年亏损超千亿,自己给自己“下课”,到底谁该为此负责?先点个关注,听我慢慢道来。

最近,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公司突然宣布,为了提升品牌影响力,决定把公司名字改成“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公司”,简称“中信金融资产”。

这新名字搞得金融圈一片哭笑不得。从原本财政部管理的27家金融央企之一,排名仅次于四大保险公司,变成了中信集团的一个附属公司。这算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吗?简直就是对咱央企的侮辱啊!

华融:崛起与崩盘

一开始,华融是为了解决亚洲金融危机而成立的国有金融资管公司之一,旨在处置大量不良资产。但一群高管和中层干部担心公司被注销,便急于扩张,力图使公司更大更强,抗衡可能的解散风险。

赖小民掌舵后,华融利润暴涨,2017年利润飙升至266亿,2015年在香港上市后,更成为拥有多个金融牌照的大型金控集团。然而,事实却证明了速度的弊端,连续三年(2020年和2021年)华融遭遇亏损,累计亏损高达1350亿。这一切都源于赖小民的违规操作,他盲目扩张、无序经营,让公司严重偏离了正轨。

二、华融:扩张的破灭与跌落

然而,华融的快速扩张并未在坚实基础上建立。自2017年赖小民被调查后,华融的问题逐渐显露。2020年财报显示,公司亏损高达1029亿,这在中国企业历史上属罕见。这巨额亏损的原因,正是赖小民违规操作、盲目扩张和无序经营所致。

华融的崩溃不仅是赖小民一人的过错。公司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对错误决策视而不见,甚至纵容这些决策,同样对公司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华融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追求迅速增长和扩张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否能够跟上发展的步伐。

三、华融的蜕变之路

面对严峻形势,华融别无选择,只能寻求转机。2020年,国家批准了华融的改革计划,由中信集团接手华融,成为主要股东,同时,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等部门的联合工作组进驻,全面整顿重组华融。

三年来的努力让华融风险得到一定控制,但原本的金融资产管理业务已失去竞争力,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

于是,华融决定改名为中信金融资产,退出资产管理行业,转型成金融控股公司,专注服务中信集团旗下各金融机构,期待重生。

最后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破产事件敲响了警钟。作为央企的守护者,每位管理者都应铭记责任,在投资决策和运营中慎之又慎。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更好地履行国家使命,确保央企可持续发展。

监管机构也应强化对央企的监管,确保其遵守国家金融政策,承担社会责任,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社会大众也应密切关注和监督央企,共同守护国有资产安全,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国华   中信   中国   股份公司   融资   金融   集团   责任   国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