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传奇,有些人却混成了笑话

春晚40年,有些人活成了传奇,有些人却混成了笑话!

以前的春晚是造梗,一个梗大家能说一整年,比如: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当时这句话的火爆程度,不亚于如今的科目三,还因此帮助警方破获了一起间谍案。

再比如赵本山的“你大 爷还是你大 爷”,依然流传至今。

而如今的春晚都是蹭梗,已经过时的热梗+鸡毛蒜皮的事+最后大团圆包饺砸,就组成了一个小品,所以根据这个公式,各大网红就开始了提前预测春晚小品。

例如“大妈,有没有看到我的哈基米”、“尊嘟假嘟”、“恐龙抗狼”、“我没K,鸡哔你‘我姓石、在小小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以及“公主请上车”等热梗,都被网红预测成了今年的春晚小品,并且拍了出来,其尴尬程度,真的不亚于《初见照相馆》带来的震撼。

甚至有不少网友表示,如果今年真的出现这么多老梗,他们就真的要砸电视了!

以前的春晚是在搞笑之余,还能拔高立意,如今的春晚,却连最基本的搞笑都做不到,不是教育人,就是各种蹭梗,让无数观众在团圆之夜抠出三室一厅。

所以虽然距离春晚还是两个多月,但这6位春晚钉子户,已经有不少网友吐槽了!

作为连登春晚27年的老艺术家,蔡明本应很受敬重,可在近几年的小品中,她却饱受质疑,甚至被不少网友喊话“远离春晚”!

在2013年的小品《想跳就跳》中,她一改往日形象,从以前的讨喜人设变为了毒舌老太太,其中的“你是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没想到你人是微缩的,心还是猥琐的”。

从那以后,这两位老搭档的搭配,就变成了毒舌的蔡明,永远都在嫌弃潘长江。第一次转变还会让人眼前一亮,但之后都是差不多的作品,难免会让人审美疲劳。

从《想跳就跳》到《学车》再到《儿子来了》,明明不同的故事,但却是相同的尴尬,借用网友的评价就是:心疼下面那些笑得前仰后合拼命鼓掌的观众,他们才是今天最优秀的演员,而这条评论获得了2000多的赞同。

作为大家认可的小品女王,蔡明早年的作品,真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1996年,已经35岁的蔡明,为了演好小品中的机器人的完美体型,硬是连着两个月没有吃过一厘米,在高强度的排练和饥饿下,她的腰受到了一尺六,体重也降到了90斤,这才有了两人的完美合作。

在小品上用心钻研,在影视作品上也是拼命努力,就连她的多变嗓音,也是经过一番苦练才练成的。

2004年她在央视的一档节目上,硬是用美声、通俗、中文、英文等方式,唱了19首歌曲,光是这份功力,就足以秒杀内娱如今的小鲜肉。

所以这位老艺术家并非没有演技,只不过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剧本罢了。

蔡明老师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剧本,再加上观众们审美疲劳,所以才被抵制,但于震却仅仅因为一部作品而被群嘲,想必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这部作品就是被大家吐槽一整年的《初见照相馆》,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部作品?

这是去年春晚的一部小品,讲得是两对不同年龄段的夫妻,对于婚姻和家庭的理解,总体来说,就是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吵了十多分钟。

其实很能理解于蕾导演能选这种题材的小品,因为每年都会有这种主旋律的作品,但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种主旋律作品要么就是赵本山和宋丹丹《火炬手》这种搞笑和激励人心的;

要不就是黄宏和黄晓娟的《黄豆黄》以及蔡明郭达的《北京欢迎你》,既符合时代浪潮又能明确点题,但去年的《初见照相馆》,却是要啥啥没有那种。

纵观以往的劣质小品,有这样三大原则1.毫无喜剧修养,笑料设计简陋;2.以宣教的价值观来构造故事;3.一切故事都在矛盾和争吵中拉扯开来,又突然扯出个煽情点作为转折,毫无逻辑,完全无法入戏。

显然这部《初见照相馆》全都符合,整体没有逻辑,又强行煽情,唯一的搞笑点就是马旭东生硬的搞笑,情感上无法共鸣,故事上没有逻辑,本来是想通过中年夫妻的矛盾,来凸显婚姻的不易,最后再升华一下,突出婚姻虽然很琐碎但也不乏幸福温馨的主题。

但在小品中,他们吵了一架后,年轻情侣竟然真怕了,不想结婚了,这样的故事显然是和春晚风格不搭的。

所以当所有节目结束后,这部小品毫无意外的上了热搜,直到今年快过年了,还有无数网友心有余悸。

由此可见,一部好的作品会名留青史,但一部很差的作品也会让人记忆犹新。

而这部小品的主演于震,也被不少网友吐槽。

除此之外,还有岳云鹏、潘长江、孙涛、邵峰,其中潘长江、邵峰和孙涛,是因为从演一种角色,总是差不多的题材,而被观众审美疲劳,所以被吐槽。

但岳云鹏却是因为相声毫无新意和笑点,还不如《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刘波和龙傲天,他们一个言行浮夸,一个身体孱弱,一个能力超群,一个克制守礼,虽然都是土掉渣的桥段和台词,但经过他们的演绎,却别具新意。

没有网络热梗,没有审美嘲讽,也没有生拉硬凑,只是调侃 吐槽,就能打到观众的心坎里,直击观众心吧上,他们时而可爱,时而夸张,还带着点反差萌的表演方式,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所以想要演好作品很简单,也很难,简单在于只要一群人把力气都往一处使就可以了,难处在于是否会受欢迎,是否能被导演组接受。

特别是在春晚那么大的舞台上,既要符合主旋律,又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那么到底应该取悦哪一方?还是应该做到两者兼顾?这一点赵本山大爷早就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而这也是他离开春晚的原因所在。

“其实春晚小品他的最大主题是快乐,你那个作品教育不了人,365天了都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走过,就这一晚上你还教育他有用吗?”


这是赵本山在杨澜访谈录上对于春晚的理解,而小品最开始的意义也是为了开心快乐而存在的。

1983年在第一届央视春晚上,严顺开表演的《阿Q的独白》,首次运用了“小品”这一表演形式;隔年的春晚上,陈佩斯朱时茂用最简单的道具,带给了无数观众欢乐,他们的《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而这部作品也是经典中的经典。

从此后,便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小品艺术家,像是有:赵丽蓉、宋丹丹、黄宏、赵本山、蔡明等人,在他们优异的表演下,使得每年的小品都成为无数观众最期待的一刻。

很多人认为,以前的小品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都是因为他们演技好,实际上演技好是一方面,这些艺术家的亲身经验才是重中之重。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放在本山大爷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他不是那种天才演员,而是“保剑锋出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那种演员。

赵本山也许就是三毛本毛,是典型的苦出身,从小就和瞎子二叔东奔西走,吃百家饭长大。

所以他非常懂人情世故,也看得出眉眼高低,在尝遍了世态炎凉之后,又怎么会不懂表演?更别提他演得全都是农民,正是生活的艰苦,才给他提供了宝贵的喜剧实践经验。

而“大字不识”的赵丽蓉老师,更是成为无数70、80后内心当之无愧的小品女王。

今年7月,央视新闻用这样一段话来怀念她“她是优秀的评剧演员,60岁首登春晚,她不识字,却苦练数月,在小品里悬腕题写“货真价实””。

赵丽蓉用她的质朴和幽默,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欢声笑语,在这短短的一条视频中,可以看出央视对她的评价非常高。

所以对于观众来说,到底什么才是好作品?

《吃面条》《主角与配角》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作品,即便过去多年你看到依旧还会笑,而且内核精炼易懂,寓庄于谐,符合喜剧的基本逻辑。

而《如此包装》《牛大叔提干》的具象成都更深,还得结合时代背景。

而现在的小品,是既要又要的感觉,既要有结构又要搞笑,又要结合时代背景,又要教育人,这样的作品无异于万里挑一,没法兼顾全部,就相当于熊瞎子掰苞米,最后什么也留不住。

春晚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大概是几代人的家国情怀,是以前没有电视机也要聚在村里有电视机的人家看,是小小的板凳上坐满了人,是这边春晚片头响起大家就会欢声雀跃,是包着饺子,也会被小品中的对白逗得放声大笑。

是大人们嗑瓜子吃花生,是害孩子挑着糖果兴奋地跑来跑去,是一代又一代其乐融融的画面,构成我们记忆里最好的画面。

那么你对于春晚的记忆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照相馆   主旋律   小品   喜剧   逻辑   观众   搞笑   传奇   网友   笑话   故事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