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差距缩短至5年,美国将放宽芯片出口政策,造还是买?

近日,美国科技咨询机构TechInsight,对华为Mate60 Pro手机进行拆机检测,确认处理器为中国制造,而且属于先进芯片。

对此,彭博社评论称,华为Mate 60手机芯片,让我们怀疑美丽国在阻止中国获取先进芯片进行的一系列措施,是否真的有效。

同时彭博社表示:中国可以生产一定数量的,仅落后最先进技术5年的芯片。这表明中国芯片在自主程度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正是由于中国芯片的重大进步,美商务部长雷蒙多在结束访华后,意外宣布将继续向中国出售芯片,并适当扩大出售范围,但“不会向中国出售最顶尖的GPU”。

从这些消息中,我们可以读出,国产芯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落后世界最先进技术。同时,随着中国芯片的进步,美国芯片的出口政策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美国彻底放开芯片出口政策,我们是继续坚持搞自主研发,还是选择“拿来主义”,直接购买呢?

“造不如买”害苦了中国芯片

早年的国产芯片落后并不太多,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但在“造不如买”的思想影响下,国产芯片自废武功,彻底沦为二流角色。

放弃研发光刻机

1977年,中国刚刚恢复高考,人才大断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十分重视半导体产业,并且开始研发光刻机。

要知道1977年,ASML还没有成立,这足见国产芯片布局之早,眼光之远。

1977年,我国成功研发出GK-3型半自动接触式光刻机,1982年中科院研制出了KHA75-1型光刻机,从技术工艺来看,与当时的佳能水平相当,仅次于当时的光刻机霸主日本尼康。

当时中科院还提出了投影光刻技术,认为是未来光刻机的发展方向,现在来看中科院果然极具眼光。但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科研条件很差,实现难度非常大。

此外,海外巨头向中国不断出口高质量、高品质光刻机,于是“造不如买”的思想开始兴起,国产光刻机研发项目也被搁置。

放弃国产“熊猫系统”

EDA被称为芯片之母,是芯片设计的必备软件,也是各国争相攻克的技术高地。

国产EDA的起步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EDA三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西门子EDA)还没有成立。

1978年,广西桂林召开了我国第一个“数字自动化设计学术研讨会”,其目的就是要研发国产EDA。

当时,1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发表了18篇文章,涉及逻辑、布线、模拟、数字、电路等多项技术。

会议结束后,大家各自为政,国产EDA进度十分缓慢。于是国家层面出手,召集17家科研单位,200多名专家进京研发自己的EDA,牵头单位就是华大集团。

1993年,华大集团发布首款国产EDA工具,命名为“熊猫系统”,寓意珍贵且稀有。

熊猫系统不断完善、迭代,最终拥有180万行代码、28个设计工具,实现了完整的产品线。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公司纷纷使用熊猫系统。

由于价格仅有海外EDA公司的1/10,熊猫系统很受海外企业的欢迎,这让三巨头感到很困惑。

不久,美国放开了EDA工具的出口,“三巨头”迫不及待地涌入中国市场,赠送、促销、合作等方式下,中国企业彻底放弃了熊猫系统,涌入“三巨头”怀抱中。

联想放弃“造芯”

联想公司刚刚成立时,一度穷的无米下锅。此时,柳传志从中科院计算所找来了倪光南。

倪光南为联想带来了“汉卡芯片”技术,依靠“汉卡”,联想起死回生,一举弥补了14万的巨额亏损。(当时柳传志月薪80元,14万算是巨款了)

之后,倪光南带领团队又研发出了LX-80汉字系统,短短三年实现了1200万元的收入,这让联想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的科技巨头。

当时的联想把倪光南看成了聚宝盆,格外呵护,整个公司都知道柳传志和倪光南形影不离,“一根韭菜不零卖”。

随着美国芯片进入中国市场,联想高层出现了不同意见。柳传志倾向于买芯片、占领市场、然后再研发,也就是“贸工技”;而倪光南坚定要走自主研发,实现技术,做出产品,实现利润,也就是“技工贸”。

最终,昔日的“恋人”分道扬镳,联想放弃了自主研发。现任CEO杨元庆还曾表态“联想不需要造芯片、研发操作系统,因为联想信赖美国合作伙伴供应商”的立场。

可以说,中国芯片产业起步不算晚,早期差距并不大,但就是因为“造不如买”的错误思想,让中国芯片错失发展良机,最终沦为二流角色。

如果,当初多几个华为,多几个任正非式的领导,那么今天的中国芯片还会受老美的气吗?

美国放宽芯片出口不过是“缓兵之计”

近日,美商务部称将放宽对华芯片出口,个人认为这不过是“缓兵之计”,根本不是为了和中国共同发展科技。

从苏联时期开始,美国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一个国家GDP达到美国70%,那么这个国家就是美国最大的对手。

苏联是第一个达到该标准的国家,于是“冷战”和“太空竞赛”开始了,最终以美国登上月球告终,苏联的代价是“解体”。

80年代,日本半导体快速发展,带动日本GDP上升,最终达到了美国GDP的70%,随后在《美日半导体协定》、《广场协议》等条约下,日本爆发金融危机,30年了GDP还在原地踏步。

202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了美国的70.38%。美国随即将中国列入潜在威胁国家,并在科技领域实施封锁限制。

我们知道芯片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对经济、科技、军事、工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而美国又是芯片实力最强的国家,但它的做法的确令人遗憾。

从2018年至今,短短5年时间将华为、中兴、长江存储、上海微电子、中芯国际等几百家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些企业在关键技术、先进芯片、零部件、制造等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限制中国芯片发展,还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半导体设备的禁令:

1、限制用于制造14nm及以下逻辑芯片的半导体设备出口;

2、限制用于16nm及以下 DDR存储芯片的半导体设备出口;

3、限制用于制造128层 3D NAND的半导体设备出口。

此外,美国还联合日本、荷兰等国家建立所谓的“芯片联盟”,设置“硅篱笆”,妄图将中国芯片扼杀在摇篮中。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如此对你,它安的什么心?必然是想把对手置于死地啊!

现在的情况是,昏招都用了,结果对方不但没死,反而更加强大了。这下芯片巨头们可有话说了。

英特尔、高通、英伟达等芯片企业直接来到了华盛顿,对美国政府实施逼宫。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表示,如果没有中国客户的订单,英特尔计划在俄亥俄州建设工厂等项目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英伟达CEO黄仁勋则表示,限制该公司芯片在华销售,只会让替代产品更受欢迎。

面对内外夹击,美国政府认真审视了之前的方案,采取了新的策略,所谓昏招不行我用素招

于是,继续派出了雷蒙多,宣称可以放宽芯片出口。告诉中国企业,你们不要费劲搞自主研发了,我们可以卖给你。

相比之前的极限封杀,这绝对是温柔了许多。但是这种温柔的杀伤力会更大。很多人抵得住飞机大炮,却败在了“糖衣炮弹”下。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就是利用这种策略,向中国提供优质的芯片产品和服务,最终让中国芯片放弃自主研发,自废武功。

这一次会奏效吗?

芯片造还是买?

中国芯片造还是买?相信此刻大家都会回答“造”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涉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EDA、设备、材料等多个环节,上百种软件、几百种设备,几十种材料。

可能其中的一种就足以让我们研究十几年,全部放在一起就是天量工程,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搞出先进芯片全产业链的原因。

然而此时,我国要凭借一己之力拿下这个“天量工程”,它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我们继续夜以继日,努力拼搏。

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双休或三休。而我们需要10—12小时,甚至周末还要加班,但待遇更低,因为我们需要将资金投入到研发中。这样的条件你能坚持多久?

一年?两年?还是十年?

所以,现在中国芯片的未来,完全就看我们能够吃多少苦,有多大风险精神。至于所谓的技术、设备,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是人做的,中国人一定能够做出来。

写到最后

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打出了国人的志气,挺起了国人的脊梁,让美丽国感到了巨大压力,甚至被迫改变芯片出口策略。

当更便宜、性能更好、售后更好的海外芯片叩响国门时,我们还能坚持自主研发吗?

还能顶着压力,加着夜班,拿着微薄的薪水死死钉在研发岗位上吗?如果可以,那么国产芯片未来必然会引领世界。

如果做不到,再次开始“造不如买”,那么中国芯片几十年的努力将再次付之东流。


我是科技铭程,欢迎共同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美国   芯片   华为   光刻   中美   熊猫   日本   中国   差距   自主   政策   国家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