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改变父母爱扫兴,需要双向奔赴

  “被父母扫兴了二十年,这不是危言耸听。”近日,因扮演“那英”爆火的“这英”在一个博客节目中讲述了自己“扫兴式父母”的经历,其中的痛苦、压抑和不解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共鸣,“扫兴式父母”成了社交网络上的热议话题。

  对此,有网友表示,父母的“扫兴”其实是对孩子的激励和鞭策。但也有网友表示,长期如此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和积极性。热议背后,是对被父母“扫兴”的童年的感伤,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任何关系,都需要双向奔赴。亲情,亦是如此。

  攒下零花钱给妈妈送上一束花,却被指责“不实用,浪费钱,快退掉”;跟父母分享考到班级前几名喜悦,却被父母打压:“高兴什么?又不是第一”;和家人分享国庆旅行经历,爸爸回复:“你假期怎么不回来相亲?”......扫兴,仿佛一种顽疾,盘桓在无数中国家庭中,成了不少孩子面对父母缄默不言的原因。有网友精准地总结了“扫兴式父母”的特点:孩子和你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你分享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多数人将这一现象的出现归结为“代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背景,父母与孩子的成长背景与环境不同,经历的是物资匮乏与经济低迷的时期,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劳为荣。在他们看来,过多的肯定和表扬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而适度的批评和挑剔则能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习惯性的打压、否定、扫兴可能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对子女的关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延续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扫兴的父母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所以,面对父母的扫兴,一味指责,有失公允。

  如今,互联网对于“扫兴式父母”的讨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了一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确实出现了问题,需要适当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说明了一些年轻一代也要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说到底,“让人扫兴”是沟通问题。与其和父母争论、对抗,不如在相处中确立好“边界”,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有能力独立生活,无需过度“操心”。父母也不妨敞开心扉,学会倾听、学会回应,努力做“不扫兴”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教育经历的差异以及成长背景的不同,亲子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是常见现象。我们不必“妖魔化”遇到的问题,也不用夸大父母的“扫兴”,只需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尊重和接纳对方,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场亲情的“双向奔赴”不仅仅是个体或一个家庭的期盼,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冀。(爱济南原创评论小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扫兴   双向   父母   鞭策   亲情   烦恼   现象   背景   孩子   网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