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和三星的CIS技术总结-手机CMOS传感器知识(完结篇)

(一)架构划分

通过翻转晶圆让先制作好的电路部分藏到下面,再于翻转上来的原背部创建包括感光层、彩色滤镜和微透镜在内的集光结构,从而获得更低的像素间串扰、更高的感光能力、更大的电路规模等优势。

由于Gen1的感光层除了像素区之外还有电路区,但这两者对于制程工艺的需求差异非常大且后者还占了额外的面积,所以就被分离成两层并堆栈在一起,从而获得了高画质、多功能、小型化的优势。

在Gen2的基础上,将负责堆栈连接的硅通孔技术换成了 DBI(铜互连)混合键合技术,因此预留给硅通孔的位置就可以省去了,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小型化(同时还能提高读出速度和生产效率)。

在Gen2的基础上,在像素层和电路层之间又多堆栈了一个DRAM层,这相当于自带了一个超大的缓存载体,可以一次性接收来自感光层整体曝光的所有信息,从而实现超高的读出速度。

在Gen3的基础上,淘汰旁电路连接方案,直接让每个像素都实现与下面电路层的铜互连,从另一个技术方向实现了超高的读出速度,又兼具Gen3架构的原生优点。

在Gen3的基础上加入DRAM层,这相当于将Gen3的优点与Gen4的优点互相融合了,从而实现了极致的读出速度、极致的连拍速度、极致的HDR视频、极致的“果冻效应”控制能力。

除光电二极管和传输晶体管之外的其它三类晶体管,直接被分离成层,并用硅通孔技术堆栈在一起。

下面的电路层则通过铜互连堆栈(可见Gen3架构是基础),从而大幅提高了动态范围和信噪比。

Gen1架构算是CIS的里程碑技术节点了,现在很多相机端传感器还在用这个技术。而从Gen2开始以及往上的那些架构,都在不断地堆料(提升电路性能和加入DRAM层),此外Gen2和Gen3架构还能明显缩小CIS面积。

但在优缺点与成本的综合考量之下,手机端普遍都还是Gen2架构,故近年来卷的都是大底、对焦、HDR等省力高效方案。如今大底基本已经卷到头(背部凸起所限),所以下面的对焦技术和HDR技术便是关键“战场”了。


(二)对焦技术

这是种仿人眼的对焦技术,原理最简单同时制造成本也最低。

技术原理类似于晕过去的人在陌生环境中,艰难睁开眼后所见场景由模糊转为清晰、接着转模糊、再转清晰并努力保持住一样。

至于缺点就是太折腾了,耗时过长对于抓拍和录像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相位对焦是基于人眼测距原理的技术,日常人眼之所以能够不失焦皆依赖于这种测距原理,所以在熟悉环境中会倍感轻松(肌肉记忆定焦)。

正因如此,2014年由苹果首发的相位对焦技术,必须要设置一对掩蔽式的仿人眼相位差检测像素。但由于相位差检测像素被屏蔽了一半且数量有限,所以传统相位对焦在暗光环境中会很无力。

这时候无惧暗光环境的激光对焦便应运而生,后来又出现了测距更远的 dTOF 激光对焦模组,以及可以投射面光源从而得以检测相位差的高端 iTOF 对焦镜头。

相位对焦虽然可以和反差式对焦、TOF 对焦一起组成高端的混合对焦,但由于相位对焦的掩蔽式像素并不参与成像,所以2016年三星率先商用的手机端双核对焦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基于的还是相位对焦原理,但该技术的“两个眼睛”变成了一个像素里的两个光电二极管,要检测相位差时只要一开一合便可完成,最终成像还能无损合成!可惜其有两大遗憾——像素尺寸不能太小且缺少横向纹理检测能力。

这时候“2 1 OCL”双核对焦就充当了过渡技术,其既非全像素亦非单像素双核,而是将一块大微透镜直接覆盖了两个像素,从而组成了一双“大眼睛”,同时也避免了像素尺寸的限制。

这是基于 Quad Bayer 排列的先进对焦技术,通过一块巨大微透镜直接覆盖四个子像素,从而获得了“米字对焦”能力——不管是左右还是上下亦或是对角线都能有像素参与相位对焦。

此外得益于 Quad Bayer 排列的四像素合一技术,其暗光对焦性能非常强悍,而且又不受像素尺寸的制约,可以说是完美解决了全像素双核对焦留下的两个遗憾。这么牛的技术,自然诞生得比较晚,其直到2020年三月份才由IMX689首发。

不过由于这个技术所获得之相位差信息,都是在各个子像素中所获取的,而并非全像素双核对焦那样在同一个像素中获取,所以最终会有小部分画质损失。

Quad Bayer 排列在多重曝光HDR技术方面也有独特优势,而与其结合的全像素双核对焦技术便可完美利用这个优势,同时由于合成时等效于拥有八个光电二极管的大像素故得此名。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HDR拍摄时,长曝光、中曝光和短曝光的所有像素皆能获取相位差,这样就可以不受目标物亮度的影响从而实现高速对焦。

这是其它对焦技术皆不具备的优势,此外还没有全像素全向对焦检测相位差的画质损失,所以优势非常明显——在2020年三月尾由IMX700首发,不过其对像素尺寸依然有要求。


(三)HDR技术

现在普遍使用的是 QBC-HDR 技术和 DOL-HDR 技术,其中前者基于 Quad Bayer 排列能够直接通过片上像素合成来完成多曝光HDR成像,速度快的同时HDR效果还很好。

而基于滚动电子快门特性的后者,则可让曝光与读出交织进行从而实现“准同时”曝光,这就能大幅改善前者所面临的“运动伪影”问题,同时还能保证优秀的HDR效果。

所以现在很多旗舰级的传感器,都拥有 DOL-HDR 技术。但是,多曝光HDR技术由于原理所限,“运动伪影”问题并不能根解,所以后面又出现了单曝光HDR技术。

首先就是豪威在OV48C上首发的双原生ISO融合技术,其通过一高一低的两套模拟放大电路,同时读出FD电容的转换增益,最终再将输出的两张照片合成高动态图像。

假如这个技术和双转换增益结合的话,还能成为更强大的HDR技术,因为其代表着有两个转换增益可以选择——这无疑又提高了最终成像的HDR量级。

最后就是三星在HP2上首发的双斜率增益技术了,其通过像素四合一模式,直接将两个转换增益同时应用到双原生ISO融合之中,也就是说最终成像的HDR量级又提高了!

C,动态范围量级(档、EV 和分贝):

小米14系列这次为了宣传豪威的OV50H,竟然将相机端的动态范围量级搬了出来——其“档”和“EV”的动态范围单位估计看懵了很多不玩相机的用户,下面顺便说说这个单位。

实际上这两个单位是一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那么对应的数值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求满阱容量和读出噪声之比值,然后再解以2为底的对数即可。现在很多旗舰级的微单原生动态范围才15档,放这可以做个参考。

一般手机传感器用得比较多的还是 dB(分贝)这个动态范围单位,与上面那个单位有简单的换算关系,即动态范围若提高12分贝那就对应提高了两档或者2EV的量级。

END

致力于手机知识的探索和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三星   相位差   索尼   堆栈   相位   增益   技术   传感器   架构   像素   电路   知识   动态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