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三届亚运会,三个杭州人的接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包勇

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杭州,从吉祥物“盼盼”到“五羊”再到“江南忆”……跨越33年时光,中国将第三次以亚运会为名,将不同地域的人们聚集到一起。

接棒亚运,于杭州而言,是传递,是传承。2023年9月8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启动火炬传递,将时钟拨回到33年前,感受火炬传递背后承载的城市变迁。

那一天,武林广场变“小”了

2023年9月4日,今年已经79岁的杭州资深摄影发烧友卢宝泉打开尘封已久的相册,他的思绪瞬间被带回到33年前的同一天。

卢宝泉记者包勇摄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46岁的卢宝泉骑着自行车,哼着小曲,身上背着从香港花了400多元买的美能达胶片相机,前往武林广场。

不到8点,武林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这场景着实让卢宝泉吓了一跳,瘦小的他想了很多办法都挤不进。

“我灵机一动,挤不进就找高处,跑到了浙江饭店,也就是现在的国大城市广场楼顶,跟保安好说歹说,才给了我5分钟拍照时间。”卢宝泉指了指照片说,这才有了这张照片。

照片中,上万人聚集在武林广场上,有的手举北京亚运会会徽和吉祥物“盼盼”的横幅,有的站在板凳上,小孩则骑在大人脖子上……只留下一条5米左右的亚运会火炬传递通道,武林广场似乎变小了。

1990年北京亚运会杭州火炬传递盛况 卢宝泉供图

“这可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还记得那时候大家都响应国家倡议,纷纷捐款。”卢宝泉笑着说,杭州人热爱亚运的心在30多年前就萌芽了。

火炬从武林广场向延安路传递,沿途居民在家中探出脑袋围观,“解百”天桥作为最佳观赏位,也早已经挤满了人。

“那时候,延安路很宽阔,两侧是六层楼高的居民楼。”卢宝泉说,现在的延安路变“窄”了,这是因为大家生活好了,轿车多了,有了机动车道,两侧的居民楼早已变为高楼大厦,人气更旺了。

曾经,跑到别人家蹭电视的画面;曾经,走出了武林门就是郊区菜地;曾经,小卖部老板大声喊“谁家电话,下来接一下”的场景,现在只存在于卢宝泉的记忆之中了。

“没想到这张照片在第二天被杭州市级媒体刊发在了头版头条上。”卢宝泉孩子般地笑着说,再看这张照片,当年一同传递的,还有杭州人的精、气、神,社会才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那一年,“钱江时代”正接棒“西湖时代”

看到北京亚运会火炬在杭州传递的新闻和报纸上卢宝泉拍摄的照片,在江干区体委工作的章健华心里很是激动,“今年43岁,要是能参与到亚运会中,那该多好啊。”

那是1990年9月5日。20年后,章健华的心愿得以实现。

2010年第16届亚洲运动会上,已经63岁的章健华成为拳击项目裁判,主要负责编排比赛日期、每个单元的比赛场次,运动员称重和抽签工作。

“90年代,在那个缺电视、没手机更没有网络的年代,要看到火炬传递只能去现场,或者第二天看报纸。”章健华说,2010年,自己是从电脑上看的亚运会火炬传递。

章健华讲述2010年广州亚运会故事 记者 包勇摄

这次亚运之行,让章健华对广州有了深刻印象。2010年的广州早有了地铁,从佛山拳击比赛场馆坐地铁到广州,需要40多分钟,城市新地标“小蛮腰”广州塔也刚刚亮相。

彼时的杭州,地铁1号线还在建设中。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杭州市政府提出“旅游西进,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规划,“西湖时代”正迈向“钱江时代”。

城市发展的“火炬”由此从“西湖”交接给了“钱塘江”。

章健华拿出一张2010年钱江新城的明信片说,那时候的钱江新城,只有市民中心、“大金球”杭州国际会议中心和“月亮”杭州大剧院,但远处的塔吊,预示着这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候经过‘双子塔’来福士还是一片空地,围挡上用塑料板贴着‘来福士’三个字。”章健华笑着说,现在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不敢去,怕迷路。

2010年广州亚运会章健华使用的手机 记者 包勇摄

如今已经76岁的章健华早已享受起了幸福的退休生活,但第19届亚运会将在家门口举办,这让他又有了牵挂,广州亚运会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没能留下照片成为他的遗憾。

不久前,章健华跑到亚运村参观后写道:地铁6号线上来后,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望看崭新的楼群不知所措。一位热心的保安问我:大伯!你在寻什么?我回答他“在寻梦”。

这一刻,要向世界传递文化自信

张韵茹也在寻梦。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她,或许就与章健华擦肩而过。

13年前,就读于暨南大学的张韵茹以大学生身份成为广州亚运会城市志愿者、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

“亚运会期间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和普及知识。”张韵茹说,到了亚残运会,又迅速“切换身份”至赛会志愿者,进入场馆,负责媒体运行混合区志愿服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

从那之后,她开始期待,要是自己家乡浙江有朝一日能举办亚运会等高级体育赛事,自己一定第一时间报名志愿服务。

张韵茹在广州亚运会当志愿者 张韵茹供图

13年后,作为浙江工商大学一名教职工,张韵茹不仅担任了学校亚运会学生志愿者的面试评委,还第一时间报名成为手球场馆团队储备人员。

有了亚运会城市志愿者的经历,张韵茹深知,除了观赛外,让中外游客了解一座城市,要从文化开始。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向全球讲好浙江故事和杭州故事。

2016年,初到杭州的张韵茹便被杭州的历史深深吸引住了,西湖是杭州的“根”和“魂”;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沉淀着杭州的历史文脉;良渚古城遗址,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有据可查。

“错过了西湖、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但见证了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张韵茹说,每年都会组织学生至少参与一次良渚古城的公众考古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历史。

张韵茹杭州亚运会手球馆 张韵茹供图

“历史文化传承,在这次亚运会上随处可见。”张韵茹举例说,从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再到以良渚玉琮为表征、以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的亚运火炬“薪火”,还有呈现杭州山水景观的亚运奖牌“湖山”等等。

张韵茹相信,即将开始的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将蕴含东方文化、中国特色的亚运美学元素,以及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美好一面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杭州   亚运会   西湖   亚运   浙江   广州   志愿者   广场   照片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