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八个“守护”、四个“拒绝”

积极向上的三大特征集中体现在八个“守护”、四个“拒绝”:


一是守护美好。守护美好是奠定积极向上人格品质的第一锹土,第一块砖,第一罐混凝土。美好是什么?通俗地讲,美好就是一美二好。那么,什么是美呢?古往今来,围绕美的学说林林总总,论述汗牛充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社会学家眼里,美学是社会学的最高殿堂;在人类学中,美是人的最高标准……

虽然人们认识并非一致,但对美的三个层次认识是统一的:美的第一层次是耳美目美。这是指生理感官上所感觉到的愉悦感、满足感与舒适感,是一种本能上的直觉形态,如孟子所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美的第二个层次是情美意美。这是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而引起审美主体情绪与情感的反应而达到的修养水平,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相互统一、相互结合的过程。

美的第三个层次是心美神美。心旷神怡是主体审美心理达致感觉与理解、情感与理智、主观与客观高度统一的状态,也是人对美的境界的最高层次要求。三个层次的美,层层递进,层层升华。然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让人耳美目美的东西比较过去更多、更广,但人们却没有感受到更多、更广的幸福感。

这是为什么?马克思从人的存在方式上探寻过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主体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柏拉图认为美和人格是密不可分的,美可以使人格变得高尚美丽。孔子主张“里仁为美”、“尽美矣,又尽善也”。康德认为“美”是“善”的象征。这些先哲给了我们答案。人们常说“真、善、美”,其中真是善的前提和基础,善是真的目的和结果,而人格的美则是真与善的统一。“美好”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快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讲“感召力”,“感召力”是什么?某种意义上,感召力就是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最集中引自于心灵感染力、心灵感知力、心灵感召力,而感染、感知、感召均源于心灵的美悦、美愉冲击力。守护美好,指的就是三个层次美相统一的人格之美。

人之于社会,最易被击碎的即是对美好的信守。古人曾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句,其本质即因为社会的残酷、复杂而失去了对美好的希冀。人一旦失去了对美好的信守,接踵而来的必然是颓废、失落。因此,只有始终坚守人格之美,才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是守护阳光。与守护美好密切关联的是守护阳光。何谓守护阳光?守护阳光就是守护光明,守护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充满阳光的、健康的心态。细观积极向上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无论遇到何种境况,他们始终能够以阳光之心观察事物、观察世界、观察身边发生的一切。正是由于阳光之心、阳光之境、阳光之求,才使人始终乐观地看一切事,对一切人。哪怕这些事、这些人给人的是沮丧与恼怒。

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心态好坏,影响个人、家庭、团队、组织,最终影响社会。好的心态成就人,坏的心态毁灭人。守护阳光是培养积极向上的必要条件之一。

我们能否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地思考问题。大志向需要大胸襟,大胸襟源于对光明的永远不懈追求与守护。历史上,此类例证数不胜数。

三是守护真理。真理是有力量的。真理一旦被认知,认识者就会拥有一种无可匹敌的力量。这是因为,从认知范畴上看,真理是指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人的思想和行为与客体本质的高度统一。

也就是说,真理就是指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认识真理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而根本目的则是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改变世界的现存状态以满足人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既是认识的根本动力,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当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为真理自身之故而追求真理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真理之中追求生命。”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里的“道”,据朱熹注,就是“事物当然之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真理。这一至理名言深刻地揭示了追求真理的艰苦性和曲折性。古今中外很多人为守护真理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布鲁诺宁死也不肯放弃心中的真理——科学与自由。

夏明翰为了守护共产主义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一千古绝唱。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守护真理,就是“守真护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定地守住真、护住理,以真理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只有坚定地“守真护理”,心中才有支柱,积极向上才有根基。

四是守护志向。守护志向与守护真理有所不同。如果说守护真理是一守真二护理,那么,守护真理可归属于客观范畴,即对真理的崇敬、敬畏、信仰;而守护志向则更多的归属于精神范畴,即对人的追求的信念态度。这是因为,志向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积极向上追求的核心目标。正是由于志向的作用,使人们生命活动中以及在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中表现出独特的独立性、坚持性、意志力和自制力。

诸葛亮特别强调志向对人生的作用,他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志向应当远大,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弃绝庸俗的欲念,摒弃迟疑和呆滞,使远大的志向在心中立于显要的地位,始终坚持。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凡目标明确,并坚定不移地付诸行动的人,事业成功的几率一般较高;凡目标漂移,追求目标时又随波逐流,庸庸一生的几率一般较高。

对人生而言,守护志向就是对理想要矢志不渝,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漫长,都要始终看到未来,看到希望,看到曙光,永远昂然向上。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夺取胜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五是守护乐观。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另一个重要元素。什么叫乐观?乐观即乐而观之。凡天下之物、天下之事,都乐而观、乐而视,无忧、无虑、无愁。从这种意义上讲,乐观是涵养,是对人生、对世事的透视和感悟。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如能让自己经常维持像孩子一般纯洁的心灵,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光明坦白,他的人生一定比别人快乐得多。”狄更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乐观之人,无论怎样艰辛,怎样危难,都始终笑对人生,始终泰然、坦然、安然地面对一切事、一切人,都坚信美好的明天总会到来,这样的人,才会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

六是守护意志。对守护真理、守护志向而言,守护意志是另外一个范畴的概念。意志,乃人的意念与志气,即古人所言之精、气、神,对人的行为有重大影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爱因斯坦也说:“有百折不挠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对人生而言,意志意味着百折而不挠的精神,一个人,失去了意志,失去了百折不挠之意志,也就失去了人的自身。

海伦·凯勒在1岁多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成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试想,一个没有看、听、说能力的人可以达到如此的人生高度,作为正常人,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达·芬奇说过:“顽强的意志可以克服任何障碍。”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要把困难当作培养坚强意志的磨刀石,在同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培养为实现目标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磨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意志。

七是守护坚强。坚强是意志的行为外在表现,是意志守护的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强是积极向上的脊梁。《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我们的祖先历来申明,凡成就大业者,必是坚强和自强不息之人。几千年来,“坚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无数炎黄子孙,身上都鲜明地印刻着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

我们的先贤反复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老年人也自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须扬鞭自奋蹄”。一个人的成功与天赋、环境、条件确有极强的关联,但根本点仍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

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必然有所获、有所成。守护坚强,要做到自尊、自立、自信和自胜。自尊,顾名思义是自我尊敬,自我尊重。尊重什么呢?尊重自己的人格。自立,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

一个人成长,需要多方帮助,但归根到底,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在身处逆境、身处困境的情况下,更要坚持自立、学会自立,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外力才可能起作用。

自信,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能产生强大的力量,能够在困难和失败的环境下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希望。自胜,就是自己战胜自己。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人的一生,总要遇到各种挑战,总要各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理智于心,正确决断,就能够做到自尊、自立、自信、自胜,永远坚强。

八是守护豁达。豁达的本质是胸襟的宽广、胸怀的宽容、胸境的广袤。豁达是积极向上的必然条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形象生动揭示了豁达对人生的重要。

豁达是胸襟的开阔,能容人,能容事。说到“豁达”,总会让我自然想起历史上那个曾在“乌台诗案”中被诬陷的人——苏东坡。当时在强大、邪恶的流言蜚语下,东坡被困住了。“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把这一段历史写得深刻传神。面对这场劫难,苏轼并未倒下,而是以豁达的胸怀包容了一切,给苍茫的四周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

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于是前后《赤壁赋》等震烁千古的杰作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豁达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风格,是一种素养,是一种高贵的品质。豁达,贵在豁而有“达”,即旷达、通达、放达。豁达是一种历经喧嚣的淡定,百味酿就的醇甜,悟透平淡的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升沉不过一秋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古人的这些珠玑箴言,表现的即是一种豁达。“不谦恭、不和睦的人,不但会遭受物质的损失,且将失去生活的情趣”。莫泊桑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凡事看开一点,超脱一点,得到的无疑是快快乐乐、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积极向上   志向   豁达   真理   意志   乐观   坚强   特征   美好   阳光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