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红色人文之“一碗米饭的重量”(记红军团长贺桂如)

红军团长贺桂如,生于1897年的湖南桑植县,家境贫寒,幼年丧父,与母亲陈桂英相依为命。贺桂如早年饱尝生活厄运,但并未被艰难的环境击垮,反而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小小年纪就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体魄不够健壮,左手带着轻微残疾。这些早期的艰辛塑造了他坚毅不屈的个性。



1916年,19岁的贺桂如紧随贺龙参加革命,成为贺龙的亲信和“内当家”,负责保护贺龙的安全,同时管理内务和财政。他的战功卓著,从班长、排长一路升至团长,成为贺氏家族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在湘鄂两省交界之地,他与堂叔贺龙共同点燃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熊熊烈火,用星星之火燎原。



1929年5月,贺桂如升任红4军红1团团长。在庄耳坪山高路远的危险境地,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军,他展现出胆大心细、作战勇敢的英勇品质。在细雨霏霏的日子里,他率领红1团冲锋陷阵,与敌军激战,但面对密集的机关枪火,他毫不犹豫,振臂高呼:“同志们,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冲啊!”这一呐喊成为红军战士的战斗口号,激励着他们前仆后继,冲向敌阵。



然而,在这场激战中,贺桂如身中七弹,年仅32岁英勇牺牲。牺牲前,他的目光投向堂叔贺龙,目送他坚持战斗的方向。这一刻,贺桂如的英勇形象深深印刻在红军战士心中,激发出更多的战斗力量。



贺桂如的一生,是对下一代吃上大米饭的执着追求。他的牺牲不仅是为了个人的信仰,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他的坚定信念下,红军战士豁然奋起,终究突围成功,留下了贺桂如永远的不朽事迹。



贺桂如的母亲陈桂英,在得知儿子早在22年前就已经牺牲的消息时,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和骄傲。贺龙元帅在1951年的回信中,表达了对陈桂英的儿子桂如的光荣和感慨。陈桂英是贺桂如坚强母亲,独自抚养着儿子长大,为了养家糊口,尽管家境贫困,但她坚韧而乐观。桂如的牺牲让她面对巨大的悲痛,但儿子的信念也让她感到骄傲。



贺桂如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信仰和理想,更是为了下一代吃上大米饭这个简单而朴素的愿望。这个愿望,贯穿于贺桂如一生的革命征程,成为红军战士不屈斗争的信仰。他的英勇事迹,是一座激励人心的红色丰碑,激发着后人不断奋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信念。

延伸阅读中,贺桂如的孙女贺邦靖以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党的事业。她在各级组织中任职,为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家族传承的革命精神,将贺桂如的理想和信仰传承给了新一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领导下,贺桂如的家乡桑植县也在不断取得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红军团长贺桂如的英勇事迹,不仅在革命年代激励了无数战士,也在今天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他所追求的“下一代吃上大米饭”的简单愿望,折射出共产主义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努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革命者的信仰和追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前行的指引。

在桑植县政府的努力下,对贺桂如的红色记忆进行了深入挖掘和传承。烈士墓的修缮和纪念活动,使贺桂如的事迹得以传世。这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敬意,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统弘扬。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红军团长贺桂如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璀璨篇章,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奋斗。

红军团长贺桂如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他的坚守、英勇和信仰,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光辉,更是永恒的精神财富。通过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了红色的坚定,看到了共产主义者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他的一碗米饭的重量,远不仅限于食物本身,更是对革命理想和信仰的一种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桑植县   团长   红军   张家界   红色   共产主义者   英勇   米饭   事迹   战士   重量   人文   牺牲   大米饭   贺桂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