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柯岩


童年的我们,是没有游山玩水的机会的,也没有旅游这个概念,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即使是身处绝世美景之中,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是美的。偶尔出门看看养眼,也会被人笑称“吃了麦稀饭游西湖,穷开心”,那个时候,家里有饭吃,就是天堂。

其实,要说我们小时候真的不懂得美,我看也未必。我觉得,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总会带一点朴素的美学观,或多或少也是爱美的。你看看卡西莫多不是和神父一样也知道艾斯米拉达是美的;法子英也觉得劳荣枝年轻时是美的。何况我们是出生在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绍兴。天生带着美的基因。古越人的断发纹身、古越人的麻布衣裙、古越人的浣纱织布,古越人的冶炼铸剑,无不渗透着美感,其血脉汩汩流淌数千年,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美不胜收。

我们故乡绍兴的美,他是美在骨子里的,越女天下白,西施世上绝。至唐朝以前,文人墨客不知有西湖,只知道游绍兴鉴湖。美丽的鉴湖,让古代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诗词歌赋。就是还没有来过鉴湖之前的李白,也做梦想去看看鉴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月光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意思是: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虽然欣赏美景的不是达官贵人、就是文人墨客。但创造我们绍兴美景的,却是古代勤劳的绍兴人民,因为他们懂得美,才能造就绝世美景。哪怕是在艰难的岁月,人们照样在艰辛的劳动中,顺手打造了许多古老绍兴美景,如我们的东湖、如我们的古老纤道、还有我们柯岩石宕。

今天的柯岩风景区其实就是古代绍兴劳动人民开采石料的石宕遗址。其实从隋朝开始,二千年没有停止过,我记得到我1978年离开老家绍兴时,应该还在采石。按照隋朝绍兴太守马臻筑堤围垦鉴湖,建造了当时最为巨大水利工程,使得虞绍平原数千年旱涝保收,福泽今日。而柯岩刚采石时应该还是杭州湾的海岛,当时需要大量石材,而柯岩石材易采,易成型,见风就硬。石匠师傅们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以采石为生。造海堤、造道路、造桥梁、造湖岸、造房子、造坟墓,处处要用石料。久而久之,东湖挖空了,柯岩挖空了。不知道古老绍兴石匠挖掉了几座山。因为,越是深挖,石头越是成型好,越是容易开片,做成高档石板。所以,山有多高,石匠师傅挖地下就有多深,甚至深度可能比山更高。

从此。绍兴鉴湖成为了南渡衣冠、北宋南迁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避难好去处,最后不走了,使绍兴成为了文人荟萃的文化名城。读书人多、当官也多,但进士出身毕竟粥少僧多。还是有许多读书人由于没有机会被科举录取,只好求其次,做师爷。据说,那个时代,有无师不成衙之说。

柯岩成为风景区,我们小时候是未曾料到的。但我们还是去过几次柯岩。那时,我们小学生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更不可能有游山玩水的小资情调。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的呢?因为,我们是去扫墓。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动手做了花圈。大队的一只农用抽水机船,只要放下喷口对着水面,就是“跑艇”。船上安装了一台大约一吨重的24匹柴油机,据说是老修(前苏联)的,两个巨大的飞轮有一米直径,需要两个人摇动才能启动,能够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我们整个小学的学生老师就乘着机船和拖船,由西向东,大约四公里,就到了柯岩。

当时,这里有一个村,叫柯山下村。因为是清明前,我们下船后,沿鉴湖边多数是油菜田、小麦田、草籽田。我们要顺着田埂路路过弥勒菩萨像和云骨两个景点。当时,摩崖石刻佛经被语录标语所覆盖。镂雕的弥勒菩萨也被红卫兵小江敲掉了几个手指,成了残疾佛。弥勒菩萨身后是生产队随意堆放的草紊头,周围是农民种的罗汉豆。走过景点,我们还得爬一座低山,好像就在现在风景区瀑布后面。在这个山坡上,埋葬着我们最可爱的志愿军官兵遗骨,大约有一二百座墓碑。好在我们在老师教育下“识得和暖”,知道了埋在地下的英雄,最大的军官是师级,最小的是战士。

也许大家不明白这里怎么会有志愿军墓地,当初我们也不知道,志愿军烈士遗体怎么会不远数千里,安葬在这里。原来,在我们现在绍兴阮社四院的遗址上,过去建有一所志愿军后方医院,从前线运回的伤员,会有部分分流到这里,进行抢救治疗。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和条件的限制,还是有一部分伤员由于伤势过重而牺牲。他们就这样就近被安葬在柯岩。想不到,数十年之后,这里成了风景区,我不知道这后面的志愿军墓地,是否已经迁址,如果还在,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说,柯岩风景区在汉代就开始建设了,距今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实可能不止1800年。绍兴采石历史十分悠久。自三国时期就盛产优质石材,一直持续到解放以后。一部分石匠,他们在开采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艺术再创作,使其成为一处独特的风景,到清朝时期,这片石宕已经形成了“柯岩八景”。扫墓以后,我们还有一些自由活动时间。我们被告知,不要到深不见底的古石宕边上去,那里的水终年冰凉刺骨,无论多长的的杆子连接也探不到底。

传说还有头大如斗的鲤鱼精在这里修炼。在正面朝南的石宕边,还有几眼塌方的石宕,远远看去,十分显眼。据说当年人们进行了积极营救,用数十米毛竹打通对接,下面的人还有活着的,人们用稀饭下灌,有人接着,后来就没有人接了,从此阴阳两隔。所以,吃石宕饭的师傅,天天要担心安全事故。十分忌讳人们乱说话。当我们走近在麦田当中还在开采的石宕时,大人们警告不可以靠近。四方的石宕,如天坑深不见底,有一步步沿着石壁的梯子盘沿而下,人在石宕底下看上去很小,他们要在这么深的地方把石板运送到地面,十分艰难。架在石宕边的,是几个巨大的绞盘,他们一级级把石板绞到地面。做一口安装棺材的石椁要六块石板,加工后开槽,需要8元。这是绍兴老人梦寐以求的死后超级待遇,等于有一套坚固的石板别墅,老人最穷也要准备。

当兵以后,离开了老家绍兴,柯岩也和我们十里湖塘一样,是流淌着千百年清泉的鉴湖边的一个美好记忆。但一直到到女儿快十岁时,我才带着老婆女儿去了柯岩。说真的,我是多么想看看处在麦田豆地边的弥勒菩萨雕像和云骨。经过风景区名目繁多的改造,景色失去了原有的况味,就像目前绍兴所有的改造风景,全部失去了原有的韵致,成为了所有江南景色的大同小异,没有了特色。以至于许多在外奔波的老绍兴,多数会去看看官塘(纤道),就是觉得这个风景还有点绍兴特色。

现在,绍兴成为我想回去,又不敢回去的故乡。我怕看到改造过的“美景”,要知道,中国城市美化,哪个城市能与上海匹敌,我生活在上海,看着绍兴的城市建设,让我有时真的不知道怎么说。就说绍兴北站,下车后的周边道路数十年来一直在改造,不知道什么时候竣工。而景区,鉴湖被越围越小,昔日烟波浩渺的景色不见了。从西跨湖桥开始,大坞、阮家坞、桃花山石坞、秋坞,这些原来鉴湖南岸的烟村,现在面目全非。没有了烟村四五家,就没有了鉴湖的韵味。

前几天老婆和小姐妹们又去绍兴,特地到了柯岩。他们说,他们不但看了景区里弥勒佛像、云骨、七星岩和蚕花洞等石景,以及莲花听音、炉柱晴烟、一柱烛天、济公雕塑和越女春晓等景观。还坐着乌篷船去了“鲁镇”。其中越女春晓自成一体。这处景观以湖景为主,从上空看湖水的形状很像一位翩翩起舞的美少女,头部、腰身、裙摆都清晰可见,故名。这片湖水的四周分布着休闲驿站、玉带桥、社戏台、乌毡帽亭和越女春晓等景观,四周是草地,是一处极佳的赏景或休息地。她说的绘声绘色,我是“听呀覅听”。

但是,当听说他们看到了中间的古纤道码头和葫芦醉岛之间有一条狭长的水上石桥,据说是以前的船夫拉纤用的,被称为古纤道。这条古纤道的中段有一座石拱桥,显得特别有水乡情韵。我说缪也,这里应该是大荷花江和小荷花江中间的河上石桥,与古纤道远开八只脚。

至于还游玩了鲁镇。我知道这也会又一个人造景观。严格说起来,柯岩鲁镇和鲁迅没有一丁点儿关系,鲁迅在世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鲁镇是根据鲁迅小说中的情节新造的,把鲁迅笔下的风情园还原成实体建筑。整个景区包含了鲁迅笔下的小桥、流水、街巷、酒店、店铺、宅院、戏台等一切可以还原的场景。鲁镇不仅有这些虚构的场景,还有演员扮演鲁迅笔下的人物。走在街巷里,随时可以偶遇祥林嫂、阿Q、孔乙己、赵家老家等。所以,走进鲁镇就好像走进了鲁迅笔下的世界,非常有年代感和代入感。而我觉得,这个风景让不是绍兴人来看看还是可以的,但我看了反而要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鲁迅   石匠   绍兴   志愿军   文人墨客   弥勒   石板   笔下   风景区   美景   柯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