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巷陌」小河沿 摇曳了半城人的风雅颂

清末小河沿风光。

来到小河沿,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这才意识到,心头已升起了一块柔软的印记,暖暖地,氤氲开了。

上岁数的沈阳人,会在残存的记忆中,想念起评剧、相声、大鼓等在小河沿边兴盛的景象,犹记得鸣湖春的菜肴、画舫中传来的雅歌,中元节夜晚那飘向天边的灯船;中年人则会记得万泉河里的游船、地标式的舞厅、人流来往穿梭的小河沿动物园。而当下的沈阳人,则会体验到赵尔巽公馆的幽雅、诗歌漫道上闪闪发光的诗句,更会打卡那勾引味蕾的小河沿早市。

我总以为,小河沿的岸,万泉河的水,共同留给这座城市一个极具诗意的意向。弄柳的风、灯光下的河水,盛京八景的意象,与难得的人间烟火之气,总在唤醒着心底的某种诗意。

清末民初小河沿冬景。

起初,它仅是一眼清泉。清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下令扩建盛京城。在原有的城墙外,建设了近于圆形的土筑外郭,关东人印象中的老盛京至此成形。

当年,盛京人在城市的东南隅置水池两处,导小沈水自南流出。小沈水清波一泓,珠泉万孔,四时不涸,又名万泉河,万泉河边这片地区则被沈城百姓称呼为小河沿。

这眼340多年前才拥有河床的泉水,自此汇入到城市历史的时间长河之中,一点点沾染了城市的底气、文人的灵气、民间的市井气,便流淌成为这座城市的文脉。这便是万泉河的故事,而站在河岸——小河沿上观看风景的人们,便成为“逝者如斯夫”的过客。

万泉入河,成就了一池开阔的湖水,更化为文思荡荡,因为文人墨客的300年吟唱歌颂,万泉水、小河沿成为盛京一处极具诗情画意的名胜。康熙时期,小河沿地区尚以菊苑为知名,成为高洁之士、文人墨客们吟花赏月的绝佳处所。乾隆年间名声大噪,成为全城知名的风光,跻身沈阳风光的“排行榜单”。

万泉清波,小河沿边,摇曳了半城人的风雅颂。小沈水之泉则汩汩不断、流淌至今,它的风光因文、诗、曲而增色,更加意境阑珊。前人在万泉河畔以诗为友,以文互赏,这里则成为沈阳文化的一个地标符号。

300年来,小河沿不断地吟唱,沉淀到沈阳人的记忆深处。其中几位清代文人的万泉故事,勾勒出历史长河中的万泉河倩影、小河沿风姿。

东城菊苑

流人心中的净土

康熙三十四年(1695)的重阳节,本是一个喜庆日子,不料却迎来了阴雨连绵的天气。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盛京城内一群文人的心情。他们带上好酒,在雨中步行到城东的菊苑内,从早到晚,几乎花光了兜中的盘缠,喝光了带来的好酒,仍不忘欣赏菊花。

醉翁之意本不在酒。而菊花,让这些不甚得意的文人们感受到陶渊明的高洁。夕阳西下,时间已晚,一群文人相互道别,回到盛京城内的家中。而此次聚会的主角陈梦雷,写诗送给了同聚的友人:

梁苑当年菊,犹开沈水涯。

不携千日酒,空负一园花。

冒雨还相约,无钱倘可赊。

莫疑归路远,醉任夕阳斜。

康熙二十一年(1682),陈梦雷因冤狱而谪戍盛京,为新满洲披甲为奴。幸有奉天府尹高尔位的照顾,生活有了起色。他开始修建云思草堂,引来绢秀花石,每天以著述为乐。为了传播传统文化,他开门授徒,解经讲史,一时盛京“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学者踵接”,陈家门庭若市,这位被流放的文人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告别了繁华的北京,陈梦雷总是孤单而郁闷的。在小河沿一带这个难忘的重阳节,却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把那天欢聚的情节,写入《陪都十六景》中,位列十六景中的第三(排在天柱衡云、开城霁雪之后),命名为东园泛菊。

在跨越时空、翻阅前朝历史时,许多古城都有“八景”“十景”“十六景”等风光榜单。盛京古城自顺治、康熙年间开始,便有第一份风光榜单——“盛京八景”,可惜那个盛京八景尚无小河沿的风姿。但从“留都十六景”起,陈梦雷将江南文化引入盛京,东园泛菊成为沈阳具有代表性的名胜景观。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也是小河沿第一次荣登盛京城的风光名胜榜单之中。自此,小河沿便与陪都盛京的城市风光榜单相伴始终。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盛京城逐渐热闹起来,来往的商人川流不息,城市愈发繁荣。小河沿一带已是盛京人喜爱的游憩之所,更流传出“万泉八景”说法,与盛京才子们在万泉河畔比诗的佳话。

当时,久居盛京的几位诗人都把城东的万泉河当成了陪都胜地,并相约以万泉河边景观为对象各赋“万泉八景”诗。沈仕临、潘扶云、八十泰、宝瑚等纷纷挥笔落墨。

诗成后传看吟诵,并流传开来。其中沈仕临的一首《碧溪春晓》不胫而走——

何处春来画最工,万泉入望晓烟笼。

波光潋滟开朝镜,草色模糊扇软风。

凭仗西湖一段秀,妆成沈水几分同。

绿杨堤畔余寒恋,才见溪桃绽小红。

沈仕临,字云樵,沈阳人。乾隆间以文知名于盛京。

他的诗中,以轻灵的设问开篇,描绘了初春万泉的美丽晨景。此诗着重写的是小河沿春色之美,诗中的万泉河畔波光潋滟,草色模糊,软风轻扇,绿杨挺拔,桃花绽红。诗中有画,万泉之春真是一幅令人垂慕的风景画啊!特别是此诗把万泉河比为杭州西湖,自然流溢出对家乡美景的热爱与自豪。

沈仕临和诗友潘扶云等赋诗万泉八景,是沈阳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意识提升的体现,是诗人们自觉地弘扬家乡文化的一次集体行动。

有了这个开始,乾嘉以降,至道光、光绪年间,沈阳陆续有许多文人咏唱沈阳八景、十景等,其影响迄今犹然。在这样的城市榜单中,在这些景致的“评选”中,小河沿总是名列其中,而且经常名列榜首。

魁星楼下

名师引领文风大盛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一名中年读书人阔步直入小河沿边的魁星楼,向魁星神像下拜后,便赶赴京城参加会试。这位便是关东才子王尔烈。

他在辛卯恩科殿试得二甲一名(全国第四),后任翰林院编修,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并任皇子的侍读。嘉庆年间,嘉庆帝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嘉庆四年(1799),72岁的王尔烈卸任大理寺少卿回到家乡。

王尔烈告老还乡后,在萃升书院执教,再次回到小河沿边的魁星楼时,已是古稀老人。萃升书院因为他的到来,名儒学子纷至沓来,都以能听其授课为荣。在萃升书院执教期间,王尔烈经常带领书院的学子们登魁星楼参拜魁星神,以求他们能够学有所成、榜上有名。

在王尔烈的带动下,万泉河北岸的魁星楼渐渐热闹起来。1628年,皇太极临河修建了魁星楼,许多年后魁星楼一度被人遗忘。但经过道光十八年(1838)、咸丰三年(1853)、光绪八年(1882)等历次重修,其楼阁的殿堂不断增多,规模也更加宏伟壮观。

魁星楼内外,雕梁画栋、飞檐斗阁、端方整肃、气势恢弘,成了文人墨客、书生士子及其亲人常来光顾的地方。他们在这里求签拜神,顺便领略一下这里的自然美景。

而在这热闹的香火中,偏有一人,要寻求小河沿的清幽。

月色明如许,幽寻性所耽。

花光浮夜气,星影浸春潭。

古寺清钟歇,长堤野径谙。

携销吟未已,已过小桥南。

在盛京古城无数个寂静的夜里,唯独他一人拄杖夜行,看遍小河沿边的月色、花光、星影、春潭、古寺、清钟、长堤、小桥……这个人便是当时盛京城的文坛泰斗——缪公恩

缪家是盛京城内有名的宦官世家,隶汉军正白旗。在这样一个家庭,缪家子孙都受到严格教育,读书入仕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追求。缪公恩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的濡染,北归盛京后成为盛京的名士。缪公恩50岁时出任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悉心教授八旗子弟,后被聘为萃升书院山长。

缪公恩常去魁星楼参拜,曾给魁星楼题写牌匾“天下文明”,更实践着“天下文明”的理想。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竭力教导桑梓子弟,奖励提拔读书人,很多盛京名士都出自他的门下。他更与友人倡办芝兰诗社和会文山房。

缪公恩是最懂万泉河的,他白天来,晚上来,春天踏青来,酷暑纳凉来,在幽思中欣赏,在魁星楼高处静望,写出了《晚晴万泉河小步》《夜步万泉河》《万泉河散步》《万泉河纳凉》等一系列名诗佳句。

他最喜欢夏日雨后的小河沿,他“徜徉不归去,为爱晚凉多”,看到万泉河中的圆月明亮如“海天抛上水晶球”。最忘情的一次,他在万泉河边静伫极久,身心平静,如同庄子所说的神寂,感受到万物自然寂静无声……突然发现,眼前渔船灯火通明,照亮了整个岸边。

从“菊之爱”到“莲之爱”

夜生活从泛舟开始

烟波淡淡水云旧,共约良宵放棹游。

难得相逢好明水,大家载酒上红舟。

万泉河在沈阳东门外,俗称“小河堰”(小河沿)。今年夏,余应试省门友人任六维(钟岳)侨寓河畔,招余月下泛舟同吾乡尤铭阁(其胜)、石朗人(玉山)六维具酒肴,命童子操楫登舟,畅饮为乐是夕月明如昼,荷花盛开此岸有杨柳几千株,低拂水岸绵堤而东,石台高起,上有珠林宝地,宫殿巍峨,称胜境也,归乃赋诗,以志其胜云。

清代之时,多有文人雅士来小河沿聚会游玩,赏花望月。道光十八年(1873)重阳节之时,东北文士魏燮均、袁甘泉、李湘浦等九人在此写诗唱和。

魏燮均在小序中已经言明,这五首七绝,是他二十六岁时“应试省门”时所作——“应试省门”属于府试,考中者为秀才。小序中简言在万泉河即“小河堰”(小河沿)与同友月夜泛舟时的情景。

魏燮均与任六维、尤其胜、石玉山等几人月夜在万泉河泛舟,由任六维备下酒肴。魏燮均赏河中莲荷,听寺庙晚钟,畅饮同乐,兴之所至,竟能连吟五首,可见高兴之极。特别是他刚刚与盛京文坛泰斗缪公恩相识,得到了对方的赏识,更感觉到青春作伴,前途无量。

魏燮均的小河沿夜游诗作,勾勒出一个色香味俱全的万泉图景,更勾描出当年夜生活的生动画面——魏燮均游览的万泉河畔,不但有游船供月夜泛舟,饮食也与之配合。可以供“酒肴”,游船上有“渔儿”操桨,荷花深处有歌女唱《采莲曲》。

小河沿的荷花。

而万泉河边的寺庙里,晚钟频传,宗教文化繁荣。这些信息都说明,清代后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盛、文化的发展,盛京的夜生活已经初露端倪。

更令人惊喜的是,魏燮均提到了荷塘,并写了“水波荡漾月珠联,一阵香风扑上船。唱罢采莲人不见,画桡飞过藕花边。”

万泉河流涌了200年,而它的“主角”——荷花终于登场。有了荷花的万泉,似乎有了全新的性格。而从陈梦雷的“菊之爱”到“莲之爱”,盛京文人们诗歌的对象,有了深刻的转变。

外壶服务

成就古城人的怡然自乐

“檐下招牌挂外壶,腾腾汤火漾红炉。吃茶人爱江心水,会向春风小市沽。”

这首《外壶》一诗,说的是沈阳上百年前的“外卖”“跑腿”服务——关外壶。

茶馆外卖水者,曰“外壶”。在当时的盛京城内,“外壶”水以小河沿为上品,次则北关之八王寺、南关之甜水井,余井皆苦水也。

另有一些茶馆兼做“卖外壶”生意。光绪四年(1878)初版《沈阳百咏》中,缪公恩的曾孙——缪润绂自注:“茶馆之外,有所谓卖外壶者,招牌并注明江心水,顶上茶等字样。城居吃茶之家往往使之。”由此可见,此类“卖外壶”似乎是将茶备好送至居住于附近“叫外卖”的顾客家,实则并非如此,其所卖的只是沏茶的开水,并不是茶水。

为了免除误解,缪润绂特意将此诗改为:“檐下招牌挂外壶,小河沿水煮红炉。寻常客到茶方便,快遣厨娘入市沽。”并注云:“茶馆外卖水者曰卖外壶……最便城居之家,所卖多小河沿水。”这样改过之后,就不会使后来的读者产生误解了。

喝着小河沿煮出的茶水,盛京城的人们不知度过了多少惬意的时光。盛京城里的人都知道,小河沿水的水最好喝。更知道,小河沿是全城人的风雅集聚之地。大约从清代道光年间起,这里逐渐成为盛京城著名的休闲避暑胜地和民俗活动荟萃之地。

最善写万泉河的,仍是缪家的才子们。缪润绂在《沈阳百咏》中道出了万泉河边的热闹。“万泉河为游人避暑之所,内栽红莲数亩,其上为观音阁禅院,炎热之际,游人至下方乘凉,听大鼓书及落子等类,徜徉终日。”和自己的曾祖父一样,缪润绂喜欢在魁星楼上,鸟瞰着万泉风光,“楼上窗四面,南望鄂家坟,东瞻观音阁,北瞰万家烟火,西瞻转角敌楼(沈阳古城转角楼)高高在目,洵佳境也。”他提炼出万泉风光的最美印象——盛京八景(称为老盛京八景)之“万泉垂钓”,“泉流不择地,掘地皆清泉。偶为河上洲,泉脉来涓涓。银鳞四五寸,跃跃波纹圆,伊谁弄钓丝,看此清且涟。大哉谓滨叟,思之常穆然。”

此时的盛京城一天天热闹起来,繁盛起来。万泉河更以富丽明艳的色彩,百媚千娇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游人。东北地区寒冷季节较长,每年春季冰雪消融、草木初萌之时,在严冬中度过四五个月的城市居民,都要出城踏青游赏,到了炎热的夏季则要寻找凉爽的地方消暑纳凉,而小河沿地处盛京城内,山水阁楼相间的景物,正是踏青、避暑最理想的去处。

因此,每年农历三月至七月之间,盛京城的居民便来到小河沿纳凉、踏青、赏荷。同时,卖食品、杂物的小商贩也云集此处,说书唱曲的江湖艺人纷纷到此献艺,这里成为盛京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清代的盛京,每年的七月十五,人们还会汇聚在小河沿,在万泉河畔举行“放河灯”仪式。“放河灯”本是佛教的活动,后来演变成一种民间的祭祀活动。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一种祝福,后来则又变成一种如庙会一样的娱乐活动了。

一池水,荡漾四季风光。小河沿边“万泉垂钓”“万泉莲舟”“万泉雪霁”“星阁晴霞”的风光,迎送岁月,四季如歌,逐渐成为盛京远近闻名的胜景,万泉河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万泉河畔被文人们吟诵了300年,成为处处有佳景、步步藏佳句的名胜。进入到清末民国时期,当近现代的文化娱乐业引入沈阳之时,小河沿再次领风气之先,成为全城最热闹之地。


来源:沈阳日报 作者:傅淞岩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河沿   光绪   魁星   茶馆   沿边   巷陌   风雅   小河   文人   康熙   风光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