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游戏之一:打山仗·藏摸严·拾子儿


故乡的游戏之一:打山仗·藏摸严·拾子儿

山东昌乐刘福新

【前言】细心的网友一定会看到我在前一篇博文《拍着玩儿(流年碎影八组)》里的两句话:发完这一篇,我想暂停一段时间,大概一周左右吧? 县里有两件事儿亟须办妥,一件是昌乐县作家协会的,一件是文广新局的。”现在,我的任务仅仅完成了一半,也就是为昌乐文广新局撰写的《童年的回忆--昌乐传统游戏集》几篇文章完成了(草稿),但昌乐县作协安排的任务尚未完成。

网友们一定“有想法”了。先发一篇。

我为何今天下午要发一篇?因为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我肯定要到会场拍片的。明天晚上若是发“元宵节”的片子,也太突然了不是?这一篇算是“心理过渡”吧?

打山仗:

打山仗也叫开仗,是农村儿童过去常玩的一种群体活动。大多在冬春晚上。一般为20——30个儿童,跑在旷野里,分班拉开一空距离,就地抓土块互相投掷,群攻群守,大有战斗之气派。

有的成为两个村间儿童开仗,规模增大。

今晚没玩尽兴,相约明天继续再玩,气势壮观,一般没有什么伤害。

在本文里,我主要介绍“两个村庄之间的打山仗”,这是我亲自经历的。

老家昌乐县小埠前面山(方山)靠河(小丹河),村与村之间有深沟阔滩,两边是陡崖,形成了对垒开仗的自然条件。开仗期间是有分工的,大孩子用手扔土坷垃和石子,小孩子分管寻找石块。一般来说,用手扔是扔不到对面去的,劲头儿再大也无能为力,最多的是用弹弓,还有一种叫“甩子”,倘若不是亲见,你根本猜测不到这种进攻武器的。“甩子”其实就是一块皮制(牛皮、猪皮)小兜兜,两边栓着长长的布绳,布绳一边牢牢地栓在指头或手腕上,另一边用指头捏着,待到盛有小石子的兜兜在空中飞快地旋转起来后,将捏着的一头猛地一松,小石子就飞出去了。我那时候小(1957年我才九周岁),只配作捡拾小石子的“后勤兵”,是不能“拿甩子直接对阵”的。

记得打山仗有一个高潮期,大约在1958年之前,1958年之后就逐渐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不知道,或许与建立了人民公社有关吧?因为小埠前与边下河南同属于一个公社(南郝公社),大人小孩接触渐多,打不起来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全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顾不上打山仗了。

凡是对阵打山仗,两个庄都有“小领袖”(俗称“熊孩子头”),小领袖的权威是绝对的,说开仗就开仗,说收兵就收兵。

打山仗的时候,伴着“骂阵”——一种很不文明的“对骂”。譬如我们小埠前村的对手是边下河南村,隔着一道沟,连骂带扔石子,迄今犹记得我们小埠前村孩子所骂内容:“大埠前小埠前,嘠合嘠合操河南!”但忘记边下河南村的孩子是怎么骂的了?

小埠前的孩子为何不与大埠前孩子打山仗呢?据我了解,大埠前人口太少(当地民谚:大埠前不大,小埠前不小),孩子也少,根本找不出个“熊孩子头”来,因此打不起来。

两村之间打山仗规模很壮观,有时候,小女孩也凑上来“助声威”。

有时候会出现“预料不到的事儿”,有一次,我们小埠前的两个孩子偷偷滴下了沟,想“偷袭”,却让边下河南村的孩子发现了,小埠前的两个“偷袭者”被俘虏了。这事儿弄大了,孩子们都没了章程,灰头土脸回家了,还是我们小埠前村干部去边下河南村“赔了不是”,才领回了两个“小俘虏”。

两村之间的“打山仗”,虽说互不接触,以“虚张声势”为主,但已远远地超出了“农村孩子游戏”的范畴,带有“恶作剧”和“伤害”的性质。因此不予提倡。当然,这种“游戏”再也不可能有了,它仅仅反映着过去农村农闲时节孩子们活动的一页。


插图1:这个插图是我自己画的。



插图2:取自网络,但网络图片像素太低,这是我翻拍的。



藏摸严

“藏摸严”也叫“藏严”。上世纪活动遍及城乡,乡村尤甚。季节以秋冬为宜。

可以作为两个人的游戏,也可以作为多人游戏。

游戏基本规则:分两帮,分帮前,由两个有威望的打孩子“压指头”,决定“选人”的优先权。胜者小领袖先选比较“愣”的孩子,后边的不用选了,隶属于另一个小领袖了。

胜者小领袖所带的一帮先藏,另一帮寻找,需要全部找到为止。

当然了,事先要商定所藏范围,东西南北大体划出个范围,若出了范围就算输,要挨罚的。通常惩罚的做法是:寻找一方的孩子们每人打一锤(握拳拍一下)。所以,藏严的规则必须遵守。

小时候凡是夜里藏严,都愿意要我,因为我的胆量特大,又不犯规,一准让寻找的一方耗费许多时间。有一次,我藏进了我们小埠前西南角的“关帝庙”,另一方就是寻不着我,急的我在庙里吆喝。胆子大的拿了手电筒,进庙“搜看”,还是找不到我,最后还是我自己出来了。大家一愣,你藏到哪儿了,我说:“就在关老爷塑像后边呢!”为此,我还博了个“天大胆”的“荣誉称号”。

自打这次之后,小伙伴都不乐意要我了,嫌我藏得地方太吓人,直到我保证以后再也不藏到关帝庙里了,伙伴们才答应。


插图说明:实在寻不到一幅“藏摸严”的图片。就用“抓特务”临时代替了。



拾子儿

拾子儿也叫“抓子”、“拈石子”、“拾大把”,昔时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

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

玩时,几个人就地选若干块石子,先由一人将石子撒散开,遂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马上接住抛起的石子。有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就失败了,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也有的用布缝制的小沙袋代替石子。

昔日,拾子儿是很希望有一副上好的子儿的。本人就到小丹河的河滩里选过。在河滩挑选指头大小的石子儿(白色晶莹剔透的那种最好),一共5粒,谁有这么一副石子儿,够叫小伙伴们羡慕的。如果没有的话,就用瓦片蘸水来磨。那时候真有闲功夫啊,居然能把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碎瓦片儿磨成齐齐整整的圆形。

当然,拾子儿也不是女孩子的专利,男孩子也玩。

昌乐的玩法是:准备小石子五粒,先将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抛出)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的四子撒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着俯拾一子,再掷上一子,接着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面或地上,掷上一子,接着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面或地上,掷上一子,接着俯拾二子,再把其余的二子叠高,再俯拾之。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

2023年11月27日发于头条

1




2




3




4




5




6




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子儿   昌乐县   关帝庙   下河   游戏   插图   石子   领袖   故乡   两个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