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就快速精准识别病原体的“火眼金睛”!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所聚焦重点学科建设夯实技术堡垒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持续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夯实技术堡垒,形成区域科研领域高地,进一步强化了公共卫生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所持续开展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开放的实验室和现场平台,制定、完善技术服务和资源共享机制,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充实业务能力储备,夯实技术“堡垒”,形成区域科研领域高地,进一步强化了公共卫生的科技支撑。

呼吸道疾病威胁的“警报器”

一个喷嚏的威力有多大?为什么人面对面交错而过就可能感染病毒?携带病原体的气溶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被认为“人畜无害”?

呼吸道传染病因其传播快、范围广、无所不在、防不胜防等特点,给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从疾病传播途径来看,病原微生物如果形成生物气溶胶进行扩散,对公共卫生安全将构成较大威胁。尤其当气传微生物疫情暴发时,需要对环境开展紧急评估,以支持政府部门制定公共卫生的相关决策。

病原微生物的传统分离培养方法耗时长、灵敏度低,无法适应应急检测的需要,相对应的非分离培养方法主要包括RT-PCR、免疫学快检及测序,可针对不同气传微生物。不过,各类检测技术适用性及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围绕气传微生物的传播特性这一课题展开学科建设,针对病原特征如何能更快更好地被检测到,团队通过相关研究对其优化并加以验证,形成气传微生物应急检测的适宜进技术组合方案,使其能在第一时间发出受到呼吸道疾病威胁的警报。在应急工作中实现:采样及富集完成后1小时获得免疫学快检结果;针对重点病原体,4小时获得RT-PCR相关结果;针对质量较好的样本,48小时获得基因测序结果。

突发应急保障的“移动战车”

移动侦检平台是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应急车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现场应急检测。为了适应现场检测的需要,病原所在现有的病原体核酸检测和免疫学快检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设备便携化、项目多样化、通量扩大化、方法快速化,应急车“五脏俱全”,具备了从接收样本到实验废弃物消毒的全部功能模块。针对类似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病原所优化升级了移动侦检平台高频次、高通量的集中侦检能力,以应对突发应急保障任务。

目前团队已能开展对标基地实验室的超过100项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及免疫学快检项目;核酸日检测通量超过400件样品;实现1小时获得免疫学快检结果,4小时获得核酸检测结果。团队还探索利用小型化测序设备开展现场测序工作的先进方法。

全链条耐药基因的“追踪器”

细菌抗生素耐药是一场“无声的大流行病”,可引发较高的公共卫生风险。在整个全链条“大健康”的概念下,不仅仅是治疗用药,大量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滥用对环境的影响也极其巨大。抗生素在环境中浓度升高,使微生物持续进化,形成了抵御抗生素的能力,从长远看,可能将人类逼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市疾控中心病原所从基因层面聚焦监测全链条中耐药基因的变异、转移等情况,积极探索精准监测。

团队建立了基于不同测序平台的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来自环境、食品、病人的标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在开展耐药表型监测的同时,利用测序技术对病原体进行分子分型,探究耐药基因的来源、变迁等趋势,为制定耐药菌传播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应对急性传染病威胁,市疾控中心病原所不断扩展实验室检测项目,检测通量不断提高,检测时限不断缩短,从过去只能对可能致病的部分病原体进行重点检测,开展单病种/单病原监测工作,逐一回答“是不是”,进化到现在的“症候群覆盖”“成片打击”,能直接回答“是什么”。在学科建设中不断优化技术方法,集中多病原筛查手段,实现同一时间把多种病原体“一网打尽”。团队通过不断强化重点学科建设,练就了快速精准识别病原体的“火眼金睛”,为疾病从控制到临床救治争取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病原体   病原   学科建设   通量   免疫学   火眼金睛   核酸   夯实   上海市   公共卫生   抗生素   堡垒   微生物   精准   基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