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爬陶山吧(下篇之陶山上的朝阳洞)

寻访陶山下的幽栖寺、范蠡墓、塔林(上篇)

接上篇----

记得入景区大门时,值守的大叔说车子可以开到山脚下的饭店,还真是有座农家乐呢。后墙有条上山的台阶路,旁边立着石碑:朝阳洞石刻造像

哦哦,由此上山即可。

拿出背包、放饮用水、塞好手电筒,出发!一路沿着石阶向上,七八分钟就到了竹林寺遗址前。

竹林寺

始建于汉代,历代重修,现只余了遗址,确实是寻不到啥踪迹了,新寺修缮得太新了。也就门口树立的几方石碑和散落一地的经幢构件,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有座寺。查到以前的旧照片,原寺只有山墙和门窗框了。

经幢四角的造型雕刻是唐代风格吗?

天仙井

(哪有网上说的深有六米?看着也就两米多,除非是下面的杂草干枝或者碎石占了四米)

爱陶泉没看到,北宋宣和二年浅线阳刻的弥勒佛画像,也没瞅见,朋友们有机会亲自来找找吧。

陶山,属泰山山脉,因范蠡和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又名鸱夷山。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我这是妥妥的复制黏贴。

陶山号称有72洞36峰,咱去看看重点的几个洞就知足了。如果我居住在陶山附近,72个洞,一个也别想落下,但没那个时间啊。

往左边的洞只有朝阳洞,往右好几个,想了想,先往左吧。虽然我们对所有的洞都没什么概念,但左边只有一个,那就由简再入繁。

这一路山景极美,原来我们所处位置是陶山的环抱中心,当初看到的陶山最高处现在处于我们东方,在小泰山看到的则是陶山西侧啊。

路边崖壁上的一方刻碑:

1923年冬,山人吕登喦(yan三声)在快哉洞口镌刻“可避秦”,三年后南北方构兵交战,肥城正好在交通要道,县城沦陷,境内骚乱,我携家人避于快哉洞,庆幸安然躲过了战乱,“可避秦”三字也成了谶语,云云。居停主(寄居此地的主人)张怀瑾、铁笔纪学勤

----以上是我理解的字面意思,最后还有几句,有几个字实在看不清也看不懂,不能在这里不懂装懂。而可避秦的秦指的就是两千年前秦国征战诸国的战争,后来就成了避世隐居的代名词。

另外,好些文章里写的是“攒兵”,感觉不对,攒字的行书不是这么写,“构兵”才合理。不过古文还得书法大家才能看懂,我这卖弄的三脚猫也不够格。

到了到了,朝阳洞终于到了。

唐仲冕(1753—1827年,清代官员、学者。号陶山居士,世称唐陶山)于嘉庆八年(1803年)夏天来到陶山祭祀,因上朝阳洞瞻仰佛相,酷暑中一清凉世界,遂命从者展崑源写于崖壁之上。

佛相:古佛造像的慈祥相貌。

焚黄:烧纸。

树表:树立表率。

炎歊xiao一声:炎热,暑热。

木仒:古代于的繁体字,通於。

----还是现代语言方便,古文太费劲咧,吃了么就吃了么,还饭否?

朝阳洞

原名为“快哉洞”,后于嘉庆年二十二年(1817)更名为“朝阳洞”。

本以为朝阳洞是大铁门锁着的,洞口台阶上一位正休憩的小伙说,插销在里面,打开就行。说罢又低头继续戏弄他的宠物小狗子-----“它跟着爬山上来的?下山不得抱下去?”哈哈,想起来有人带狗子爬泰山,狗子被累瘫的情形。

“没事,它劲头可大了!”小伙子宠溺地摸了摸狗子脑袋。

朝阳洞口的视野也太美了吧!那位携家人避难于此的刻字者,真会选地方,虽说山下战乱,但山顶却偏于一隅,高高悬于半空中,山洞里冬暖夏凉,在此隐居避世不失为好的选择。

洞里民国时期的刻字较多,这块“快哉洞”很有趣。

快哉洞:刻于宋宣和七年(1125),而左侧则是元代至治元年正月的石刻----洞,自古以来就存在,而人,历朝历代均有来访,心态却各不相同,古人大多为着避世、祈福,瞻仰佛相,如我们今人这般闲暇登山,望远观景探古者,少矣。

如果不是查资料,这几个字我也就认得第一个“南”和最后一个“佛”,其实它们是:南道无量寿佛

上面的刻字都能看出来不?

理道始祖杨来如

右:戒酒禁烟诸恶莫作;左:明理达道众善奉行;上:圆光普照

圆光:头顶上的圆轮金光

杨来如:明末遗民杨来如,创办“在理教”,俗称“在理”,清末秘密组织之一,属白莲教支教,自称信奉圣宗古佛,尊儒家之礼,奉佛家之法,修道家之行,整合三教为一体,在教者戒酒、烟、贪嗔、妄语、忤逆。流行于山东、东北一带。

----嚯,一个小石刻像竟然蕴含了这么多没听说的知识。

看到“三教渊源”四个刻字了么?三教我们自然知晓是哪三教,我注意到的是清宣统元年徐茂莘、张怀瑾和纪庆芳的署名。

记得来时路上那篇“可避秦”么?署名也是张怀瑾,和纪学勤,那时为民国癸亥年(1923),而这篇则为宣统元年(1909)就是说,十几年后,张怀瑾先生重游了陶山,而纪庆芳与纪学勤是否有关系,不知道了。因为这几个人名,统统查不到,应该就是清末民国时候的诸位学子青年吧。

洞内刻像刻字很多,古人艺术细胞不亚于今人,这幅清末赵光湖用“南无阿弥陀佛”6字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我只能看出上面的字,和下面的竹,但怎么个组合起来,我是辨不出。

苍劲有力的大“佛”,比我家二哈同学个头还高。

泰山有风月无边,陶山上也有“虫二”。

这个图,谁能给讲解下啊。。。右上角像云,中间似风,下面是啥?人?风的左尾巴还像蛇。

洞有两层,一层刻像刻字很多,二层空间全是佛祖神像。好在我们随身带着手电,可以看得更清晰。

二层洞内正面的佛像有四层,只是随着年代更迭,风化严重,五官有点模糊了。

而西洞壁上的佛像呈现出白色,随着手电筒的光线射过去,仿若佛祖们马上要从洞壁上飞出来般。

唐宋元明清历代镌刻的佛祖神像,被这处朝阳的快哉洞小心呵护着,而佛祖神像们也在庇佑着他们脚下的苍生。

这幅照片好吧,还抓拍到一只“鹁鸽”,我们站得高,它飞得高,我们一起与太阳肩并肩!

这面岩壁密密麻麻刻满了小字,全是人名,应是重修朝阳洞的捐资人姓名吧。

下到竹林寺附近,又上了东侧的山林小径,寻到了棒槌洞。虽则一个普通的不起眼的小山洞,但神奇的是逼仄狭窄的洞壁左右均有石刻造像。可惜都是缺头少胳膊的,不知是不是也毁在那些年里了。

前面还有洞,不去了,就在棒槌洞止步吧,因为。。。因为。。。实在走不动了哇。。。

周末两天,带着老妈去了泰山玉泉寺,还抱了桶泉水下山;这又和老唐爷儿俩去了长清孝堂山,肥城小泰山和陶山,真是,“乔累得慌啊”~~

歇歇,歇歇,休养好了,周末再战。

丐帮帮主大人引领着我和老唐,追逐着夕阳一起下山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朝阳   肥城   竹林   泰山   造像   神像   清末   下篇   石刻   洞口   佛祖   周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