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饥饿游戏》:好莱坞语境下,野蛮的政治游戏

如果古罗马帝国能够延续至今,大概率就是电影《饥饿游戏》中描绘的样子。在《荷马史诗》中记载,克里特国王的儿子因为死在雅典,故而迫使雅典人每年选出青年男女14名“贡品”送给牛头人残杀,这样便能阻止雅典人染上可怕的瘟疫。

看过《饥饿游戏》系列都知道,“施惠国”分为一城十二区,中央城的居民生来便是“人上人”,他们如同吸血虫一样,靠汲取其他十二区人民的血汗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辖区中的人民不仅要收到中央城的压迫,还要按照规定,每年还要从12个区中选取青少年作为“贡品”,参加危险的“饥饿游戏”为中央城的居民提供娱乐。

这样的背景设定,完全就是古罗马帝国的“未来科幻版”。在《饥饿游戏》三部曲中,那位表面气度不凡、风度翩翩,实则狡猾残忍、独裁暴力斯诺总统,其实就是千年之前克里特国王化身。这样一位PUA王者,人性操纵大师是如何诞生的,这便是最近《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上映的主要内容。那么,这部电影有哪些细思极恐的地方,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 极权压迫

施惠国的科技其实已经非常先进了,在电影第一部中,女主凯特尼斯坐着火车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11区时,她怎么也想不到,国会区的繁荣、奢靡和科技进步程度,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在科技感十足的国会区,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治下的人民却依然生活在困苦之中。

农业区的人民吃不饱饭;第十二区人民靠煤矿维持生计,但煤矿的安全设施却完全不达标,主角凯特尼斯及其好友盖尔的父亲都遭遇了矿难,给二人各自的家庭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在中心区,政府掌握着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在饥饿游戏进行的场地中,比赛的主办方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场地环境。在这样的科技水平下,12个区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工具几乎都停留在上世纪的水平。中心区政府甚至还掌握着先进的医学技术和基因科技,甚至能够改变人脑中的记忆。

换句话说,从斯诺的少年开始,直到他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被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准,科技在这个国家成了迫害民众的恐怖手段。

在《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中的时代,无人机、火车、甚至是饥饿游戏本身都并不完善。到了《饥饿游戏》的前两部中,无论是能够追踪人类的黄蜂,还是能够分辨敌我的毒蛇。为了加速杀戮行为,游戏的设计者可以制造一场森林大火,甚至制造出变种怪物,这一切都说明施惠国的科技水平都是当家科技水平所达不到的。

这些高科技都成了供上流社会取乐、折磨12区人民的工具。科技在总统的手中,不但掌控着参赛者的生死,也维持着斯诺的高压统治。

二、愚昧的民众

从饥饿游戏第一集开始,“饥饿游戏”一共经历过74届,一共产生了24名存活者,他们经历了残酷的竞争而幸存下来,获得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在电影的一开始,就表明了“饥饿游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杀戮游戏,是以无辜青少年的生命为代价的一场病态狂欢。但是施惠国的观众里没有任何一个反对饥饿游戏的,或者批判其罪恶的。

在这种极权的统治下,各区人的游戏参与资格是一种被迫。他们被押解着日夜劳作、抽取献祭之签、看“饥饿游戏”电视直播、听杀死自己子女的获胜者发表演讲……。

就像鲁迅笔下的《看客》一样,面对罪犯时,他们不关心眼前“为何发生罪恶”,“有没有发生罪恶”,他们什么都不想,麻木得如事先摆好的“木头娃娃”,

作为政治权力的直接象征和实施工具,治安警无处不在,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他们手持武器,传递出冰冷的机械感,从外形上更像冷血的机器人。各区若有人稍有不从,即被就地处罚甚至失去生命。

十三个区均为生产区,但每日辛苦劳作的人们却吃不饱饭,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凯匹特贵族们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

身在过会去的的统治阶级依靠暴力统治十二个区的劳工,十二个区被硬性分割为单一的生产区,四区为渔业,十区为农业,十二区为矿业,十三区则因为反抗,早就被夷为平地。

饥饿游戏本身,代表着这个国度下极权政府对于人民的压迫。在一年一度的“饥饿游戏”中,总统斯诺毫不掩饰自己对人民的恐吓和威胁:“看,我们可以带走你们的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命去做献祭,你们也无可奈何。要是你们敢抬一根指头,我们就会毁掉你们,一个不剩,就像我们灭掉第十三区一样。”

所以,这场竞技游戏的举行,并不符合自愿系统原则,实质上更是暴力统治的极端呈现。

三、丛林法则

在《饥饿游戏:鸣鸟与蛇之歌》中,导演借助了少年斯诺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到其实“饥饿游戏”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丛林法则。

从社会层面来说,丛林法则属于恶性竞争,在多数情况下都和人类社会的文明道义和基本道德相违背。“

饥饿游戏”在举行时的基本规则是按照丛林法则来设置的,即所有参赛选手互相厮杀,直至最后一人存活,成为游戏的胜利者。可以说,丛林法则摧毁了进步文明的正当性,阻碍了民众的觉醒、反抗和革命,使民众形成依附强者,践踏弱者,所以,丛林法则实质上是中心国极权统治的思想。

由于在社会层面,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竞争关系,如果在这些竞争中不择手段、不设底线,一切只为结果的胜出而服务,就是一种丛林法则的状态。

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社会层面的丛林法则,属于恶性竞争,在多数情况下都和人类社会的文明道义和基本道德相违背,但同时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从社会层面上来讲,丛林法则具有不正当性和反文明性这两个特点。而在小说构造的世界中,丛林法则却在《饥饿游戏》这一全民性的竞技游戏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正体现了凯尔特中心区及其领导阶层本身的残酷和反动本质。这种反人性的极权统治,正是这部电影冲突的起源和矛盾的核心。

从电影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十二区的底层群众中,他们之间也是无法团结的。

产生丛林法则的一大原因在于资源是有限的,由于生存资源的稀缺,导致依赖这些资源的生物之间就形成了天然的竞争关系。在《饥饿游戏》第一集中就明确阐述,最后获胜者所在区在一整年中都会获得由中心政府凯匹特所提供的奖励,大部分情况下奖励都是食物。

穷人们吃不饱饭,富人们提防着穷人。

资源的稀缺造成了不平等和贫穷,而贫穷又滋生了阶层之间的隔阂和对抗。这对于中心区的极权统治而言,是十分有利的,由于下层人民之间的不团结和互相对抗,最高统治者自身受到反抗的可能性就减小了很多,即使产生了反抗,这种反抗力量也会相当薄弱,难以对极权统治者造成威胁。

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社会思想层面上的压迫。为了巩固统治,斯诺还利用了“传音鸟”,甚至发展出了可以篡改记忆的技术。丛林法则这种与进步文明背道而驰的思潮一旦在民众心中扎根,民众就不会去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去反抗中心区的严酷极权统治,反而还会形成依附强者、践踏弱者的思想,成为中心国极权统治的帮凶。

饥饿游戏中,有一句台词很经典“你看,文明飞快的不见了”。

这就是帕纳姆恐怖极权统治的集中体现,它代表着一种反文明反人性的错误道德观,是极权统治的一种精神奴役手段。可以说,丛林法则摧毁了进步文明的正当性,阻碍了民众的觉醒、反抗和革命。

白羽点评:饥饿游戏本身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对人性的摧毁,为了生存只能和无冤无仇的陌生人之间互相厮杀,失去人性沦为野兽。同时中心区的观众在这场扭曲的比赛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快感,麻木了他们内心的道德和是非观,也完全消解了他们反抗的意识;并且这种狂欢夜间接地使得中心区观众成为了杀戮游戏的帮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饥饿   雅典   极权   好莱坞   游戏   语境   中心区   丛林   野蛮   民众   法则   政治   社会   电影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