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听一段爱的独白

“这两个人,是我最亲近的人。她们将晦涩难言的心事,藏进了各自的独白里。”读者张丹红给心理聊吧写来一封信,以第三者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与母亲从互不理解到互相体谅的过程,这是一段长达几十年和解过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静表示,文中的母亲与女儿,对生活的苦心中了然,但仍然乐意努力向阳生长。

倾诉:两个人的独白

这两个人,是我最亲近的人。她们将晦涩难言的心事,藏进了各自的独白里。

第一个人,她自称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1999年,迫于生计,她和丈夫远离家乡务工,不得不将年幼的女儿寄养在亲戚家。此后的许多个夜里,她辗转难眠,心里的愧疚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缠得她喘不过气来。

2001年的夏天傍晚,得知女儿被开水烫伤了半个后背,她坐黑车连夜赶回了家。尽管家人及时将女儿送医就诊,但医生还是告诉她,女儿可能会留疤。她看着趴在病床上呻吟的女儿,心如刀割。那一刻,她多想什么都不管不顾,就一直呆在女儿身边守护着她。但三天后,理智战胜了情感,她又坐上了离乡的大巴。

谋生和谋爱,如何才能两全?就像电影《剪刀手爱德华》里面的那段话“如果我没有刀,我就不能保护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拥抱你。”她无法平衡,她只能安慰自己,暂时的分离是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将来。

2009年,家里盖房欠的外债终于还清,她辞工回家照顾女儿。那年女儿刚上初中,面黄肌瘦,体弱多病。医生诊断女儿脾胃虚弱,需要好好调理。她监督女儿喝了大半年的中药,又在女儿的饮食上下功夫,女儿的身体才慢慢好转。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自回来后,母女俩的关系一直很疏离,有一次,她们一起吃饭时,她忍不住问:“你好像从来不像其他小姑娘那样喜欢跟自己的妈妈撒娇。”女儿看了她一眼不说话了,只低头扒自己碗里的饭。

她有些难过。但是她想,属于她们的时光还很长,总有一天,她们会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说着彼此的心里话。

第二个人,她自称是一个不懂事的女儿。

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这两个字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名词。她一直辗转寄住在各个亲戚家里,像无根的浮萍。在这种环境下,她学会了察言观色,也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绪。

她一直渴望母亲的爱。母亲把她接回家时,父亲依旧在外奔波。母亲除了照顾她,还要去地里劳作,喂鸡喂鸭,接服装厂外发加工的活计,一整天忙前忙后。她有时候想帮忙,但母亲总是嫌弃她笨手笨脚。买错了东西,不小心摔碎了碗……都会让原本就忙碌的母亲动怒。

渐渐地,她感受到了另一种孤独。为什么母亲老是忽视她?为什么不愿意包容她犯的小错误?有时候,她甚至觉得母亲不爱她。只有在她生病的时候,母亲怜爱的目光望向她,殷切关怀,她的心才得到片刻安抚——母亲还是在意她的。

高一那年,母亲放弃了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开始了陪读生活。也许是为了缓和母女俩冷淡的关系,母亲常常同她闲聊。一开始,她只觉得不耐烦。后来,她从母亲的只言片语里了解到,未嫁人时,母亲早早辍学,在家喂猪、烧饭、卖饲料,去地里干活……平日里吃的是见底的米汤、坏掉的红薯……穿的是大姨穿不下的衣服;嫁了人后,为了女儿不再像当年自己那样受苦,母亲每天在服装厂车间工作十几个小时……

她逐渐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就像作家郑在欢写的那样:“他们那个时候条件艰苦,像野草一样活着就行,那是他们对生存理解的底色。到了我们这一代生活条件好了一点,所以我们奢求更多,我们奢求亲情、奢求爱。”

曾经的她习惯了向母亲无尽地索取,却忽视了母亲的情感需求。后来,她的心离母亲越来越近,也不再吝惜用言语和行动表达爱意。许多次,她看着收到节日礼物的母亲脸上抑制不住的笑容,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幸福的满足感。

她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是她想,属于她们的时光还很长。她会努力工作,总有一天,她会成为母亲温暖的依靠。

这是我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母女俩各自的独白,是爱的对白。

张丹红

图 | 视觉中国

解析:爱的语言多种多样

美国作家盖瑞·查普曼《爱的五种语言》中谈到爱的语言:肯定的话语、精心时刻、礼物、服务行动和身体接触。张丹红《两个人的独白》中,虽少有“爱的五种语言”,我们读来仍感受到母女间融融爱意的持续生长,颇有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含蓄味儿。

我不禁想回答那个经典又耐人寻味的话题:究竟,爱是什么?

爱的前提是生存、安全需求基本满足。正如文中所问:“谋生和谋爱,如何才能两全?”母亲心痛又艰难地选择了先谋生再谋爱,她的选择是无奈的,也是正确的。依据马斯洛洞察人性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由低到高的需求依次为:生存、安全、爱与归属、尊重、求知、审美、自我实现。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更复杂,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建立在低级需要的满足之上。文中的母亲正是经由正确的选择一步一步靠近心爱的女儿:从不得不在外打工,到辞工回家照顾女儿,给孩子调理身体,再到与女儿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接下来将会是母女间日益亲密幸福的时光。

爱是与生活的和解。生活的现实往往不如理想那般丰满,反而一地鸡毛,骨感十足。正如文中,对于母亲,虽然外债终于还清,又将女儿的身体慢慢调理好转,但身病好医,心病难治,母女俩的关系一直很疏离;对于女儿,虽然尽力做家务,但常因一点儿错误就会招致母亲动怒而非宽容。

越是遭遇生活的艰辛,我们越要练习与生活和解的本领:认清现实,厘清其中我们现阶段可以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部分;然后,尝试打开心胸与格局,接纳当下无法改变的部分;适当释放自己曾期望但现实又无法实现的压力;最终鼓起勇气,将力量聚焦在能改变的部分,直面困苦,努力前行。

反之,若我们一味将自己的力量倾注在生活无法改变的部分,最终既消耗能量,又得不偿失,难免陷入生命的内耗从而日益枯竭。

亲爱的你,请选择与生活和解吧!如此,“爱”的生长才有更多可能,因为我们不是以自己的期望为重心,而是与生活握手,以现实为依据来开拓爱的路径。

爱是拥有积极的信念。文中有两处独白最令人动容。一处为母亲:“她有些难过。但是她想,属于她们的时光还很长,总有一天,她们会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说着彼此的心里话。”一处为女儿:“她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是她想,属于她们的时光还很长。她会努力工作,总有一天,她会成为母亲温暖的依靠。”虽然生活仍有些惨淡,但我们可以看见生活当下拥有的“小确幸”和令生活改变的积极因素,把爱的生长交给时间来见证,让自己修炼得越来越拥有接受幸福的勇气。

记得某绘本描绘一个名为“小不点儿”的蚂蚁,小不点儿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可以举起比自己身体还重的小木棍儿,但仍然受到其他动物的嘲讽。小不点儿自信地想:没关系,我会继续努力,有一天我会越来越强大!

文中的母亲与女儿,还有绘本中的小不点儿,都像极了“勇士”:对生活的苦心中了然,但仍然乐意努力向阳生长。

究竟,爱是什么?

爱是以此人当时当地为依据,对“他”关切的最大可能表达。

萨提亚心理流派人际交往三要素为:自我,他人,情境。爱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此模式也能诠释爱的生长:自我——评估自我当下爱的能力,他人——看见他人那一刻对爱的需求,情境——依据当时的现实情形,综合三要素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表达爱的路径。

如果要提炼爱的要素,包含:接地气——一定以当时的实际情形为依据;看见——懂得爱中的两个人,争取双向奔赴的可能;积极活在当下——将力量聚焦在当下一刻,寻觅、感受当下汩汩流动着爱意的生命。

请相信:当下这一刻,我们就在爱里。对于母亲,虽然“母女俩的关系还很疏离”。但就在这一刻,母亲能够亲自烹饪孩子爱吃的饭菜,陪伴在身旁,眼里心里全是女儿。这就是爱,那样纯粹赤诚。对于女儿,虽然“知道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但就在这一刻,女儿全心全意为成为母亲温暖的依靠而努力工作,每一刻的工作都因为爱而温暖。这就是爱,那样富有动力又暖意融融。

爱,就在当下这一刻,从未失去! 杨静

心理聊吧参与方式——

栏目主持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睿

校对 王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独白   小不点儿   文中   生长   母亲   女儿   时光   身体   努力   心理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